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魯斑戰役

瓦魯斑戰役

1942年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後,以其陸、海軍之一部侵入南洋。作戰初期,日軍屢敗盟軍並先後攻占泰、越、馬來西亞、新加坡及緬甸,企圖實現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夢想。1943年1月,我軍再度應盟軍要求,派遠征軍反攻緬甸,與日軍於緬北地區實施多次決戰,其中,以“瓦魯班戰役”最為令人所矚目,我軍於此具有關鍵性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不但痛擊日軍,更開創了我軍日後緬北作戰的有利形勢。

基本介紹

  • 名稱:瓦魯斑戰役
  • 地點:緬北地區
  • 時間:1944年8月
  • 參戰方:中國遠征軍,日軍
  • 結果:我軍日後於緬北作戰的有利形勢
  • 主要指揮官:鄭洞國、中永太郎
  • 參戰部隊:中國駐印軍、日軍第18師團
提要,前言,作戰地區,戰役起因,戰前情勢,戰役經過,戰役評論,正確的作戰指導,卓越的指揮,官兵士氣高昂,作戰物資充足,正確的情報判斷,良好的戰術配合,戰局的影響,結論,

提要

一、1944年3月,我遠征軍應盟軍之請反攻緬甸,與日軍於緬北地區實施多次決戰,其中以“瓦魯班戰役”最為令人所矚目,此役開創了我軍日後於緬北作戰的有利形勢。
二、瓦魯班一役,由於我軍重創日軍第18師團,成功的箝制日軍主力於當面,使其他方面英、美友軍的作戰得以順利進行,對戰局情勢之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瓦魯班戰役”的勝利,主要的關鍵因素在於:正確的作戰指導、指揮官卓越的指揮、正確的情報判斷、合作無間的步戰協同。
四、日軍於“瓦魯班戰役”中之敗戰,不但打亂了其於緬北原有的作戰部署,更使駐緬日軍因而陷於戰略不利的態勢,並埋下日後全面潰退的敗因。
五、“瓦魯班戰役”在我軍的抗戰史上不僅僅是最輝煌的一役,也成我軍裝甲兵之建軍史上,永志難忘的光榮史績。

前言

1942年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後,以其陸、海軍之一部侵入南洋。作戰初期,日軍屢敗盟軍並先後攻占泰、越、馬來西亞、新加坡及緬甸,企圖實現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夢想。1943年1月,我軍再度應盟軍要求,派遠征軍反攻緬甸,與日軍於緬北地區實施多次決戰,其中,以“瓦魯班戰役”最為令人所矚目,我軍於此具有關鍵性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不但痛擊日軍,更開創了我軍日後緬北作戰的有利形勢。

作戰地區

緬甸東界雲南,北界西康,西界印度,南及西南則濱臨孟加拉灣與馬爾達班灣,為一縱長約2000公里,橫寬廣約1000公里之台地,其海岸線約2000公里,地面海拔介於600至1200公尺之間;地勢北接高原南臨大海,境內除伊洛瓦底江及薩爾溫江之下游有盆地平原外,大部為山嶽丘陵,全境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緬甸(緬北)多高山峻岭,下緬甸多平原涯地;緬北(上緬甸)地區,包括我國雲南省以西,印緬邊界以東,曼德勒以北、雷多以南,地區內高山林立、峰巒疊起,懸崖陡峭、地勢險惡,原始森林密布、瘴氣凝聚,毒蛇猛獸橫行、人煙稀少、物質缺乏,多屬未開化之原始地帶;地區內之交通除密、臘及密、曼等4條主要鐵公路外,余為荒野之羊腸小徑,且大宛河及大奈河支流橫貫其間,徒涉困難,交通不便,對大部隊之運動形成極大的影響。

