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民變起義

一九四三年春,在我省南部暴發了一直場聲勢浩大的抗暴反蔣反剝削壓榨的農民暴動。這一地區的漢、回、藏、東鄉族等各民族數十萬民眾紛紛回響,並肩作戰,使起義的烈火燒遍了甘肅南部的渭源、定西、廣河、漳縣、康樂、卓尼、武都、宕昌等二十多個縣,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史稱“甘南民變”。組織領導這次民變的首領便是臨洮農民王仲甲。

基本介紹

  • 名稱:甘南民變起義
  • 時間:一九四三年
  • 參戰方:抗暴反蔣反剝削壓榨的農民暴動
  • 結果:農民勝
  • 主要指揮官:王仲甲
概述,歷史背景,起義經過,鬥爭過程,歷史意義,人物介紹,

概述

一九四三年春,在我省南部暴發了一直場聲勢浩大的抗暴反蔣反剝削壓榨的農民暴動。這一地區的漢、回、藏、東鄉族等各民族數十萬民眾紛紛回響,並肩作戰,使起義的烈火燒遍了甘肅南部的渭源、定西、廣河、漳縣、康樂、卓尼、武都、宕昌等二十多個縣,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史稱“甘南民變”。

歷史背景

一九四二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和國民黨對解放區實行全面封鎖圍困的階段。此時甘肅河東地區的定西、甘南、隴南均處在國民黨的高壓控制之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年八月,為了反對國民黨的剝削壓迫和回響中共西北局關於“精幹隱蔽,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指示,王仲甲與當地進步人士劉鳴等人在定西、甘南積極活動,秘密策劃農民暴動起義。

起義經過

一九四三年春,王仲甲在認為時機成熟後,便率領當地貧苦農民在臨洮牛牙集揭竿而起,發動了“甘南民變”。同年四月,農民起義軍在岷縣申都、閭井召開了各部團以上領導二百多人參加的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起義軍統一番號為:“甘肅抗日救國義勇軍”。起義軍公推王仲甲為總指揮,並形成了以王仲甲、馬福善、肋巴佛為首的起義軍領導核心,提出了“開展抗兵,抗糧鬥爭”、“分糧食,打富濟貧”、“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
五月,王仲甲等率領起義軍南下,在岷縣蒲麻與肋巴佛率領的兩千多名藏族起義軍會師,推舉肋巴佛為總司令,王仲甲為副總司令。由於形式所迫,起義軍繼續南下,在禮縣草川崖與臨洮劉鳴、武都張英傑部會師,並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推選擔任過國民黨住武都騎兵營營長的張英傑為總司令,王仲甲為副總司令,劉鳴為總參謀長,將起義軍番號改為“西北各民族抗日義勇軍”,攻占武都,盤據隴南。
這次起義軍提出了反蔣抗日的口號,他們殺富濟貧,開倉放賑,製造武器,鼎盛時號稱10萬之眾。。
“甘南民變”的不斷發展擴大,震撼了國民黨在甘肅的統治,蔣介石大為震驚,令第八戰區司令朱紹良和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調集軍隊限期剿滅起義軍。六月,起義軍在攻打武都途中的寺凌乾時,與敵偽十五師和地方民團展開了激戰,在敵重兵的合圍下,起義軍分別突圍,各部遂向北撤。甘南農民起義軍轉戰十個多月後,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下,在缺乏黨組織有力的幫助和領導下,以失敗而轉為地下鬥爭。

鬥爭過程

起義失敗後,王仲甲領導的義軍卻沒有撤離,絲毫也沒有向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退卻,而是懷著為死難戰友復仇的強烈仇恨,採取隱蔽的形式,化整為零,在隴南山區輾轉,開展了六年多艱苦的游擊鬥爭。同年底,當經武都三河崖時,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賦詩一首:“還看雄心寒,幾敗在今天。莫教風雷起,單馬度三關”。抒發起義失敗後的悲痛心情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
隨後,王仲甲又輾轉禮縣、宕昌、岷縣一帶,繼續組織農民革命鬥爭。王仲甲和他領導的游擊隊闖官府,拷土豪,神出鬼沒,活躍在隴南各地,對反動派形成了巨大的威脅,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們提心弔膽,一夕數驚,時時處於驚慌與恐懼之中。
一九四九年五月,隴右工委派石英華等人打入岷縣偽政府,聯繫王仲甲,約定由黨的隴右工委委員牙含章在岷縣與他會面,商討進一步開展隴南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活動,以便迎接革命勝利。在王仲甲從宕昌南陽赴岷縣途中,夜宿宕昌官亭觀音閣。當時觀音閣位於官亭鄧鄧橋下300米處的懸崖上,樓閣建造精巧,氣勢雄偉,飛閣流丹,別具一格,有“天柱懸燈”之稱,甚稱“甘川要道上一大奇觀”。即將找到黨組織的王仲甲登樓望江,心潮澎湃,不由觸景生情,吟詩三首:(一)、“觀此風景好,音留甘川早;閣名千古秀,夜宿萬孽了”。(二)、“山石狹狹道道寬,隨流過客予驚天。失群孤雁鳴此過,算出甘邊第一關”。(三)、“青山青崖亂青煙,蓮台瓊樓半空懸。佛光普照如日永,難道西固(今舟曲)有陰山”。在詩中他雖然讚美樓閣勝景,但他更多的還是流露出脫離黨組織的孤獨之感和對革命艱辛的感嘆。同時也表達出對領導中國人民即將解放的***的崇敬和渴望之情。這一次去岷縣也成為他最後的革命活動。
六月六日,石英華到岷縣麻子川綠葉河與王仲甲秘密聯繫,不幸事泄,被敵包圍。石英華同志為掩護王仲甲突圍負傷被捕,押至岷縣南橋犧牲。十四日,當突圍而歸的王仲甲回到宕昌良恭鄉(今宕昌南陽)騰家山居住點時,被叛徒楊龍祥等三人出賣,與搏鬥受傷後被抓捕押抵岷縣。後因他的影響較大,被轉送蘭州大沙坪,期間黨組織曾多次組織營救均未成功。
在獄中,他還和敵人作堅決鬥爭,不向敵人屈服。一九四九年,被馬步芳部押至武威,殺害於西城門外,時年42歲。

歷史意義

甘南民變首領王仲甲同志象許多革命人士一樣,雖然沒有等到即將到來的革命勝利曙光,被透明前的黑暗奪走了寶貴生命,但他領導農民揭竿而起,反壓迫、反剝削的英雄壯舉和堅持六年游擊戰的堅定的革命信念,將永照後人,與青史同在。他被俘後面對敵人的槍口不動搖,不屈服,含笑殺場,慷慨赴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將永勵後人,與日月同輝。人民將永遠懷念那些敢為民先和為揭去黎明前的黑幕而壯烈犧牲的英勇鬥士。

人物介紹

王仲甲(1907-1949),臨洮牙下集人,出身農民,讀過私書,思想進步,為人仗義,倍受當地貧苦農民的尊崇。一九四三年春,王仲甲在認為時機成熟後,便率領當地貧苦農民在臨洮牛牙集揭竿而起,發動了“甘南民變”。起義失敗後,王仲甲領導的義軍卻沒有撤離,絲毫也沒有向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退卻,而是懷著為死難戰友復仇的強烈仇恨,採取隱蔽的形式,化整為零,在隴南山區輾轉,開展了六年多艱苦的游擊鬥爭。 在獄中,他還和敵人作堅決鬥爭,不向敵人屈服。一九四九年,被馬步芳部押至武威,殺害於西城門外,時年4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