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津養血湯《古今醫鑒》

生津養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鑒》卷十。具有養血生津,清熱瀉火之功效。主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症見煩躁不安,口中乾渴,引飲無度,食慾旺盛,小便較多,大便乾結,舌紅苔薄,脈象弦滑。臨床常用於治療糖尿病。

基本介紹

  • 名稱:生津養血湯《古今醫鑒》
  • 別名:《壽世保元》名為養血清火湯
  • 出處:《古今醫鑒》卷十
  • 功用:養血生津,清熱瀉火
  • 主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文獻摘要,

組成

當歸一錢(3g),川芎八分(2.4g),白芍(煨)一錢(3g),生地黃(酒洗)一錢(3g),知母五分(1.5g),黃柏(蜜水炙)五分(1.5g),麥門冬一錢(3g),石蓮肉五分(1.5g),天花粉七分(2.1g),黃連八分(2.4g),烏梅五分(1.5g),薄荷五分(1.5g),甘草(炙)五分(1.5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2.現代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一日2次。

功用

養血生津,清熱瀉火。

主治

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

方義

方中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藥即四物湯,用以養血和營;配天花粉、麥冬養陰清熱,蓮肉補益脾腎,再加黃連、黃柏、知母苦寒瀉火堅陰,少加烏梅斂液生津,配甘草則具酸甘化陰之意,另加薄荷取其辛以散熱。合用成方,可養血生津,清熱瀉火。

運用

1.本方以煩躁不安,口中乾渴,引飲無度,食慾旺盛,小便較多,大便乾結,舌紅苔薄,脈象弦滑為辨證要點。
2.臨床常用於治療糖尿病。

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古今醫鑒》:“生津養血湯〔按:此方治上消之劑。〕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當歸一錢,川芎八分,白芍(煨)一錢,生地黃(酒洗)一錢,知母五分,黃柏(蜜水炙)五分,麥門冬一錢,石蓮肉五分,天花粉七分,黃連八分,烏梅五分,薄荷五分,甘草(炙)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方論選錄: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79) 方劑學》:“本方所治證屬陰虛火旺之消渴。沈金鰲說:‘三消,燥病也’。故以養陰瀉火而立法。本方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即是四物湯用以養血和營,加花粉、麥冬養陰清熱,蓮肉補益脾腎,更加黃連黃柏知母苦寒瀉火,少加烏梅肉斂液生津,配甘草則具酸甘化陰之意,另加薄荷,取其辛以散熱。考《湯頭歌訣》望梅丸亦用麥冬等養陰藥與薄荷配伍以生津止渴。故薄荷之用既取散熱,復取生津,一物二用。沈金鰲認為:‘大約善治三消者,必補腎水真陰之虛,瀉心火燔灼之熱,除腸胃燥熱之邪,濟心中津液之衰’。養陰瀉火,是其要旨,方取名養血瀉火湯,即是此義。本方運用以飲多、食多溲多煩躁不安,大便乾結,舌紅脈弦為辨證要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