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產業

生態文化產業

生態文化產業以生態資源為基礎,以文化創意為內涵,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提供多樣化的生態文化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為主,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最高理念,向消費者傳播生態的、環保的、文明的信息與意識,努力追求生態、文化、經濟協凋發展的產業,這是充分考慮了文化產業與生態文明的關係而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文化產業
  • 外文名: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y
  • 基礎:生態資源
  • 內涵:文化創意
  • 支撐:科學創新
  • 實質:文化產業與生態文明相結合
簡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策,

簡介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生態文化產業是從事生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生態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它是工業社會後期的一個新興產業,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未來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發展前景無可限量。從嚴格意義上說,在長達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中,有文化和文化產品,但沒有文化產業。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基本是手工作業的條件下,社會沒有足夠的剩餘產品和空閒時間,雖然我們肯定能工巧匠和民間藝人為農耕文化付出辛勞和代價,但真正享用文化的只有封建社會上層的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文化成為少數特權階層的專利。
生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產業。這就是說,生態不僅僅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們瞬息都不能離開的東西,例如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綠色食品等生態產品。當下社會,物質性的產品在市場上並不缺乏,而生態性的產品反而短缺。生態文化產業應當自覺承當社會責任,要通過媒體、廣告和文化會展等形式,普及廣大民眾的生態環境知識,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自身的生態權益。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生態休閒產業和森林旅遊產業,為民眾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和服務。生態文化產業應當使生態文明的宏大敘事,轉為民眾可見的生態產品和服務,從而為民眾所接納。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生態文化建設標準不明晰、體系不完善,因而生態文化產業多為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生態文化產業建設認識不夠
在許多地方,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剛剛起步,一些領導對生態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化素質提高中發揮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支持力度也不大,
2、對生態文化產業建設投入不足
生態文化產業建設戰線長、領域廣、內容多,既有巨觀管理的內容,也有基礎建設的內容,還有思想意識的內容,一些地方雖然加大了對生態文化產業的投人,但規模都很有限,嚴重製約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3、對生產經營載體建設力度不夠
由於缺乏對生態文化產業載體的明確定位,對於自然人文景觀是否能夠建設成為生態文化載體的判定和載體所應具有的標準的衡量還不夠成熟,森林、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知識教育基地、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化展覽館、生態民族風情園等載體的建設都有待於進一步推動。
4、生態文化產業層次有待於提升
生態文化產業從整體上講,還存在規模小、結構單一、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大多數生態文化企業只重眼前利益,生產的產品多是簡單的外在加工,對潛在的文化價值開發不夠。
5、要創新生態文化建設管理機制
從成本及效率的角度看,在生態建設工作中過多地依賴於政府管理與市場調節的工作成效並不明顯。如何在加強政府工作的同時,發揮本地各種相關社會組織,特別是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全社會力量來投入生態保護及生態文化建設工作,是目前生態文化建設管理機制有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對策

1、最佳化區域布局,科學制定和實施戰略規劃
要儘快制定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明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方針、思路、重點和措施,通過創新驅動、需求拉動、示範帶動、資金保證等方法促進生態文化產業發展,要建立健全創新體系,打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和品牌;適應現代社會追求新、美、環保的消費特點,加快培育新穎文化與環保相結合的新型市場;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的典型項目;建立多方式、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不斷加大對生態的資金投人。
2、加強政策支持,加快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
推進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創新,需要政府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健康的生態消費觀和積極的生態政績觀,努力滿足城鄉居民對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各級政府在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應發揮主導作用,打造生態文化資源轉化的政策引擎和制度平台,積極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貸款發放、稅收減免、財政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推動生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3、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生態文化複合產業
文化產業不僅是一種生態環保型產業,更重要的是一種依賴技術的高科技產業,增強生態文化產業的活力,要著力打造文化、生態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態文化產業,打造生態文化產業品牌。通過將生態文化資源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培育和發展藍色生態旅遊、綠色生態休閒、生態動漫影視、生態型人居建築,提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領域產業文化內涵與資源附加值,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生態城鎮人居建設等產業提升與發展。
4、強化宣傳普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充分利用承載生態文化的生態資源,把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自然博物館、城市園林等作為宣傳陣地;充分利用傳播生態文化的現代媒介,把電視、廣播、報紙、圖書、網路等媒體以及學校、研究院所、企業、社區等作為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弘揚生態文化的節慶活動,把世界“地球日”“環境日”等作為紀念平台。通過大力宣傳生態文化,積極倡導綠色生活,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生態憂患意識和生態責任意識,引導健康消費和綠色消費。
5、注重人才培養,為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高素質,複合型生態文化產業人才的缺乏,已成為我國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創新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應當抓緊培養善於開拓生態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得生態經濟經營和文化產業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要營造寬鬆和諧的發展環境,充分調動廣大生態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才華有展示的舞台、能力有創造的空間,為不斷湧現高質量的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智力保障。
6、開展交流合作,著力提升生態文化軟實力
國外已開發國家的生態文化軟實力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形成了戰略謀劃、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內外並舉的一整套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是我們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的異體參照。通過加強生態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西方先進的生態科學技術,借鑑國外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的有益經驗。同時,通過加強中華生態文化的對外傳播,讓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走出國門,增強生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生態文化軟實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