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巡路人

生命的巡路人

對於人生在世有什麼意義,每一種文化都有著獨特的答案。然而,我們的現代文明正在吞噬著不同的聲音,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作者帶領我們踏上世界邊緣之旅,向我們展示了諸多不一樣的智慧。 在玻里尼西亞,我們跟著航海家出海遠航,他們的祖先遠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亞馬遜叢林,我們與一個失落的文明的後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脈,我們發現大地充滿著律動;在澳大利亞,我們試著了解澳洲原住民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類的精妙哲學;在尼泊爾,我們與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經過了四十五年的隱居生活;最終我們來到婆羅洲,看到這個最後的雨林遊牧民族在為他們的生活掙扎。

基本介紹

  • 書名:生命的巡路人
  • 又名:生命的尋路人
  • 作者:(加)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
  • 定價:29.80元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作品欣賞,

內容簡介

對於人生在世有什麼意義,每一種文化都有著獨特的答案。然而,我們的現代文明正在吞噬著不同的聲音,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作者帶領我們踏上世界邊緣之旅,向我們展示了諸多不一樣的智慧。
玻里尼西亞,我們跟著航海家出海遠航,他們的祖先遠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亞馬遜叢林,我們與一個失落的文明的後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脈,我們發現大地充滿著律動;在澳大利亞,我們試著了解澳洲原住民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類的精妙哲學;在尼泊爾,我們與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經過了四十五年的隱居生活;最終我們來到婆羅洲,看到這個最後的雨林遊牧民族在為他們的生活掙扎。
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將是我們下一個世紀的任務。在我們這個時代,核心的挑戰是如何重新學會欣賞通過文化表現出來的人類精神多樣性。否則,在下一個世紀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份保存著大量知識、技藝與想像的人類遺產。
 

作者簡介

韋德·戴維斯(WadeDavis),加拿大人類學家、民族植物學家。為了尋求各種文明對人類存在問題的解答,他一頭扎進婆羅洲、亞馬遜、西藏、北極及秘魯等地,與即將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他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邊緣工作。他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常駐探險家,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等多家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和攝影作品,為處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讀者們呈現人類不同的心靈世界。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十餘種語言,在全世界擁有廣泛讀者。

圖書目錄

第1章 棕鬣狗的季節
比生物滅絕更快的語言 3
遺傳學與文化多樣性 7
從未走出非洲的古老民族——閃族18
第2章 尋路人

  
文明與文明的奇特相遇33
刻意扭曲的事實37
玻里尼西亞人的起航43
尋路人——畫在心裡的導航圖47
獨木舟——征服大海的勇氣65
第3章 巨蟒之族
女戰士的國度71
“偽天堂”亞馬遜76
巨蟒之族——印地安人的神奇傳說83
 
第4章 神聖地理學
以科學為名的破壞103
令人瘋狂的古柯葉109
天地間的永恆法則122
夢之國128
神聖水源138
 
第5章 風的世紀
人間的伊甸園143
權力與文化的衝突145
被現代文明摧毀的浪漫生活150
來自佛陀的智慧156
守住傳說160
承認其他文化之美164
被強迫改變的文明171
當下環境危機的緣由181
不可失去的古老智慧184
在路上185

