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小調

甘州小調

甘州小調是流傳甘肅張掖一帶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說唱藝術,屬於甘肅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演唱形式,演唱時通常由樂隊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鄉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彈唱。特點是語言樸素、恢諧、幽默、滑稽、逗趣、易於上口,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州小調
  • 分類:曲藝
  • 地區:甘肅省
表現形式,歷史淵源,主要內容,主要特點,傳承價值,傳承情況,非遺信息,

表現形式

甘州小調名目龐大,數目繁多,自成體系,既有對古代張掖音樂的繼承,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的廣泛吸收,同時,還將本土樂曲、外來樂曲相互融和,其特點是語言樸素、恢諧、幽默、滑稽、逗趣、易於上口,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甘州小調演唱時通常由樂隊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鄉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彈唱。在節拍方面,大多以2/4拍為主。在音調的聲降方面,“4”和“7”兩個音表現特殊,在不少歌曲中,可以聽到“4”比“#4”稍低,“7”比“b7”稍高的唱法。

歷史淵源

據考證,甘州小調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左右的東灰山人的音樂。1987年夏,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北方考古研究室,對張掖境內的四壩文化東灰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獲取兩件陶塤。陶塤的意外發現,證明在史前時期張掖的先民就已經創造了音樂,製作使用了樂器。公元4-5世紀時,北涼沮渠蒙遜吸收《龜茲樂》、胡羌及漢族音樂,創造《秦漢樂》。《秦漢樂》後又改編為《西涼樂》。《西涼樂》是漢族與西域音樂的融合。7-10世紀時(唐朝)《西涼樂》進一步發展,使之成為當時宮廷使用的“十部樂”中的主要音樂曲目之一。《唐書音樂志》記載“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多為西涼樂。”隋唐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內容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壯大。《西涼樂》發展成《甘州大曲》,從《甘州大曲》又分解出《甘州漫》、《甘州破》、《甘州子》、《甘州遍》、《八聲甘州》等小曲。後來這些《甘州小曲》又被民間藝人進一步發展,語言樸實化,更便於民眾接受,形成了的甘州小調。公元17世紀時(明末清初),甘州小調已逐步融進了民間社火。這給甘州小調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20世紀以後,以“甘州”為名的一些曲牌,因戰亂等各種原因多已失傳。

主要內容

甘州小調的名目龐大,數目繁多,內容及其豐富,流傳至今的有《苦柳青》、《甜柳青》、《八譜兒》、《山坡羊》、《大紅袍》、《紗帽翅》等40餘曲。有抒發男女愛情的《花五月》、《黃姑娘》、《凍冰》、《繡荷包》,也有訴說舊社會苦難不平的《沙娃上工》、《熬長工》,有讚美勤勞致富和尊老愛幼的《十二月忙》、《小放牛》,也有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賣水餃》、《姐兒浪街》,有歌唱紅軍英勇機智的《打馬家》,也有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的《罵蔣幫》,還有許多歌唱黨的改革開放、富民政策、反映人民民眾美好生活的《生活歌》、《十年改革農家樂》、《贊甘州》等。甘州小調是一門說唱藝術,以它豐富的內容,鮮明的個性特徵而流傳,發掘、搶救、保護甘州小調,對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主要特點

甘州民歌小調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作並傳播的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民間流傳很廣,深深根植於人民民眾之中,具有濃厚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是各族人民聰明智慧的藝術結晶,是一筆珍貴的社會文化財富,其內容多為懲惡揚善、匡扶正義、嚮往美好生活等方面,是研究音樂、歷史、民族、民俗、語言等領域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甘州的地方民歌小調,是生活在甘州這塊熱土上的祖先創造的,是獨具魅力的本土化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很明顯的地方特色,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是中華民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研究絲綢之路樂曲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對於莊稼人來說,演唱民歌小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民歌小調都寄託和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在喜慶的日子和悲傷的日子裡,或在平常的親朋好友聚會、社會活動集會時,人們把自己掌握的歌曲演唱,這些歌曲有很鮮明的主題,讚揚什麼,批駁什麼,好的是什麼,不好的是什麼,還有一些是講道理的,告訴人們怎樣做是合適的,怎么做是不合適的,怎么做是受到社會肯定的,怎么做是受到社會指責和否定的。通過這些歌曲,人們受到了教化,從形式上來說,甘州民歌曲調很優美,易於傳唱,易於記憶,沒有很多高難度的曲目,更加適合在城鄉的民間流傳。一般來說是在社火、大型活動、家庭喜事時演唱,有時在念唱寶卷時也會加上一些甘州小調。演唱的時候大多為清唱,不加伴奏,按照演唱者掌握的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來現場演唱。有的時候也會有伴奏,樂器一般採用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有時還加上鑼、鼓、鑔、梆子、木魚等打擊樂器。

傳承價值

甘州小調是一門說唱藝術,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術價值,在中國音樂史中,以它豐富的內容、鮮明的個性特徵而流傳。二是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甘州小調,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素質,保進人們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研究、收集、拯救、保護、宣傳、研究、利用甘州小調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搞好這一項工作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將會使甘州小調的保護與發掘推進一個嶄新的階段,為甘州小調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在拯救民歌小調邁出了有意義的一步。

傳承情況

21世紀初,隨著世界文化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甘州小調的演唱也走向了歷史以來的最低谷,演唱的區域越來越小,演唱的規模也越來越少,參與的人員也越來越少,特別是年紀大一些的演唱者由於身體等原因,無法演唱,有的對過去演唱過的曲子無法回憶,這些老人去逝以後,一些在過去很有代表性的曲子也隨著失傳,年輕的一代人對甘州小調很少知曉,對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缺乏了解,會唱的年輕人已經很少,甘州小調已經面臨失傳的境地。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序號:12
遺產編號:Ⅱ—9
項目名稱:甘州小調
申報單位:張掖市甘州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