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秧(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火秧,中藥材名。本品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莖。全年可采。功能主治為:消腫,通便,殺蟲.治臌脹,急性胃腸炎,腫毒,疥癩。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無名腫毒,大瘡,(火秧)割開兩邊,用火焙熱貼之。②《本草求原》:其汁膠治大小便閉,調白蜜服。二便通,即食精肉湯以解其毒。③《嶺南採藥錄》:殺蟲,蝕腐肉,凡患牛程蹇搗敷之。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去濕熱,消腫拔毒。治急性胃腸炎,惡瘡癰腫,疥癬,皮膚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秧
  • 漢語名稱:Huo Yang
  •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來源,別名,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用法用量,相關配伍,化學成份,相關論述,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莖。全年可采。

別名

霸王鞭(《廣州植物志》),阿黎樹、羊不揩、龍骨刺(《廣西中獸醫藥植》),火虹、火巷、美澤大戟(《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楊丫(《嶺南草藥志》),金剛樹、純陽草、千年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火焰、臭松、苔哥刺(《梧建中草藥》)。

性味歸經

苦,寒,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嬰》:味苦。
②《本草求原》:澀,溫。
③《閩南民間草藥》: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消腫,通便,殺蟲.治臌脹,急性胃腸炎,腫毒,疥癩。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無名腫毒,大瘡,(火秧)割開兩邊,用火焙熱貼之。
②《本草求原》:其汁膠治大小便閉,調白蜜服。二便通,即食精肉湯以解其毒。
③《嶺南採藥錄》:殺蟲,蝕腐肉,凡患牛程蹇搗敷之。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去濕熱,消腫拔毒。治急性胃腸炎,惡瘡癰腫,疥癬,皮膚病。

形態特徵

直立、肉質、禿淨灌木或喬木,高可達7米,含白色乳汁。樹皮灰白色,有淺裂紋;老枝圓柱狀,或鈍三至六角形;小枝有3~5條厚而作波浪形的翅,翅的凹陷處有一對利刺。單葉耳生;少而小,具短柄,由翅邊發出,肉質;倒卵形,先端渾圓,長8~12厘米,寬3~4厘米,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較淺。聚傘花序由3個總苞構成。具短柄,生於翅的凹陷處;總苞半球形,直徑約1厘米,黃色;花單性,無花被,雌雄花同生於總苞內;雄花多數,有1具柄的雄蕊,通常有極小的苞片;雌花無柄,生於總苞的中央,僅有1個3室的上位子房,花柱分離,2裂。蒴果球形,徑約1厘米。花期3~4月。

生長環境

生於村舍附近或園邊,多栽培作觀賞及綠籬用。

藥材性狀

莖枝肥厚,圓柱,或有3-6鈍棱,棕綠色;小枝肉質,綠色,扁平,有3-5翅狀縱棱。氣微,味苦。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入丸劑,外用:研末調敷。

相關配伍

①治臌脹:火秧膠(莖梗割開流出之白色膠)、炒米粉、百草霜。上三味和勻為小丸,曬乾,硃砂為衣。大人服-錢,小孩服七分,用山楂、砂仁、白芍煎水送服,隔日清晨服一次。服後待瀉四、五次時,可服溫白粥則瀉止。戒鹽及鹽制食品一百天。
②治大便秘結:火秧汁,加適當番薯粉,為小丸如綠豆大,用新瓦焙乾侯用,每服一丸。
③治瘧疾:火秧芳心,切成黃豆大,用龍眼肉包裹,於發病前五小時吞服。(①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④治疥癩:火秧(切片),以香油二兩,貯瓦器,煎至籠焦黑色,去存油,和入川連、枯礬、樟腦、三仙丹、雄黃、蛇床子,為末,帶熱敷之。(《嶺南採藥錄》)
⑤治癬:火秧鮮枝莖去皮,搗爛絞汁塗抹。(《福建中草藥》)
⑥治足底挫傷瘀血或膿腫:火秧鮮莖搗汁,加入麵粉調勻,煮熱外敷;或莖、葉搗爛,加熱外敷。(《福建中草藥》)

化學成份

莖含蒲公英賽醇(taraxerol),3a-無羈萜醇(friedelan-3a-ol),3β-無羈萜醇(friedelan-3β-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莖皮含蒲公英賽醇。根含蒲公英賽醇。乳汁含大戟二烯酸(euphol),β-香樹脂酸乙酸酯(β-amyrinacetate),大戟醇(euphorbol),環木鳳梨烯酸(cycloartenol),3-O-當歸醯巨大戟萜醇(3-O-angeloylingenol)。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無名腫毒,大瘡,(火秧)割開兩邊,用火焙熱貼之。
2.《本草求原》:其汁膠治大小便閉,調白蜜服。二便通,即食精肉湯以解其毒。
3.《嶺南採藥錄》:殺蟲,蝕腐肉,凡患牛程蹇搗敷之。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去濕熱,消腫拔毒。治急性胃腸炎,惡瘡癰腫,疥癬,皮膚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