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色

生物色

生物色指生物的體色;生物體色可能具有通訊、隱蔽等諸般生物功能,是生物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顏色,有些色彩單一,有些則色彩豐富,並形成各種各樣的條紋和花斑。生物色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學意義,如花朵的顏色能吸引昆蟲為其傳粉;雄鳥的鮮艷羽毛有吸引雌性的作用;烏賊噴射墨汁(黑色素顆粒)同時體色變暗,這有助於逃避天敵;爬行動物的膚色白天加深,可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熱以維持較高的體溫;人體皮膚內的黑色素可保護身體免受紫外線輻射的傷害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色
  • 含義:指生物的體色
  • 著色原因:著色原因可分為化學色和結構色
  • 作用:生物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
著色原因,化學色,結構色,生物色現象,隱蔽色,眼斑,警戒色,

著色原因

著色原因可分為化學色和結構色兩種。

化學色

由生物體內所含的色素引起。生物色素種類很多,均不具光澤。動物體內常見的有黑色素、嘌呤色素、喋呤色素、血紅素等;植物體內主要有葉綠素類胡蘿蔔素、醌類色素和黃酮類色素等。

結構色

與色素著色無關,是生物體亞顯微結構所導致的一種光學效果。生物體表面或表層的嵴、紋、小面和顆粒能使光發生反射或散射作用,從而產生特殊的顏色效應。例如,鳥類的羽色、蝴蝶的翅色主要是由於光的干涉現象所引起的;火雞頭頸周圍皮膚呈藍色和靈長類臉部、臀部及生殖區皮膚的藍色,則是由於入射光中的藍紫部分被表皮組織中的大量細小顆粒(其直徑與藍紫光波長相當)反射出來,而入射光中的紅黃部分則透過這個顆粒層被真皮組織中的黑色素吸收。

生物色現象

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隱蔽色警戒色眼斑變色等生物色現象,都是生物對環境長期適應的產物,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的意義。

隱蔽色

普遍存在於動物界,以昆蟲最為發達。昆蟲的體色和體形常常與枯葉、綠葉、樹皮、樹枝、地衣、鳥糞等所棲物體相似,造成一定的隱蔽效果,有時甚至使近在咫尺的捕食者也無法辨認。大量試驗證明:如果昆蟲放在與體色不一致的背景上,就很快會被鳥類吃掉,而放在與體色一致的背景上則被吃掉的速度就很慢,被吃的數量也少。例如有人把綠色、黃色和褐色3種螳螂各20隻放在枯草上,結果有11隻綠色螳螂和12隻黃色螳螂被鳥吃掉,而褐色螳螂只被吃掉4隻。動物的行為也影響隱蔽效果,如很多蛾類停息在樹皮上時習慣地使它們翅上的黑斑和樹皮的深色裂紋相平行,以達到最佳隱蔽效果。捕食者可以通過學習來辨識隱蔽色;所以如果某被捕食者個體經過突變而獲得與其他個體不同的色斑,那么被吃掉的機會就會減少,因為捕食者尚未熟悉這種稀少的色型。所以隱蔽色有趨於變異和分化的傾向。

眼斑

某些蝶蛾類和其他昆蟲翅上有很象脊椎動物眼睛的大斑點,在動物受驚擾時起保護作用。斑點越象眼睛,保護作用也越大。動物不活動時眼斑隱藏著,一旦受到驚擾,眼斑就會突然暴露,常常可以把小鳥嚇跑。有些蝴蝶翅膀下部的小眼斑很醒目,其作用不是嚇退捕食者,而是轉移捕食者的攻擊目標,使身體較重要的部位免遭襲擊。因此,眼斑部位比翅的其他部位更容易缺失,常有鳥喙啄過的痕跡。曾有人在活蟲翅上畫上眼斑,再釋放出去,過幾天觀察到的結果證明了這一點。

警戒色

一些具有強烈臭味和毒腺、毒刺的動物,常有十分鮮明的色彩,這種色彩對捕食者起提醒和警告作用;曾吃過苦頭的捕食者會因此而迴避。警戒色通常包括紅色、黃色、黑色和白色等幾種醒目的顏色。在攻擊中易受損傷的動物不大可能發展出警戒色,因為任何能增進其顯著性的新突變都會招來捕食者更頻繁的攻擊。因此,大多數具有警戒色的動物身體較硬(特別是昆蟲),或能分泌難聞的物質或具有防衛武器。鳥類一般不捕食黃蜂,沒有經驗的鳥在捕食黃蜂吃過苦頭後會將此經驗記憶一段很長的時間(可能有幾個月),因此黃蜂腹部黑黃兩色相間的醒目條紋對鳥類有警戒意義。魚類中的鰻尾鮎、兩棲類中的蠑螈、爬行類中的毒蜥、鳥類中的卷尾和哺乳類中的美洲臭鼬都是脊椎動物中具有警戒色的典型種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