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短焰剔殘花

生查子·短焰剔殘花

《生查子·短焰剔殘花》是清代作家納蘭性德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闋言詞人身在邊地,入夜起徘徊,離憂難禁,淚濕青綾,惆悵難眠。詞至下闋,轉以浪漫之筆法出之,寫夢裡情景,謂鄉路遙遠,欲歸無力,於迷離倘恍中表達了怨情與離憂交織的款曲,抒發了作者在塞外望鄉思親的情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查子·短焰剔殘花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飲水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本鑑賞,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生查子
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倦舞卻聞雞,暗覺青綾濕。
天水接冥濛,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遠夢輕無力。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生查子(shēng zhā zǐ):原唐教坊曲,後用為詞調。
②短焰:指蠟燭的火焰已短。
③剔(tī)殘花:把殘存的燈花剪去,使燭光明亮。
④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如馬嘶、風吼、戍角聲、戰鼓聲等等。
⑤“倦舞”句:意謂在倦於起舞的時候卻偏偏聽到雞鳴聲。此處反用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
⑥青綾(líng):青色的絲織品,此指青綾被。
⑦冥濛:幽暗不明。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青林結冥濛,丹嶸被蔥蒨。”
⑧浣(huàn)花溪:在成都市西郊,為錦江支流,杜甫曾於溪旁築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白話譯文

夜深了,還未入睡,我剔去燈花,周圍明亮了些許。然而,這孤淒的氛圍卻沒有變得暖熱稍許。這離鄉千里的邊地深夜何其漫長,無聲無息。不願如祖逖那般聞雞起舞,雞鳴卻依舊聲聲催人。默默已覺青綾上儘是淚痕。
天的盡頭,似乎天水相接,晨霧朦朧。西南天邊的一角漸漸露出魚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鄉夢幽遠,只任東風吹去遠。

創作背景

該篇作於詞人旅居塞外之時,其時恰逢三藩之亂,詞人想要去為國效力,但無踴躍之心,在塞外有感而發。

作品鑑賞

文本鑑賞

這首詞描寫了塞外的清冷景象以及詞人在半夢半醒之際的倦怠感受。詞人純從個人角度出發,通篇吟詠其個人情感,並不多加掩飾的將情感真實地凸顯出來,體現了納蘭性德詞作的完整風格。
上闕以夜為背景。夜深無寐,邊聲靜寂時,挑燈孤守。“倦舞卻聞雞”反用了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晉書·祖逖傳》,納蘭性德反用“聞雞起舞”的典故,說“倦舞卻聞雞”,表達出了詞人真實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許睡意,卻又天亮,在夜與非夜的短暫縫隙里,征人偷空夢裡回家,醒時淚濕青帕,鄉思可謂纏綿淒切。
下闕的景色描寫襯托出了睡意朦朧中在夢的邊緣遊蕩的情形,其寫景狀物直至抒情,都顯得豐富飽滿。筆劃到處,包攬無遺,沉鬱而不見凝澀,全詞“夢遠輕無力”比喻精當,將無形的夢化作有形的時空距離來衡量,足見征人獨守邊地的悽苦戀家。作者胸中的離愁與款曲在迷離恍惚的氛圍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這一首詞寫詞人在邊地夜深獨處,面對殘燈短焰,欲睡還醒的朦朧情態。“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詩人的隱怨。上闋不言愁而愁苦自見,下闋以浪漫之筆法出之,從夢中思念家鄉來下筆不免落於常套,但卻是以夢中去浣花溪尋覓詩聖的遺蹟,真是詩人之想,詩人之語。

名家評論

現代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遠征的人,想念家鄉。這詞寫他午夜無法入睡時的心情。下闋說邊疆和家鄉,相去千里,要望望不到,要夢也夢不到,情緒低落得很。”
現代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這一闋寫作者在邊地深夜獨處,面對殘燈短焰,欲睡還醒的朦朧情態。上闋不言愁而愁苦自見,下闋如從夢鄉思家下筆不免落於俗套,今竟以夢去浣花溪尋覓詩聖遺蹟為言,真是詩人之思,詩人之語。”
現代作家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時性德新舉進士,亟欲立功疆場,屢請從戎,終未獲允。賦閒在京,心中鬱郁,每寄情於詩詞。其詩如“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送蓀友》),即因荊楚戰事作。此詞則見其對川陝戰場之關注,而請纓無路之慨, 亦與詩同。”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生查子·短焰剔殘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