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79: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故事

生於1979: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故事

我們是生長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改革年代的特殊群體--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時間上,很多人都把我們當作20世紀70年代人,但在性格表現上很多人又把我們歸為80年代人。同樣是成長在三人家庭模式的獨生子女,我們是中國品嘗孤兒感的第一代人,既沒有70年代人常有的迷惘與困惑,也沒有80年代人具有的大膽與放縱。 “我們是包裹在幸福繭里的麻木的蛹。”在向別人介紹我們這一代時,我常常會這么形容,特殊的家庭模式造就了我們與眾不同的性格。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踏入了社會,社會對我們第一代獨生子女表現了相當的關注與憂慮:這一代人究竟在想著什麼?在做著什麼?在期待著什麼?時代造就人,人也影響著時代,在社會變革的大潮中,或溯流而來,或順流而去,我們沒法改革的,是潮流的方向。《生於1979》想告訴人們的就是這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於1979: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故事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頁數:182頁
  • ISBN:9787200063981, 7200063983
  • 作者:曉墨
  • 出版日期:2006年5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北京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979年,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第一代獨生子女就在這個時候產生。時間上很多人都把我們當作是70年代人,但在性格表現上很多人又把我們歸為是80年代人。同樣是成長在三人家庭模式的獨生子女,這一代是中國品嘗孤獨感的第一代人,既沒有70年代人常有的迷惘與困惑,也沒有80代人大膽與放縱。社會對第一代獨生子女表現了相當的關注與憂慮,這一代人究竟在想著什麼?在做著什麼?在期待著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一代人吧。

作者簡介

曉墨(曉墨軒主人):原名李蔚菲,生於1979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獲行政管理和漢語言文學雙學位。熱愛協作,曾在《廣州日報》發表短文《成名背後》和《遊園驚夢》;在網站“榕樹下”發表短篇小說《雨中的蕭邦》和《紅薯》。

媒體推薦

書評
父親走了。
他一生鐘情於文學,在病重期間仍關心著我第一本書的出版,希望臨走前能親手翻翻。
但,我卻讓他失望了。
希望這份遲來的禮物能夠帶著我的祝福抵達天堂--父親所在的地方。

文摘

書摘
仿照狄更斯的形式,我寫下了上面長長的一段話。當然,這僅僅是形式
而已。狄更斯生在當時世界中心英國的首都——倫敦,我則生在開發中國家
——中國的一個城市——廣州。常識告訴我,我應該以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與
自豪感告訴自己:中華民族是最強大的。何況,不少社會學家預言,中國將
成為日後世界的超級強國。因而,我們今天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我曾為我出生的年代感到沮喪。早出生100年,遇上隨意造就英雄的年
代,誰敢肯定我不能成為革命的先驅者;早出生30年,碰上與共和國同年的
生日,說不定我已成建設的先鋒隊i早出生20年,剛好可以趕上那場長達10
年的“熱鬧”,至少可以得到一個發泄身上過剩荷爾蒙的機會,嘗嘗“顛覆
權威”的味道。
1979年,所有的風暴都在這個國家裡平息了,我們又走上了平穩發展的
道路。我曾經想過,平穩發展是否就是“倦怠”的代名詞,或者平穩中其實
隱藏著更大的暗流,暗流把我們推上了另一條與前代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暗流靜靜地塑造著另一種不易被察覺的新秩序。就像母親肚子裡羊水的暗流
,靜靜地孕育著嬰兒。
當時,在母親子宮裡的我可謂是這股暗流的受惠者。為了積極地回響,
我出生的時候體重7斤整。聽說同年出生的幾位小玩伴體重都不相上下。變
革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開始,證明魯迅先生筆下9斤老太說的“一代不如一
代”的話已經發生了逆轉。
聽老媽說,她看著當時護士手上胖乎乎的女嬰,心裡就充滿了美妙的憧
憬,希望我以後能考上當地最好的大學,受最好的教育。雖然我極其懷疑她
這句話的真實性,但是這句話卻說明了這個時代另一樣偉大的事物——高考

平凡如我,在1979年已被結結實實地授予了入讀高等院校的考試權;平
凡如我母親,也被結結實實地授予女兒接受高等教育的幻想權。只是,當母
親手裡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時,臉上的表情像吃到了變味的水果。1997年,
中國高校實現從“並軌”開始的上大學由免費到交費,而後畢業生由統分到
自謀職業的改革。在開學的那一天,我看到了許多頭髮花白、曬得皮膚黝黑
的父母,飽含著希望的眼光,顫抖著手,從口袋裡把皺巴巴的人民幣掏出來
,塞到比他們高大的兒女手裡。不敢在消費畸高的城市裡多逗留,他們大都
坐當日的火車離去,像負重的駱駝,微彎的背里藏著多少難以言喻的艱辛。
但從鄉村到城市,高校學府畢竟給了他們改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
活的最大希望。
上了大學以後,我才明白,在這群穿著簡樸的外地學生之中,為什麼有
那么多人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考。然而4年後,他們又將面對畢業生由統
分到自謀職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形式。生於1979的我們比前輩的師兄師姐們
更多地體會了“壓力”這一詞的真正意義。
4年後,老媽如願地站在了她希望我考上的廣州那所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前,在極擁擠的人群中找到了一個可以落腳的位置強作一笑。相機閃過,一
大群穿著藍色蝙蝠衣或黑紅蝙蝠衣的人便來搶位置了。老媽問:“你的衣服
跟他們的怎么不一樣?”“媽,人家藍色的是碩士服,黑紅的是博士服。”
老媽靜默了,照了幾張便找個藉口跑掉了。我不明白老媽自慚形穢的原因,
難道她真的相信報紙上說的“高等院校重量不重質”?若非如此,高學歷人
數的急劇增長,對國家而言也並非一件壞事。
話題扯得太遠了,言歸正傳。話說護士手中胖乎乎的女嬰,事實上,睡
在床上的老媽當時並不知道是女嬰。聽說,老媽跟護士進行了一場極為感人
韻對話。
“你喜歡兒子,還是女兒?”
“兒子女兒我都無所謂。”
“那就好,你生了個女兒。”也許這段話在老一輩和年輕一輩的人看起
來實在毫無必要。然而在當時,不少產婦卻因為承受不了答案而當場暈倒。
1980年,國家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79年,母
親們無論採取什麼辦法高速生產都是沒法趕上第二胎了,於是,我很驕傲地
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聽說,奶奶無法承受大媳婦生了個女兒的事實
,連夜趕到醫院,投訴醫院把她的男孫子給換掉了。我沒緣親眼驗證當年的
慘烈。改革的力量就在於此,數千年來形成的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就這樣被
硬生生地一年年地磨去了。
計畫生育政策塑造了與眾不同的一代。他們如天之驕子聚萬千寵愛於一
身,他們若蜂群里的蜂王身系全家希望;他們孤獨寂寞,親人的保護是一道
道不可逾越的鐵網,看著外面的世界,他們逐漸失去了向外走的渴望;他們
喜怒無常,過度的關懷與撫愛令他們性情乖張;他們患得患失,成功與失敗
變得空前沉重;他們自以為是,以為世界就像小小的家庭一樣,是因其而生
的:他們笑,因為幸福來得太簡單;他們哭,因為再得到幸福太困難;他們
麻木,對關心視而不見;他們敏感,對傷害記憶猶深;他們在學業、愛情、
事業、生活中跌跌撞撞;他們痛疼地思考著;他們孤獨地成長著。他們生於
1979。P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