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隸屬於福建省閩侯縣,是閩侯縣政府駐地,位於福州市西部,距福州市中心14公里。東與荊溪鎮關口村交界,西與白沙鎮毗鄰,南臨閩江與竹岐鄉隔江相望,北與荊溪鎮荷洋農場相連,面積46.8平方千米,常駐人口7.9萬,旅居海外僑胞2萬多人,是“華僑之鄉”和“橄欖之鄉”。下轄青岐、十字、長江、大元、雙池、五福、化龍、三英、山前、橫嶼、曇石、洽浦、南山、流洋14個村委會和福龍、三福、雙福、濱江、瀛洲5個居委會,甘蔗街道辦事處駐五福村,先後獲得“市文明村鎮”、“市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全市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生態鄉鎮”、“省級文明單位”、“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09-2014、2016、2018年被評為“全縣績效考核優秀單位”。曇石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蔗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福建省閩侯縣
  • 下轄地區:甘蔗街道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100
  • 面積:46.8平方千米
  • 人口:7.9萬
  • 方言福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閩都民俗園,江濱,樟山公園,街心公園
  • 車牌代碼:閩A
街道概況,區政沿革,經濟發展,街道建設,

街道概況

甘蔗街道隸屬於福建省閩侯縣,是閩侯縣政府駐地,位於福州市西部,距福州市中心14公里。東與荊溪鎮關口村交界,西與白沙鎮毗鄰,南臨閩江與竹岐鄉隔江相望,北與荊溪鎮荷洋農場相連,面積46.8平方千米,常駐人口7.9萬,戶籍人口5.6萬,旅居海外僑胞2萬多人,共有58個黨組織、1385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占68.6%,是“華僑之鄉”和“橄欖之鄉”。下轄青岐、十字、長江、大元、雙池、五福、化龍、三英、山前、橫嶼、曇石、洽浦、南山、流洋14個村委會和福龍、三福、雙福、濱江、瀛洲5個居委會,甘蔗街道辦事處駐五福村,先後獲得“市文明村鎮”、“市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全市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生態鄉鎮”、“省級文明單位”、“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09-2014、2016、2018年被評為“全縣績效考核優秀單位”。曇石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村。
甘蔗街道

區政沿革

甘蔗街道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原為閩江沖積洲,唐代稱瀛洲,後由於河道變動,江水將其一分為二,分稱柑洲、蔗洲,隨後泥沙淤積,又合二為一,各取兩洲首字定為“柑蔗”(今作“甘蔗”)。《榕城考古略》便以甘蔗洲記名:“在十五都,與竹岐相望,齊山臨水,民居鱗萃,有馬仙宮、五顯廟。”古屬侯官縣域第十五都。宋為侯官石門鄉的九功上里、九功下里、萬安里,元、明、清均為石門鄉的十五都、三十六都。清末屬甘蔗區。民國時期區劃多變,其間民國29年(1940年)為甘蔗鎮,屬第四區,民國34年屬甘白鄉,民國37年為甘蔗鄉屬甘蔗區。
1949年9月屬第七區,1951年設鎮。1956年春,與荊溪、竹岐、鴻尾、白沙合併為白沙區,1958年5月併入荊溪鄉,9月後改屬荊溪人民公社,甘蔗設管理區。1970年9月1日,縣革命會機關遷此,1972年9月,由荊溪人民公社劃出甘蔗地區的10個大隊(橫嶼、山前、三英、化龍、五福、雙池、大元、長江、十字、青岐)作為閩侯縣城,正式成立甘蔗鎮革委會,1984年7月改稱鎮人民政府。1996年從荊溪鎮劃入南山、洽浦、曇石、流洋4個行政村。2005年11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鎮改街道。

經濟發展

甘蔗街道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2018年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61.36億元,比增19.5%;稅收收入14.39億元,比增14.8%;固定資產投資14.16億元,下降47.2%;其中工業固投9.26億元,比增102%;限上社零18.56億元,比增19.3%;出口總額35.11億元,比增18.4%;外資到資1225萬元。

