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統籌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的目標,又為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
  • 要求:統籌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
  •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意義: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概述,重大意義,基本內涵,鮮明特徵,重點任務,重大問題,

概述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遠大目標指向和強大實踐動力,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重大意義

大力開展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紮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為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可靠基礎。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民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民眾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淨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民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範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也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搞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自20世紀60、70年代人類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以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以及今年6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標誌,不斷深化和拓展。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
我們黨清醒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提出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十七大以來,我國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為人類社會推進文明進程進行了有益嘗試。

基本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民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鮮明特徵

生態文明,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生態文明理念及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的特徵:在價值觀念上,強調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實現路徑上,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倡導和推行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綠色繁榮;在目標追求上,注重增進公眾的經濟福利和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在時間跨度上,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

重點任務

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四是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螢幕障。六是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七是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八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重大問題

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著重把握的重大問題
過去十年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和國家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更加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生態文明水平逐步提高。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切實把握好若干重大問題。
(一)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夯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動經濟成長的重要途徑。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的深刻揭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足和保護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
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最佳化經濟成長的新階段,需要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產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擴大內需、生態保護與最佳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二)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用新思路新舉措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西方已開發國家曾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成長、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實踐證明,這條老路在中國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走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巨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形勢使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實踐環保新道路越主動越深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就越明顯越持久。
(三)加快構建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國民經濟體系。
資源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資源、影響環境,單獨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推行節約環保,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必須根據自然環境承載力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把節約環保的要求全面體現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和每個環節。要推動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技術。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廣泛推行清潔生產。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加快形成節約環保的技術和生產體系,努力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良性循環。
(四)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既要為科學發展固本強基,又要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更要密切關注和從嚴控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切不能放鬆對生態環保的要求,努力不欠生態環保新賬、多還舊賬。
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民眾的基本權利,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大氣、重金屬污染等損害人民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還不少,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明顯增多。要確保人民民眾的飲水安全,集中力量優先解決重金屬、化學品、危險廢物、細顆粒物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關係民生的環境問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民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五)不斷完善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運轉協調高效的生態環保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經濟槓桿,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環境經濟配套政策。抓緊制定實施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績效考核。要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促進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新時代呼喚新理論,新理論指導新實踐。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一經廣大人民民眾掌握,必將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和豐碩成果,百花齊放、千帆競發的推進態勢正在全面形成。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我們一定能夠早日實現經濟的綠色轉型,讓人民民眾享受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好生態環境。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