作品欣賞

第1章 棕鬣狗的季節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和保有傳統的人們一起生活。這些人在微風中感受到歷史,在雨水刷亮的石頭上觸摸到過去,在植物葉子的苦味中品嘗著古老。亞馬遜流域的美洲豹薩滿巫師還在銀河外漫遊,北美因紐特族耆老的神話仍能以其意涵引發共鳴,西藏的佛教徒也還奉行著佛法法門。知道這些故事,我們便能記住人類學的核心啟示: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存在於某種絕對的意義中,而是現實的一種模式,是我們的特定文化譜系在許多世代之前做的一連串智性與心靈抉擇的結果,成功與否則另當別論。
無論我們的旅伴是在婆羅洲森林中遊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魯安第斯高山上的巫醫、撒哈拉紅沙中的塔馬奇克駱駝商隊,抑或是珠穆朗瑪峰山坡上的氂牛牧民,這些民族都在教導我們,世上還有別的選項、別的可能,也還有另一種思考地球並與之互動的方式。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充滿希望。無數文化交織成生命的智慧與精神之網,覆蓋了整個地球。
對這個星球上的芸芸眾生而言,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網,也和我們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這個社會的生活網看成一個“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這個詞或許最能概括人類自有意識以來,透過想像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覺、神話與信仰,還有想法及靈感。族群文化圈是人類最偉大的遺產,是我們夢想的產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們全體的存在,以及人類這一求知若渴、適應力驚人的物種所創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體)因棲地破壞及動植物物種滅絕而受到嚴重侵蝕,同樣地,族群文化圈也面臨威脅,只是速度更快。舉例來說,沒有生物學家敢斷言50%的物種已瀕臨絕種,這幾乎是生物多樣性最接近末日的情景,但若是聲稱文化多樣性面臨的是此種程度的瀕絕,那么,用太過樂觀來形容也都還太過樂觀。語言失傳便是關鍵指標。語言就像是“煤礦坑裡的金絲雀”。一種語言絕對不僅是一組文法或辭彙。語言是人類的靈光一現,特定文化的靈魂與物質世界接觸的媒介。每種語言都是心靈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嶺、精神潛能的生態系統。
在當今七千種還在使用的語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語言並未傳給下一代。事實上,除非做出某些改變,否則這些語言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會消失。世界上有半數的語言正瀕臨滅絕。想想看,你將被沉默包圍,成為族人里最後一位講母語的人,再也無法傳承祖先的智慧,無法預見後代的前景,還有比這更孤寂的事嗎?這種悲慘的命運在地球上大約每兩個星期就發生一次,成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實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種古老語言的最後幾個音節也跟著他/她進入墳里。這件事意味著,在一兩個世代之內,我們將會目睹整整半數的人類社會、文化和智慧遺產消失殆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看不見的真相。
有些天真的人會問:“如果我們都講同一種語言,世界不是會更美好?促進溝通不是讓我們更容易相處?”我的答案總是:“這想法很好,但讓我們把那個共通語言換成北美海達語或西非約魯巴語、北美拉科塔語、北美因紐特語或非洲閃族語。”人們馬上就能理解不能講自己的母語所代表的意義。我沒辦法想像一個不能說英語的世界,原因不在於英語是多美的語言,而是因為英語是我的語言,英語完整展現了我這個人。但同時,我也不希望英語像某種文化神經毒氣那樣消滅其他的人類之聲,清除世上其他的語言。
語言在歷史上也是來來去去。巴格達的街上已經聽不見巴比倫語,義大利的山丘上也沒人講拉丁文。讓我們再次將語言比擬為生物。雖然滅絕是自然現象,但大體而言,在過去的六億年間,物種形成以及新型態生命演化的速度比絕種來得要快,世界因而越來越多元。拉丁語在羅馬逐漸消逝,卻在羅曼語(Romancelanguages)的語言中找到新的表達。如今,正如生物學家認為動植物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滅絕,語言也正以類似的速度死亡,不再有後人傳承。
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有20%的哺乳類、11%的鳥類和5%的魚類正受到滅絕的威脅,植物學家也預計植物多樣性將會減少10%,而同時,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則目睹半數現存於世界上的語言即將消失。有六百多種語言的使用者在百人以下,約三千五百種語言只有全球0.2%的人口使用。相比之下,最普遍的十種語言則蓬勃發展,有半數的人類以之為母語。八十三種語言的用戶加起來便占去世上整整八成的人口。但是其他聲音所構成的詩、歌曲和知識呢?正是這些文化守衛、監護著世上98.8%的語言多樣性。難道長者的智慧只因為他或她溝通的對象只有一位,就比較不重要嗎?難道民族的價值只在於其人數嗎?正好相反。每一種文化都是家族樹形圖的重要分支,都是知識與經驗的寶庫。在未來,這些文化也可以是我們找尋靈感與前景的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的語言學家海爾在過世前不久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就等於失去一種文化、一項智慧遺產、一件藝術品。那就好像丟一顆炸彈到羅浮宮。”
我們究竟面臨什麼樣的威脅,又能為此做些什麼?有些書籍歌頌席捲全球的科技與現代性,提倡世界是平的,人類無需通過移民來進行改革。他們認為世界正在融合成單一實體,由特定的經濟學模型主宰,到處都將能夠看到未來,而且是立刻看到。每當讀到這些書,我只能說我走過的世界一定跟這些作者不一樣。我有幸見到的世界,幾乎可以保證不是平的,這也是我希望通過這系列演講來呈現的。這個世界高高低低,遍布山巔與低谷,充滿引人好奇的異象或妙不可言的事物。歷史並未停下腳步,在今日,文化變動與轉化的過程也一如既往充滿活力。那些只用自己那套單一文化典範來理解各種經驗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單一色調。但對於那些用雙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這世界依舊保有豐富而複雜的心靈地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