戰役起因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後,為實現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夢想,續於1942年春,以其陸(第15軍:轄第33、55、56、18師團及特種部隊)、海軍之一部侵入中南半島之泰、越,攻占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截斷英國東方航路,並乘勝進軍緬甸,企圖切斷我國僅存之對外國際交通路線——中緬公路。準備在奪取緬甸後,一方面由緬北入侵我境,以達成策應其侵華主力,夾擊我軍;另一方面揮軍西進,達到與其軸心國——德國會師於中東之戰略企圖。
日軍第15軍入侵緬甸後,屢挫英軍,英軍在節節敗退的不利戰況下,一再要求我國派兵入緬,以協助其對日的作戰;1942年2月9日,我軍遂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第5、6及66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然英軍在我入緬參戰,並解其危後竟棄我軍不顧,逕自西遁入印避戰,致使日軍在連陷臘戍、畹町、龍陵及八莫等要點後,不但迫使我軍退守中緬邊境,並截斷中緬公路,是時,緬甸全境幾乎為日所奪占,然日軍在經我遠征軍多次抵抗後,戰力消損極大,如同強弩之末,此際亦無力再戰,遂以其第18師團接替緬北防務,與我形成對峙。1943年1月,盟軍聯合參謀部在考量全般戰略情勢後,決定反攻緬甸,要求我駐印軍策應盟軍作戰,協力向緬北取攻勢,“瓦魯班戰役”因是發生。

戰前情勢

1943年12月中旬,我駐印遠征軍在經過整編後,士氣大振、戰力大增。1943年初,依據東南亞盟軍總指揮部所頒之攻勢計畫,以新編第1軍(轄新編第22師及38師)為主力,再次對盤據緬北地區日軍(第18師團)開始實施反攻,期先奪取孟拱、密支那要點,再經八莫向曼德勒前進,最後將日軍壓迫於曼德勒附近殲滅之。
1944年2月,我軍在歷經4個多月的苦戰後,擊退當面日軍第18師團,並分別攻克大白家及大洛等地,日軍第18師團在為我所敗後即退守孟關,企圖拒止我軍的南進;2月18日,我軍為儘速南進,除留置一部任大洛及大白家守備外,主力分沿兩路,以新編第38師在左,新編第22師在右,續向退守孟關之日軍第18師團(計步兵7個大隊、山野炮2個大隊、重炮1個大隊、四七戰防炮1個大隊,其火炮數量約4倍於我)發動攻勢。2月23日,我駐印軍總指揮部對右縱隊新編第22師下達了第10號作戰命令,其要旨如下:
一、貴師(欠第65團及第66團各1個營)即由腰班卡、拉征卡之線,向南攻擊孟關。
二、貴師第66團第1營配屬於戰車第1營,受指揮官白郎上校指揮。
三、戰車營超越貴師時,須與師長取得連繫,師必須以強行軍緊隨於後,接防其所攻占之陣地。
師長廖耀湘奉命後,除由腰班卡、拉征卡之線,續向孟關方面攻擊外,當即重新調整部署如下:
第66團(欠1營)配屬1個工兵排,沿公路西側開路前進,攻略孟關。
第64團主力,沿公路向南前進,壓迫孟關之敵。
第65團(欠1營)配屬炮兵及工兵各1個連,自腰班卡向東南開路前進,奪取般尼。
各團受命後,隨即開始行動。2月29日,第66團先頭部隊前進至唐開以北地區之際,與日軍第55聯隊之警戒部隊發生激戰,並在殲滅日軍中尉大川銑夫以下官兵38人後,攻抵芒光西南約3公里之處;第64團亦攻抵芒光以北小河南岸;第65團則通過腰班卡繼向西南攻擊前進中。3月1日,第64團先頭營進抵唐開北側地區時,突遭優勢日軍圍攻而發生激戰,雙方死傷均重。3月2日,我駐印軍指揮部以新編第22師在孟關北面的突破口已近完成,決定投入戰車營於當面,期能一舉捕殲日軍主力於孟關地區。

