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大黿

甌江大黿

甌江大黿是生活在甌江的珍稀淡水生物——黿,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介紹,黿極馴良,以魚、蝦、螺、蜆為食。黿體橢圓、縱扁、頭寬、前端呈環形、喙短、頸粗、頭可縮回殼內、背甲呈暗綠色。黿喜棲水質澄清,水流緩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及山澗深潭、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甌江大黿
  • 生物:珍稀淡水生物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食物:魚、蝦、螺、蜆為食
  • 體態:體橢圓、縱扁
  • 背甲:呈暗綠色
簡介,生長環境,生活習性,藥用價值,歷史淵源,分類學,地理分布,棲息場所,交配繁殖,

簡介

據溫州訊息:春江水暖,一隻烏龜狀的動物在沙灘上悠悠而行,漁歸農民見之大喜。走近細瞧,原是珍稀動物——甌江大黿,且身上有傷,即以呵擴,一俟痊癒,放歸江河,故 傳為美談。此類事例,近年來在甌江兩岸時有發生。保護甌江一級國寶,已成當地民眾的自覺行動。

生長環境

甌江,古稱“鞭蓉江”從浙閩交界的慶元縣百山祖發端,直至溫州樂清灣的岐頭入海,流長386公里,系浙江第二大江,不僅秀麗多姿、嬌媚如仙而且人傑地靈、物產豐饒。據調查,僅魚類就有111種,尤其是生棲著珍稀淡水生物——黿,它與大熊貓、金絲猴等一樣,屬一級“國寶”。
甌江大黿

生活習性

黿極馴良,以魚、蝦、螺、蜆為食。黿體橢圓、縱扁、頭寬、前端呈環形、喙短、頸粗、頭可縮回殼內、背甲呈暗綠色。黿喜棲水質澄清,水流緩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山澗深潭、水庫里。白天很少活動,夏秋時,遇天氣悶熱常浮水面,以肺呼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長達半年為冬眠期。但生長較快,250克的幼黿經一年生長體重可達2公斤,成年黿一般體重30公斤~50公斤,體長可達1.2米,每年5月~9月間為繁殖期。交配後的雌黿,常趁夜幕來臨或拂曉之前,悄然爬上砂灘,在向陽、乾燥處用後肢扒沙,挖一深穴,將卵產入後即扒沙覆蓋,並緊縮四肢,以身軀抹平壓實後離去。通常每次產卵十多個至幾十個,最多可達100個,可謂“英雄母親”。卵圓色白,直徑40毫米,靠日光輻射進行孵化,一般約需一個月左右。奇怪的是,當到黿浮游水面,肯定近日的氣象會起變化,或颱風、或燥熱、或暴雨。如果黿頭朝潮上遊方向翹頭,可預測三天內即有暴雨洪水。準確、靈驗、成為“晴雨表”。

藥用價值

黿全身是寶,肉性溫、營養價值高,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炙黿甲泡黃酒,可治瘰癘、惡瘡、痔瘺、風頑疥瘡及殺蟲,驅風之效”;內臟用於殺百蟲、解丹毒、續筋骨、治婦人血熱;脂可治麻風;膽性寒有毒、化生薑薄荷葉,可作催吐劑,亦可治喉痛,富於腹汁的黿裙與熊掌並列,為最名貴佳肴,難怪《左傳》中有鄭靈公和公子宋為爭食黿肉,染指於鼎的記載。

歷史淵源

甌江作為黿之故鄉,也曾有輝煌。本世紀五十年代,甌江水域常見大黿身影,邑人為之津津樂道並引以為自豪。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甌江大黿的資源量在1966年還是十分可觀的。“文革”時期,甌江上出現專以滾釣捕的黿人,幾乎使大黿遭受滅頂之災。一方面,人類的酷漁濫捕使甌江大黿資源日見稀少,成了珍稀水生生物。另一方面因建築需要大量挖掘沙石,使黿的產卵場遭受破壞;日益繁忙的甌江航運業以及日趨嚴重的水質污染,給甌江大黿的生存也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而使“大將軍”家族日趨衰落。
最大的淡水鱉類——黿 黿又叫沙鱉、藍團魚、綠團魚等,是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分類學