街道建設

工業區建設:(1)閩侯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前身鐵嶺工業集中區)位於鐵江公路南側,來福鐵路、甘洪公路內側,創辦於2006年,是省、市重點打造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基地,全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涉及甘蔗街道、荊溪、竹岐鄉三個鄉鎮,規劃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已開發工業用地6平方公里,其中甘蔗部分占地面積3700畝(一期1100畝、二期2600畝),拿地企業67家,入駐企業270多家,機械、電子信息、生物工程、食品產業占主導地位。(2)甘蔗墩園洲工業集中區位於縣城新區西部,創辦於2000年8月,規劃面積590畝,拿地企業34家,入駐企業210多家,皮件、竹、木、鐵、藤製品等出口工藝品占主導地位。(3)陳店湖工業集中區位於縣城北部甘蔗火車站西側,創辦於2003年1月,規劃面積1000畝,已開發600多畝,其中一期247畝、二期216畝、三期已開發200多畝,拿地企業45家,入駐企業近200家,鐵件、皮件工藝、機械製造、紙品加工等出口行業占主導地位。
舊城區改造:縣城舊城區占地面積4.86平方公里,環境基礎設施差,民眾迫切要求進行舊城改造。根據民眾的意願,縣委、縣政府把舊城改造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擬分八期改造。
(1)2010年實施舊城改造一期,拆遷征地面積335畝,房屋建築面積約38萬平方米,涉及甘蔗街道長江、十字、雙池、大元4個村共1607戶及縣直10個單位,拆遷人口約6000人,2011年5月啟動安置房建設,總投資17.52億元,按照城市建設標準來規劃設計,共建設33幢16—33層高的安置房,分為龍峰花園、瀛洲花園、甘洲花園等3個小區,總建築面積50.15萬平方米,小區內道路寬敞,水、電、管網、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完善,物業管理井井有條,周邊學校、超市、公園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2016年3月,被徵收戶高高興興回遷入住。
(2)2017年實施舊城改造二期,征遷範圍涉及五福、化龍、三英、長江、雙池5個村和縣直等部門相關地塊,總占地419.56畝,拆遷總建築面積44.5萬平方米,涉及被徵收戶1535戶約4800人。安置房建設由房地產開發商建設,政府回購商品房就地就近安置。分4個地塊出讓,2018年12月A地塊開發商已進場動工建設。(3)2018年實施舊城改造三期,涉及橫嶼、三英、山前等村,占地233畝,涉及房屋徵收648戶1500多人,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至軍民路、西至新堤壩路(新城麗景對岸)、南至曇石山東大道、北至入城路。
新城區建設:閩侯縣城濱江新區位於舊城區南面、新舊防洪堤之間,總用地約3.26平方公里,距福州市中心城約15公里,建成世茂御龍灣、龍港城、正榮潤園、陽光地產、海峽傳媒港、悅瀾灣、時代廣場、萬家廣場、美和天著、閩商大廈等住宅、商業寫字樓、商業綜合體等項目,福建省藝校、福州市藝校等高等院校以及閩侯縣實驗中學、曇石山中學、第二實驗國小、甘蔗中心國小以及6所公辦幼稚園等學校座落於此,行政服務中心、文化館、科技館、市場監督局綜合服務大樓以及規劃、住建、稅務部門等辦事服務機構也遷建於此,該區域內還有大型超市——永輝生活廣場,2018年12月萬家廣場商業綜合體的開業,開啟了閩侯新商業時代,該商圈集購物、餐飲、金融、休閒、娛樂五維一體,入駐商家有萬家百貨、肯德基、麥當勞、屈臣氏、一線服裝零售、綠標永輝、蘇寧電器、AGOGOKTV、中影星美影院、酷動健身以肯德基、麥當勞等大牌連鎖餐飲。沿閩江北岸修建休閒生態公園,東起自來水公司泵房,西至閩侯甘竹大橋,北起江濱路,南至閩江北岸,全長3.26公里,縱向最寬處達500米,總面積約115公頃,省級3號綠道(閩江綠道)由此經過,該公園依託閩江沿江分布著多塊生態環境非常好的濕地以及大量果林、灌木叢等資源優勢,分為濕地保護區、生態保育區、休閒文化主題區、沙灘休閒運動區等四大分區,並在此基礎上,以文化主題廣場等景觀節點為主,通過對原有土路進行改造,形成步行系統連線。縣城新區正所謂高樓林立、功能齊全、商業繁華、風景優美,居民居住環境好、休閒項目豐富,生活更為便捷。
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