戰役經過

一、參戰兵力(孟關方面):1944年8月,攻占密支那前之編組
1.國軍方面: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
2.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
a.第64團。
a.第65團。
b.第66團。
c.新編第38師第113團。
d.戰車第1營。
e.美軍第5307支隊一部。
f.日軍方面(孟關方面):第18師團:師團長中永太郎中將步兵55聯隊。
g.步兵56聯隊。
h.步兵114聯隊。
i.山炮兵第18聯隊。
j.工兵第12聯隊。
k.輜重兵第12聯隊。
l.師團通信隊。
m.師團衛生隊。
n.師團病馬廠。
二、作戰經過:附圖:瓦魯班戰役作戰經過示意圖
1944年3月2日,戰車第1營營長趙振宇在接獲駐印軍指揮部:“貴營即配屬第66團步1營,由芒光附近經南姆卡、孟關以東地區攻擊孟關背後新邦”之電令後,立即於怒昆召集車長以上幹部下達攻擊命令,其要旨如下:
1.營以擊破敵人之目的,於明(3)日0530時,由芒光東側經南姆卡及南邦河之支流,向太邦附近地區前進,迂迴敵之右側背,以斷孟關至瓦魯班間之敵補給線,並向東席捲,使新編第22師之攻擊有利。
2.搜尋隊於到達前進目標後,協力與步兵擴張占領區,並妥為警戒,使各連戰車就前方集結之行動容易。
3.第1連為前衛,於明晨由駐地出發,支援我步兵排除敵之抵抗,到達太邦稍為整頓後,即向北繼續攻擊,殲滅新邦(孟關南側)附近之敵,爾後仍歸回太邦原前方集合地。
4.第2連於到達太邦後,迅即向北攻擊,沿公路殲擊新邦之敵,使第1連之戰鬥整備容易,爾後仍回太邦。
5.第3連於到達太邦,向東旋迴,攻擊昆年卡附近之敵,爾後該連仍回太邦。
6.營之行軍序列(略)。
我戰車第1營在完成攻擊部署後,旋以第1連(配屬步連×1)為前衛,在第64團之掩護下,行超越攻擊,並於南姆卡西北約1.5公里處與日軍警戒部隊遭遇,經該連猛烈攻擊,殲敵30餘人後將之擊潰,在後跟進之戰車第2連乘勢超越發起攻擊,再擊潰三馬卡之日守軍,作戰中第3連亦兵分三路,分向南姆卡西南之敵攻擊,一時間,戰車火炮及履帶之震撼聲響徹雲霄,日軍為之喪膽,我軍則士氣大振,新編第22師所屬各團乘勢向孟關推進,第66團亦切斷孟關通新邦間公路。
3月5日,我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見所屬各團先後攻抵孟關近郊,已對孟關形成包圍後,遂下令向據守孟關日軍全面發動攻擊,片刻間,孟關四周槍炮聲大作,激戰後,新編第22師第64團、65團分別由孟關西側及北側突入,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戰鬥空前慘烈,未幾,日軍眼見大勢已去,遂棄守孟關,向南逃逸;當我軍在圍攻孟關期間,我駐印軍總指揮部即截獲“日軍即將退卻瓦魯班地區……”之情報,為捕捉殘敵,故在攻克孟關後,下令戰車第1營任迂迴追擊部隊,協同新編第22師(任正面追擊部隊:編組三路縱隊第65團為右縱隊、第64團為左縱隊、第66團為中央縱隊)分沿孟關、般尼、寧庫卡、昆年卡向瓦魯班敗退之日軍發起追擊,新編第38師第113團則向瓦魯班東側及泰諾追擊,以斷敵退路。3月7日1500時,戰車第1營在追抵昆年卡公路附近之際,攔截了日軍第18師團撤退中的輜重部隊,鹵獲了大批槍炮彈藥及糧食(可供全師3日之食用);當日1350時,戰車第1營與隨後追抵昆年卡之我22師所屬第64團會合,趙振宇營長與李平團長立即於現地召集該團連長及戰車車長以上幹部,達成步戰協定如後:
a.以步兵第1連先行渡河,開設渡河點,並掩護戰車渡河之安全。
b.步兵請求戰車制壓目標之信號,以曳光彈指示之。
c.步兵須緊隨戰車攻擊前進,防敵攀登戰車,並須迅速固守戰車所得戰果。
d.戰車應行逐段躍進,並以猛烈火力,在100碼短距離內,消滅公路兩側之敵。
e.日1505時,步兵即刻協同工兵,在昆年卡東側密林中完成南比河渡河點的開設,並開始掩護戰車營的渡河行動,戰車營在完成渡河後,即超越步兵向目標追擊前進;1610時,戰車營在追擊途中,先頭連一度在密林中遭受日軍戰防炮之伏擊而前進受阻,連在摧毀日軍戰防炮之後,全營便加速續向目標前進,為求及早抵達目標及發揮奇襲效果,趙營長決定改行捷徑,遂脫離公路沒入森林。及至終昏,當戰1營在穿越重重原始森林追抵瓦魯班西北約2公里附近林中時,忽然發現日軍第18師團指揮所及一群服裝整齊之日軍官兵從中竄出倉皇應戰,我戰車營立即對之發動攻擊,除摧毀指揮所設施及殲滅所在大部日軍外(僅師團長中永太郎率少數日軍逃竄),同時占領該區及其附近要點,戰車營本欲乘勝追擊,然時已夜暗(當時戰車無夜戰能力),且日軍已於瓦魯班地區構築工事實施防禦,戰車第1營遂將既得之戰果交付隨後而至的步66團第1營接替,全營轉入整補,準備翌日再興攻擊。3月9日晨,戰車第1營再協同陸續抵達之友軍(新編第22師主力及新編第38師一部)向據守瓦魯班之日軍第18師團殘部發起攻擊,戰鬥中,戰車營再度發揮戰車之強大火力、機動力及震撼力,一馬當先的沖入敵陣,反覆蹂躪戰場,不但造成日軍第18師團守軍大量傷亡,同時亦沖跨了該師團所編組之防禦體系。未幾,瓦魯班為我軍所攻占,少數殘存日軍向孟拱河谷狼狽而逃。是役,戰車營所獲戰果,除攔截撤退中之日軍輜重部隊,鹵獲了大批槍炮彈藥及可供全師3日食用之糧食外,尚摧毀日軍第18師團指揮所、鹵獲師團關防1枚、完整之裝甲車2輛、大小車輛各1及擊斃日軍第18師團作戰科長石川中佐、經理部長木村大佐、第55聯隊長山崎大佐及第7中隊長原良大尉等官兵450餘人,戰果之輝煌,為中日戰爭中所罕見。

