生草藥性備要

生草藥性備要

《生草藥性備要》,本草著作。一名《生草藥性》,2卷。清代何諫約撰於清康熙末年。所記多為草藥,計有植物藥301味。每藥數語,簡介性味、功治,偶述形態別名。多有《本草綱目》未載之品,如田基黃、丟了棒等,均為今南方常用民間草藥。

基本介紹

  • 書名:《生草藥性備要》
  • 作者:何諫
  • 類別:中醫典籍
  • 成書年代:清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年間廣州五桂堂刻本、寫經堂刻本等。

作者簡介

何諫,清代醫藥學家,號青蘿道人。康熙年間從師延友,得授本草藥性及效方。收羅《本草綱目》未載之藥315種,多產自我國東南地區,撰為《生草藥性備要》兩卷(末附《草藥應驗方》)。

內容簡介

本書上卷記載嶺南生草藥305種,每藥下簡要列出其性味、功用等,其中一部分現已廣泛套用於臨床;下卷為七種雜症的生草藥治法。書中或從草藥形態推斷藥性,如草藥莖梗成四方形、葉對生者多屬溫性,橢圓者多屬寒性等。

影響評價

何氏的《生草藥性備要》,第一次系統的整理了嶺南民間草藥治病的經驗,奠定了清以後嶺南草藥穴發展的基礎。如趙寅虎的《本草求原》、蕭步丹的《嶺南採藥錄》及真的《山草藥指南》,是清代以後較有影響的草藥專著,但都是在繼承此書的理論體系基礎上的補充和發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