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島遺址

甘泉島遺址

甘泉島遺址是中國西沙群島甘泉島上一處唐宋時期漁民居住遺址,屬於唐宋古遺址,是中國最南端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國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區西沙群島中甘泉島西北方。

甘泉島呈橢圓形,南北長700米,東西寬500米。漁民俗稱圓峙、圓島,島的西北部有我國漁民建造的珊瑚石廟。據了解,甘泉島,因島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是西沙群島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泉島遺址
  • 出土地點: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區
  • 所屬年代:唐宋
歷史,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歷史

清末(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時發現此島泉水甘甜可飲用,即稱:“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過丈余耳,余嘗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島,勒石堅桅,掛旗為紀念焉”,甘泉島因此得名。也正因這一甘泉,甘泉島在南海諸島中最為著名。上世紀七十年代,專家先後兩次在島西北端發現唐、宋時期的居住遺址,並出土多件陶瓷器:
1974年3月,我解放軍海軍戰士在甘泉島的西北部挖出7件唐宋瓷片。此後海南省考古隊員們在此基礎上原地開探,發掘出土37件瓷片。其中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劃花平底碗,同時發現了一片鐵鍋的口沿。
考古專家在島的西北部發現一處我國唐宋時期漁民建造的磚牆小廟1座,珊瑚石壘砌的小廟多達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雙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其質地、款式與花色和先前廣東省廣州西村皇帝崗晚唐至北宋窯址出土的一致。另外還出土了鐵刀、鐵鑿等生產工具,收集到幾件唐代炊具鐵鍋殘片、宋代泥質灰褐陶擂體殘片和幾枚宋、明代銅幣等遺物。

文物價值

考古專家推斷:最早利用島上淡水的是唐代的先民,使用這些器物的主人也是西沙群島最早的居民,他們或許就是廣東內地遷去的移民。

文物保護

1994年,“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被海南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考古人員在西沙文物普查時,特地在遺址旁立“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石碑,這是中國在南中國海樹立的第一塊文物保護碑。
2006年,西沙區甘泉島遺址已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月18日,中新社記者乘衝鋒舟踏上位於海南省三沙市永樂群島的甘泉島,用鏡頭紀錄了這個在南海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泉島唐宋遺址”:
甘泉島遺址,文物單位編號:174-Ⅰ-174,類型:古遺址;始建年代:唐宋,公眾開放程度:禁止進入;南北長:700米,東西寬:5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