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消費

生態消費是一種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行為。要想使人類在事實上不存在發展的“極限性”問題,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節制自己的發展實踐,這其中就包括對人類生活消費的約束。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消費需求由低檔次向高檔次遞進,由簡單穩定向複雜多變發展。這種消費需求上的變化在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社會的進步狀態。生態消費是一種綠化的或生態化的消費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消費
  • 外文名:Ecological consumption
  • 釋義: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行為
  • 消費模式:一種綠化的或生態化的消費模式
  • 特徵:適度性、持續性、全面性、精神性
  • 措施:樹立生態消費觀念、消費模式等
生態消費的特徵,適度性,精神消費,持續性,全面性,根據,措施,樹立生態消費觀念,建立生態消費模式,建立生態消費的保障機制,政府宣傳教育,

生態消費的特徵

生態消費具有適度性、持續性、全面性、精神消費第一性等的特徵。

適度性

在一定意義上,生態消費也叫適度消費。我們把經過理性選擇的、與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生態生產相適應的消費規模與消費水平所決定的、並能充分保證一定生活質量的消費叫適度消費。適度消費是當代人類應該選擇也必須選擇的消費模式。因為唯有這種消費模式,才能有利於人類的健康持續發展。

精神消費

所謂精神消費第一性是指生態消費突出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這與傳統的高消費所一味追求人的物質方面的需要有了明顯的區別。

持續性

生態消費也是一種持續性的消費模式,即它具有滿足不同代際間人的消費需求的要求與功能,也就是說,這種消費模式將人的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現代人的需求和未來人的需求有機地統一在了一起,具有一種跨時空的品質。

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生態消費是一種包含人的多方面消費行為的消費模式,或者說這種消費模式能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如物質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生態需求等。

根據

人的物質需求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
就人的物質需求本身來看,人的物質需求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歷來人們普遍認為,人的物質需求及精神需求等都是無限的。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人們無限制地追求消費水平的提升,這種追求在工業文明時期,甚至到了不擇手段、暴殄天物的地步。誠然,由於人類無限發展的客觀趨勢使得人的消費需求具有了某種無限提升的可能性。但要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則有著重重的制約條件。無限遞進的消費需求在一系列客觀條件的制約下或限制下,不得不表現出其應有的有限性。
這種制約:一是資源環境的制約,二是一定時期滿足這種消費需求的生產條件的制約,三是人們自身經濟條件如收入水平、支付能力等的制約。總之,人們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的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等條件下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如果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任意張揚超出了環境資源和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的消費需求,必然會帶來極大的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對主體來說要么會造成主體身心的傷害。要么會造成主體財力的浪費和損失。誠如古人所言:“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尤其不能忽視的是,這種負效應還造成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與緊張,進而導致人與人關係的緊張。物質需求有限論,為我們提出具有適度性的生態消費奠定了基礎。
生態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具體說是消費生態倫理學是我們提出生態消費的又一理論基礎。生態倫理學是新時代的倫理學。它是針對生態危機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作為一門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係,確立人對自然的行為規範的學科,在理論上,它要求尊重自然的價值和權利,在實踐上,它要求按照生態倫理學的道德標準、基本原則和規範去指導和約束人類的行為,以便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態系統。”[2]生態倫理學認為,人作為道德的主體,不但應當把自己的道德關心施之於人,而且應當施之於自然,
施之於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隨著科技的發達、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根,是人類之母,是人類的棲息之所。人類要維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持續存在與發展,就必須尋找措施保護自然。光有科學的、法律的措施還不夠,還要訴諸倫理道德。生態倫理學的誕生表達和顯示了人類試圖緩和與消除自身與自然的矛盾衝突的善良願望。所謂按照生態倫理學的道德標準、基本原則和規範來指導和約束人類的實踐行為,這自然包括著對人的消費行為的生態化改造,促使一種新的生態消費模式的確立,根據生態倫理學的觀點,滿足人的基本需求、進行適度的消費是道德的,而大手大腳、大吃大喝、暴殄天物是不道德的。可見,倡導生態正是生態倫理學在人的生活方式上的實際體現。
虧損是我們提出生態消費的重要現實根據
人類周圍的生態環境系統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生物群落與環境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轉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促使其生生不息,不斷向前發展演化。我們把生態系統的這一動態發展過程,看作是生態系統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簡稱為生態生產[3]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主要是從生態生產的角度提出適度消費的。因為,當今我們是暫時處在物質生產表面繁榮、生態生產基本上處在一種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中,虧損日趨嚴重的生態生產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高需求、高消費。可見,生態生產發展的現狀是不允許我們大手大腳、揮霍浪費甚至暴殄天物的。
有人覺得在物質生產落後、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倡導革命勤儉節約、適度消費是可行的,而在物質生產有了重大發展、自身的經濟條件有了顯著改善的情況下,還提倡勤儉節約,似乎顯得不可理解。其實,人的消費行為、消費水平不僅要同物質生產相適應,還要同生態生產相適應。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善、狀況、生活水平就必須與之保持一致。道理很簡單,所有的消費資料,首先是生態生產的產物,其次才是物質生產的產物,或者說是生態生產和物質生產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那種僅僅從物質生產有了發展、從自己有了一定的經濟購買力的角度出發就去貶低乃否定勤儉節約、適度消費的看法和做法,是相當有害和危險的。