旅遊景點:閩侯歷史文化悠久,素稱“八閩首邑”,曇石山文化源遠流長,“曇石山文化遺址”是閩文化的發源地,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已成為展示福建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視窗。閩都民俗園與之一河之隔、廊橋相通,形成互動;民俗園東邊閩侯縣博物館,2019年1月開館,呈現閩侯建縣2000多年的歷史人文,三處連點成片,成為展示福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脈相承的集中區域。
(1)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甘蔗街道曇石村,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崗。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2001年6月22日,國務院將曇石山文化遺址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為“福建第一文化旅遊品牌”。2004年,江澤民同志為曇石山遺址作“曇石山文化遺址”的題字。曇石山博物館以突出反映地域和海洋特色的曇石山文化為主題,占地108畝、建築面積達6010平方米,系融博物館、考古現場和遺址公園為一體的展示園區。
(2)閩都民俗園。占地260畝(不含河道),建築部分占地9893㎡,總建築面積16715㎡,綠地率為40%,突出農耕文化、以體現福州地區古代、近代耕讀習俗為主的開放性主題文化公園,通過各類建築(包括遷建復原、仿建明清時代閩侯民居、新建功能配套建築等)、園林布局、雕塑、實物展示、多媒體運用、互動體驗等手段,反映福州地區(以閩侯為重點)明、清時期的民俗特徵,主要由生產園、生活園、教育園及仿古商業街等組成。生產園占地約54畝,由農耕廣場、四季農田、農家大院、副業作坊,茉莉花茶坊等組成,園中錯落分布有農事、採茶等雕塑13組,再現農事耕作、製作茉莉花茶、副業手工藝製作等農耕生活情景。生活園占地約57畝,由古民居、福祿壽喜廣場、登高樓、戲台、茶樓、閩越王廟、四季廣場等組成。著重體現百姓人家婚旦嫁娶、節慶賀壽、品茗聽戲、踏春遊玩、登高望遠以及民俗信仰等日常生活俗事。教育園占地面積約18畝,由私塾、考試院、曲水流觴等園林景觀組成,展示傳統教育習俗,再現古代兒童訓蒙、科舉考試、雅士集會等情景。仿古商業街位於園區南側,占地約34畝,由7棟共11座體現本地民居商鋪特色的一層或二層仿古建築組成,打造民俗文化特色明顯的仿古商業街。
(3)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選址於甘蔗街道曇石山歷史文化遺址周邊區域,該區域是老縣城所在地,距福州市中心15公里。該街區現狀有閩都民俗園、曇石山、蝙蝠山、洽浦河、安平浦、曇石山博物館、縣博物館等,具有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處,建議歷史建築61處,傳統風貌建築105處。規劃研究範圍面積約110.8公頃。根據現狀,初步規劃劃分為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曇石村風貌區和洽浦村歷史街區三大功能區。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啟動區分為三片,總計為24.9公頃,373.5畝(含水域)。包括橫嶼片區啟動區(2.8公頃,41.6畝)、曇石片區啟動區(3.1公頃,46.5畝)、民俗園及縣博物館片區(16.3公頃,244.5畝)。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範圍8.78公頃,街區範圍記憶體有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23處建議歷史建築、40餘處傳統風貌建築。此次先行規劃建設的一期啟動區,位於橫嶼村街區東南角,沿曇石中大道,規劃面積3公頃,2018年11月已動工建設,除了將融合進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構建硬體體系外,一條220米長的主街道還將承載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閩侯老城故事、老城味道與老城記憶等主題,並通過諸多文創產品、飲食、文化演藝等方式向市民逐一展示,塑造成為八閩首邑之城市客廳,成為傳統文化與時尚生活交相輝映之地。

甘蔗街道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