黿,系脊索動物門爬行綱龜鱉目鱉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西遊記》一書曾描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犯難時,一隻大黿浮水作舟,馱著大師徒四人和白馬過河。老人說,黿背殼略凹的花紋,便是唐僧等人的足跡所致。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血戰鄱陽湖,朱敗被追,陷入絕境時,也幸得大黿馭江脫險。朱稱帝後,即封為“大將軍”,或許黿其貌不揚,頭部常散生疣狀突起,故被溫州戲稱之“癩頭黿黿在我國歷史上早有記載,《錄異記?異龍》中有:“黿,大鱉也。”《爾雅翼?黿》中也說:“黿,鱉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師東徵到達江西九江時,曾大量捕捉黿等爬行動物來填河架橋,留下了“黿鼉為梁”的成語故事。東漢時的許慎在《說文》中也指出:“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因為黿的頭頸後部常有疣狀的突起,所以在我國民間還稱它為“癩頭黿”,並認為其十分兇猛,可以傷人,因為它的力氣的確很大,可以馱數百千克重的物體而依舊行動自如。在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23回中,寶玉言語不慎,惹惱了黛玉,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忙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裡,叫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事實上,黿偶爾有傷人的現象並非出於本性,而主要是為了自衛,尤其是對那些惡意在岸上圍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會寧死不鬆口,而在通常情況下,它是不會主動向人進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動的人,有時會被黿誤認為是“屍體”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卻從未有被黿咬傷的現象發生。

地理分布

黿在國外見於越南、緬甸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江蘇、浙江(青田、桐鄉)、福建和雲南等地,安徽的黿則可能於19世紀末期絕滅。江蘇太湖以產黿而著稱,《太湖備考》中曾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無錫還有因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黿頭而得名的風景名勝“黿頭渚”,可以在此遠眺和觀賞湖中美麗的風光。

棲息場所

黿生活在緩流的江河、水庫和湖泊的深水中,平時喜歡棲息在水底。浮出水面時一般都是頭部朝下遊動,但是在夏季有時也會頭部朝上遊動而浮起來,民間則認為這種行為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因此稱其為“氣象預報員”。它的牙齒鋒利,主要吃螺、蜆、蚌和魚、蝦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節至冬眠之前,一次進食量可達體重的3—5%左右。它還有極強的耐飢能力,被捕捉後常常先絕食10—20天,並且將已經吞食的食物都統統吐出來。

交配繁殖

黿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雌性大多在夜間上岸,到向陽的沙土地上掘穴產卵,每次產十幾枚到數十枚不等,產卵之後用沙土蓋好,還要在上面爬上幾圈,作為偽裝,然後從另一條路返回水中。由於黿對於汛期內江水得漲落極為敏感,甚至似乎能夠預知當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洪水較大,就產卵於岸邊的高處,反之就產卵於地勢較低的地方,這也使得了解黿的習性的人們藉此來判斷當年洪水的大小,以便制訂防汛的計畫和措施。它的卵靠自然溫度孵化,大約40—60天孵化出幼體。幼體出殼之後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淺水地帶活動和覓食,體重達到1.5千克時再游到深潭中,俗稱“沉潭”。大約長到體重為15千克左右時達到性成熟。
由於人們長期大肆捕殺,加上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致使其數量急劇減少,目前除浙江的甌江還有少量殘存外,其他地區已經十分罕見,估計野外總數已經不足200隻
多年來,廣大科學工作者對保護甌江大黿做了大量的工作。因為挽救甌江大黿,就是挽救甌江;更是挽救人類生存的環境。但願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欣喜地高歌一曲:歸來兮,甌江大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