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因素

生態因素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因素,如陽光、溫度、食物、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相關生物等。生態因素也可以認為是環境因素中對生物起作用的因素,但像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便不屬於生態因素,因為它們的作用是通過溫度、光照、氣壓等生態因素間接地體現出來的,它們本身對生物沒有直接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因素
  • 外文名:ecological factor
  • 定義: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 別稱:環境因子、生態因子
  • 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 作用:各生態因素相互聯繫地綜合作用
基本介紹,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綜合作用,

基本介紹

生態因素是指環境中直接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亦稱為環境因子生態因子。生態因素常直接作用於個體和群體,主要影響生物個體的生存和繁殖、種群分布和數量、群落結構和功能等,就性質來說主要可分為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兩類。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水、濕度和溫度等。
1、光:陽光對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
(1)光的強與弱對植物:如松、杉、柳、小麥、玉米等在強光下生長好;人參、三七在弱光下生長。淺海與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無植物生存。
(2)光照時間的長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開花;菠菜、鳶尾在長日照下開花。
(3)陽光影響動物的體色:魚的背面顏色深;腹面顏色淺。
(4)光照長短與動物的生殖: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家雞多產蛋。
(5)光線影響動物習性:白天活動與夜晚活動。
(6)決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2、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
(1)不同地帶的差異:寒冷地方針葉林較多;溫暖地帶地方闊葉林較多。
(2)植物的南北栽種:蘋果、梨不宜在熱帶栽種;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種。
(3)對動物形成的影響:同一種類的哺乳動物生長在寒冷地帶,體形大。
(4)對動物習性的影響:冬眠—-蛇、蛙等變溫動物;夏眠—-蝸牛;洄游:遷徙;季節性換羽。
3、水分: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並決定陸生生物的分布。
(1)限制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水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因素。
(3)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

生物因素

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常見有:捕食關係、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寄生關係等。
  1. 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鬥爭。
(1)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對捕食和禦敵是有利的。
(2)種內鬥爭:同種個體之間由於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鬥爭的現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體中,鱸魚,無其它魚類、食物不足時,成魚就以本種小魚為食。)
無論是種內互助還是種內鬥爭,均有利於種族的生存和繁衍。
2.種間關係: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1)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類與真菌共生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
(2)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寄生。(例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等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內;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表;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
(3)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於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生鬥爭的現象,叫做競爭。(例如: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
(4)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
種間關係又可分為種間互助和種間鬥爭兩種,其中,種間互助包括互利共生(如地衣),種間鬥爭包括寄生(如人與蛔蟲)、競爭(如大小草履蟲)、捕食(狼與兔)、對立(蟲子與小苗)。
3、區分共生、競爭和捕食關係的圖象。
(1)共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
(2)捕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後增者後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象的最高點高於捕食者;
(3)競爭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開始時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以後則你死我活。

綜合作用

  1. 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作用的,而不是單獨孤立的。
  2. 各種生態因素所起的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 分析某種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時,既要分析各種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關鍵因素。
  4. 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他們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