措施

樹立生態消費觀念

樹立生態消費觀念,建立生態消費模式,從物質享受第一過渡到精神追求第一。
樹立科學的生態消費觀念或生態消費意識,是每一個地球居民所應有的素質要求。當傳統的高消費日益明顯地暴露出其對生態環境進而對整個社會持續發展的危害性時,當代社會成員在觀念認識上應自覺地摒棄高消費的願望和行為,以一種既能確保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又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消費意識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這樣一種具有互利功能的消費意識便是生態消費意識。
如果說,轉變傳統經濟成長方式,走生態化生產的道路,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生產基礎的話,那么,樹立生態消費意識,建立生態消費模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生活基礎。在當代社會中,人類的“當代意識”應首先是全球意識、人類大家庭意識、公平意識和環境意識等等。其中,生態消費意識是當代人類環境意識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人們的生態消費意識應強化到如此程度:有害於生態環境的產品、食品不購買、不食用;對“殺食”國家明令保護的珍禽益鳥的做法應設法制止。只有把保護環境的工作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真正的希望。
21世紀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知識經濟的社會是對工業經濟社會的揚棄。在工業經濟社會,人類普遍被一種唯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所支配,追求的是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和儘可能奢華的物質生活,奉行的是物質享受第一的行為準則。顯然,這樣一種價值觀念和行動準則,只能把人類推向無序和崩潰的深淵。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裡,知識、智力、信息將是經濟社會發展所依賴的最為重要的資源,知識化的勞動者也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這樣一種基本的社會現實,將迫使人們在生活追求上,要由物質占有第一向精神追求第一過渡。通過學習、娛樂、文化交往等方式以充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這將是21世紀人們的新生活風尚。

