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運動

生活教育運動是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一種教育運動。基本觀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活教育運動
  • 外文名:Life education movement
  • 代表人物陶行知
  • 類型:教育運動
正文,

正文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一種教育運動。生活教育理論, 是他在提倡鄉村教育運動, 辦曉莊學校時提出的,以後隨著時代的前進,他陸續做了新的解釋和發展。生活教育的基本觀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他反對“儀型他國”,反對洋化教育,反對“沿襲陳法”,反對傳統教育。而把美國教育家J.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學校即社會”的論點顛倒了過來, 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對生活即教育的解釋是:“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 就是合理的教育, 是不合理的生活, 就是不合理的教育”。“康健的生活, 就是康健的教育; 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非勞動的生活,就是非勞動的教育。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非科學的生活, 就是非科學的教育。藝術的生活, 就是藝術的教育;非藝術的生活, 就是非藝術的教育; 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非改造社會的生活, 就是非改造社會的教育。” 1934 年他寫的《什麼是生活教育》一文,給生活教育的確定的定義是: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936年他寫的《生活教育之特質》一文說: 生活教育是:“①生活的","②行動的", "③大眾的",“④前進的”,“⑤世界的”,“⑥有歷史聯繫的”。1939年他在《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務》一文中說:"我們要拿好的生活來改造壞的生活,拿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後的生活。針對著現在說,我們要拿抗戰的生活來克服妥協的生活……教育只是民族大眾人類解放之工具”。1940年在《談生活教育》一文中說:“生活教育理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爭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論"。1946年在《大眾的藝術》一文中說: “我們生活教育運動……訂了四大方針,即民主的、大眾的、科學的、創造的方針”。
對於社會即學校,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釋說:“生活即教育,就是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與“社會即學校”是相聯的。“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因為在這樣辦法下,不論校內校外,都可以做師生的”且能使“社會與學校打成一片”。他在《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在他寫的《民族解放大學》中說:民族解放大學校,“沒有圍牆……,現在中華民國的國界就算是我們這個大學校的‘四至’”。“它也用不著花上幾百萬去建造武漢大學那皇宮一般的校舍。工廠、農村、店鋪、家庭、戲台、茶館、軍營、學校、廟宇、監牢都成了這個大學校的數不清的分校;連墳墓都做了我們的課堂”。他在 《社會大學運動》 一文中說:“社會大學有兩種:一是有形的社會大學,二是無形的社會大學”,“無形的社會大學,是只有社會而沒有‘大學’之名。它是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牆,人類都是同學。依‘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之原則說來,人類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學生。新世界之創造,是我們的主要功課”。“有形的社會大學是夜大學、早晨大學、 函授大學、 新聞大學、 旅行大學、 電播大學”,“社會大學無論有形的無形的,要有一個共同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於人民之幸福”。
關於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觀點,他在《教學做合一》一文中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在《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一文中說:“教學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學做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這箇中心就是‘事’,就是實際生活;教學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他在《勞力上勞心》一文中說:“真正之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用心以制力”。他還說:“教學做合一隻是生活法”。在《手腦相長歌》里提出每人“手腦都會用”。他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說:“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認為不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辯》 提出親知、 聞知、說知。陶行知認為“親知為一切知識之根本,聞知、說知必須安根在親知裡面,便可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在 1923年到 1925年,陶行知與晏陽初從事平民教育運動。這是他從事普及教育運動的開端。後來,他認為平民教育運動“碰了壁”就改變了方向。從1926年到1930年,他提倡鄉村教育運動,創辦了試驗鄉村師範學校,1928年改為“曉莊學校”。其目的就是他寫的《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新使命,是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1930年曉莊學校被國民黨政府藉口封閉。1932年到1935年,他提倡普及教育運動,“為謀普及大眾兒童向上生活所需要之教育, 以助成中華民國與大同世界之創造”。 他在上海郊外創辦了山海工學團。 提出工學團是"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工學團是中華民族之救命圈”。1936年初,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地下組織的推動和幫助下,陶行知發起組織國難教育社。他明確表示,當前的“生活”是國難當頭, 積極主張推行“國難教育”運動。他在《發起組織國難教育社緣起》和《國難教育社成立宣言》中說:“整箇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我們除了反抗敵人的侵略,沒有法子可以獲得民族解放; 我們除了流血, 不會獲得民族自由"。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戰爭開始,陶行知指導生活教育社出版《戰時教育》雜誌等刊物,將“國難教育運動”改名為“戰時教育運動”。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停辦山海工學團,成立戰地服務團,為抗戰服務。1938年到1945年 8月抗日勝利,陶行知積極執行“全面教育”運動。他指出:“我們要有全面的教育來配合以促成全面抗戰”。在這期間,1939年他在重慶還創辦了育才學校。他指出:“創辦育才的主要意思在於培養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夠發展”。1945 年秋到 1946年秋陶行知為了適應爭取民主鬥爭需要,提倡民主教育運動。他寫的《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 《民主教育》和《民主教育之普及》指出:"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文化為公’,‘教育為公’是教育的目的”。“國民教育,是人人應當免費受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做國家的主人, 做世界的主人”,“教育為公以達到天下為公”。“因此民主教育需要普及”。1946年他積極倡導社會大學運動。他寫的《社會大學運動》一文指出:“社會大學運動是要把有形的社會大學普及出去,並且要給無形的社會大學一個正式的承認,使每一個人都承認這無形的社會大學之存在, 隨時隨地隨事進行學習。” 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教育運動,包括鄉村教育運動,普及教育運動,國難教育運動,戰時教育運動,全面教育運動,民主教育運動和社會大學運動,始終貫穿著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和觀點。這一運動實際就是他的教育救國理論的實踐。但從“一二·九”運動到他逝世的最後十年,他“一直跟著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走”(《周恩來選集》第 238頁),獻身於民族民主革命鬥爭,同時把生活教育運動同民族民主革命鬥爭聯繫起來,並為之服務。這就是生活教育運動的起緣和發展的歷程。
生活教育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