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結構合理化

生產力結構合理化是指合理組織生產力,使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經濟組織、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經濟區域、各種水平的技術手段等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結構(比例),使社會經濟運轉良好,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產力結構合理化
  • 定義:合理組織生產力
  • 環節:生產、流通、分配
  • 目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要求,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基本標誌,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制約因素,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主要途徑,

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要求

①比較充分和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
②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社會擴大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
③有利於不斷採用先進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④人民民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較快地提高。

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基本標誌

(1)能夠使現有生產力充分發揮出來,充分發揮生產力結構的功能和優勢,使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的發揮率達到最佳,並能充分發揮出全國、各地區的經濟優勢,很好地利用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
(2)能夠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擴大勞動對象的範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能夠促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社會資金運轉順暢,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進行。
(4)能夠促使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積累增長較快,生產和經濟發展出現良性循環。

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制約因素

(1)自然資源的數量、種類和各種自然災害在內的自然條件。
(2)資金的數量和來源、勞動力、市場、原材料供給和經濟技術協作體系等狀況在內的經濟條件。
(3)科學技術條件。
(4)社會政治條件等。

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主要途徑

第一,要從分析現有生產力結構入手,找出影響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選擇和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結構模式。
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由於生產力結構的不合理,進而影響經濟結構的不台理,主要表現在農輕重比例關係失調,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後,輕工業生產力長期處於被忽視的地位,造成重工業有脫離農業和輕工業而片面發展的傾向,能源和交通發展緩慢,從而使現有的生產力難以發揮作用,不僅影響了生產和流通的發展,也使人民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多年來積累率過高,使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失調,基本建設規模過大,超過了可能提供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基本建設遲遲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針對上述問題,採取有效措施,選擇和確立最佳模式,切實調整生產力結構並使其逐步達到合理化。
第二,要從社會生產目的出發,根據社會需要對不合理的生產力結構進行調整。
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應該說是相當快的,甚至高於世界上的已開發國家。但是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卻仍然比較低,人民在吃穿用住等方面還很緊張。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生產力結構的不合理,導致農業、輕工業、商業、服務業的發展遲緩,限制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當前調整生產力結構,重點應放在發展這些部門的生產力上。
第三,要從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狀況出發,確立合理的生產力結構。
一個國家生產力結構目標模式的確立,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就我國來說,既要看到我國地大物博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又要看到當前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還比較低的情況,既要看到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又要看到勞動者文化科學技術水平還很低,就業還相當困難;既要看到我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又要看到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是相當低的狀況,等等。要充分利用我國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發展社會生,產力。
第四,要從科學技術巳達到的水平出發,努力趕超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確立合理的生產力結構。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我國確立合理的生產力結構,既要看到科學技術在現有生產力中的水平,又要看到當前世界先進生產力的水平,適度地把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確立生產力結構的先進程度,力爭做到既使現有生產力得到充分利用,又要使先進生產力發揮帶頭作用,從巨觀上提高經濟效益。
第五,要從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狀況出發,確立合理的生產力結構。
社會化大生產已使一個國家的經濟,不能再採取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經濟,必須利用國際分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求得發展。因此,國際市場競爭的狀況,已是一個國家確立合理生產力結構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在我國,既要做到生產力結構齊全和完善,又要有利於擴大商品出口、創匯的能力。總之,生產力結構合理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只能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選擇切實有效的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