建立生態消費模式

消費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現代非生態化消費模式的困境使人們自然而然地考慮起生態模式的消費。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居民的消費行為主要受其個人的收入情況、外在的價格因素、商品因素等的制約,而較少或很少受環境資源狀況的影響,但整個國民乃至整個人類的消費行為就不能不受到生產因素、市場因素特別是環境資源因素的制約。為了把全體國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規模納入到適度的、生態化的可持續消費的軌道,使全體國民樹立起生態消費的意識,摒棄高消費的陋習,就必須建立起一套以低物質消耗換取高生活質量的生態消費模式,成為人類迎接美好未來的綜合最優理想模式。
(1)服飾消費:未來生態模式的服飾穿著將更加重視美觀、適用和自然。在質地材料上,將講究樸素和大眾化,天然的棉、麻、絲織品將重新占據主導地位,化纖織品由於生產過程的高耗性和對環境、人體的某些可能的危害性而退居次要地位。
在色彩和樣式上,將講究舒適、方便,綠色、藍色等天然色將成為大眾服飾的基本色調。在織物和成衣工藝上,講求貼近自然,降低成本和避免污染。新進歐美大陸流行的所謂自然裝,代表了未來服飾發展的基本趨向。這種自然裝的素材是天然纖維,顏色是米色、灰褐色和綠色等,染料是蔬菜汁。
(2)飲食消費:未來生態模式下的飲食將更加重視食品安全、潔淨和營養均衡。在飲食加工上要儘量減少工藝環節。飲食的精細加工不僅導致大量有效物能轉化為不可再用的熱能,而且致使原料中許多營養成分遭到破壞;精細飲食中含有的各種工業添加劑,如防腐劑、發泡劑、漂白劑等,還可能給人體帶來危害。
(3)住宅消費:未來的住宅是人工生態與經濟效益良性循環的生態民居。浙江省永康縣近年來出現的一批獨戶式生態民居代表了農村住宅的未來發展方向,其屋頂的再生使用,借屋造田,開闢耕地,對克服人口增長與土地銳減的矛盾,對最佳化生態環境非常有利。
(4)交通消費:1)建設城郊地下交通網路,大大減少城市地面的空氣和噪聲污染,改善後城區環境;2)建設智慧型化公路和鐵路,發展高效、安全的智慧型化高速公路和鐵路交通,大幅度降低交通阻塞和傷亡事故發生率;3)選擇低碳化交通工具,以減輕空氣污染和非再生能源的消耗。世界各國正在研究開發各種新型交通工具,如美、德等國正在加緊研製氫氣汽車,日本也正在研製一種低公害的電瓶汽車,充電一次可行使100公里。
(5)禮儀消費:未來生態模式的利益消費將把追求外在排場和物質鋪張的形式化消費降到最低程度,各種利益活動將注重精神內涵和文化氣氛。
在未來的婚嫁儀式中,友人們將遞上一束鮮花或獻上一篇祝詞對新人表示良好的祝福。未來社會集團舉辦的各種活動也將儘量縮減開支,出席者將自理食宿費用。未來國家或地區性盛大慶典活動,由於人們自由自願參加,場面將更為浪漫多彩。

建立生態消費的保障機制

生態消費機制的建立涉及影響生態消費的所有領域,具體說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產業政策、科技和稅收。
(1)政治生態化:生產決定消費,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勢必影響消費行為。政府在確定國家社會發展戰略,確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時要重視生態學原理,促進政治生態化。政府必須有意識地把生態學原理看作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引導人民正確生產和合理消費
(2)法律生態化。人與其他生命物種共同處於地球生態系統中,共同維持著地球生態平衡。人類有必要確立尊重生態自然的立法精神,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如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憲法地位,公民環境權的憲法地位,制定相應的糾紛處理制度等,約束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
(3)產業政策生態化。要實現可持續消費,國家必須在產業政策上加以引導,將生態觀念滲入各產業發展政策中,確立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的生態產業政策。
(4)稅收生態化。稅收作為體現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手段,應成為限制高消費的重要措施。20世紀70年代,一些已開發國家把生態稅收引入稅收制度,環境稅收的收入用於環境保護。

政府宣傳教育

如政府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培養和強化人們的生態消費觀念意識;通過稅收等手段抑制不利於健康的消費,如煙、烈性酒,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通過制訂相關的法規以保護各種珍稀動物,嚴厲打擊“殺食”珍稀動物的不法行為;通過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和其他相關政策,引導合理消費,等等。
我們曾經向自然索取了許多,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難以承受人類對它的繼續傷害和剝奪了,任何對有限資源的瘋狂掠奪都如飲鴆止渴。在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為綠色時尚的今天,我們必須培育、創造一種新的文明:綠色文明和綠色的生活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