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布局理論

生產力布局理論

生產力布局理論又稱區域經濟布局理論,主要研究的是生產力諸要素在空間的配置和組合。該理論主要是由前蘇聯的一些經濟和地理學家提出來的,後來在我國也有一定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產力布局理論
  • 外文名: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theory 
主要內容,理論觀點,

主要內容

生產力布局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在特定階段,總投資的地區分配狀況以及重大建設項目分布的地區;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各部門、各要素的空間組合和安排;各區域之間、各部門之間、城鄉之間、城市和地區之問的分工協作及其發展比例關係。

理論觀點

在生產力布局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
(1)趨優分布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不同區域的經濟往往處於不同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各種投資活動及要素的分配應優先投入具有較好發展環境和比較優勢的區域,這樣不僅能夠儘快地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而且也能快速的發揮其對周圍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2)集聚和分散理論。這一理論強調在進行生產力分配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集聚和分散的關係,在生產要素集聚到一定的程度後,要合理分散,找到一個最佳的分配點。
(3)指向性理論。該理論主要是指在進行區域經濟布局時,某些因素(如資源指向、市場指向、交通指向等)會對生產成本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進行一定的成本~收益分析後,生產要素和企業會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進行分配和選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