戰役評論

正確的作戰指導

1.掌握追擊時機
當我新編第22師所屬各團分別突入孟關,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時,日軍敗象已現,且陣地亦有逐漸動搖跡象,我駐印軍指揮部即研判日軍將向南潰敗,故在攻克孟關後,即刻下令戰車營協同新編第22師向瓦魯班敗退之日軍發起追擊,力求捕殲敵軍於瓦魯班以北地區。綜觀此次追擊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指揮官能深諳“追擊須看破好機,斷然開始,不容敵從容脫逃而逸失捕殲敵軍良機」之理;及時掌握追擊時機所致。
2.追擊部隊的編組恰當
在追擊部隊的編組方面,我駐印軍總指揮部採取至當的步、戰、工兵部隊的混合編組,下令戰車營(配屬工兵)協同新編第22師沿寧庫卡、昆年卡向瓦魯班敗退之日軍發起迂迴追擊,使得敗退日軍在方抵瓦魯班附近地區,於立足未穩之際為我追及而捕殲。
3.貫徹鍥而不捨的追擊精神
當孟關為我攻克,日軍向南潰敗之際,我指揮官(軍長及新編第22師師長)均能掌握此追擊良機,不顧部隊激戰後之疲睏,斷然發起追擊,以求全勝。再者,擔任追擊任務的戰車營,在追擊途中面臨密布的原始森林及溪河時,並未因地勢險惡、不利戰車的機動而放棄追擊行動,反而克服艱難,以鍥而不捨的追擊精神,不顧惡劣的外在因素及精神的疲憊日以繼夜緊追在後,最後終能於目標區─瓦魯班前之原始森林內攔截敵軍師團指揮所而摧毀之,並協力友軍圍殲日軍殘部於瓦魯班地區,達成追擊的任務。

卓越的指揮

指揮官為全部隊之表率,其德藝足以影響部隊精神戰力消長及作戰成敗,尤於慘烈戰鬥中,更須勇猛沉著,從容指揮,方能凝聚戰力,克敵致勝。這種指揮官的特質,在本次戰役中,從我戰車營各級指揮官在面臨突發事故的情況下,所展現出的卓越指揮便可充分的看到,如3月8日1610時,當戰車營超越步兵,向瓦魯班追擊途中,先頭連在遭受日軍戰防炮之伏擊時,該連連長不但未為之所阻而延誤戰機,反而沉著應戰,即刻以火力迅速摧毀伏擊之日軍戰防炮,繼續向預定目標追擊;此外,當全營續向瓦魯班目標追擊前進,在進抵距離瓦魯班約2公里附近森林中時,忽然發現日軍第18師團指揮所及倉皇從中竄出之日軍官兵;我戰1營趙振宇營長當機立斷,掌握戰機,立即對師團指揮所內之日軍發動攻擊,一舉摧毀了日軍第18師團指揮所,奠定了戰勝的基礎,致使日軍先前所部署於瓦魯班的部隊,在頓失指揮中樞的情況下為我所殲滅。

官兵士氣高昂

戰力由精神力及物質力綜合構成,而“人」則為戰力決定性要素。抗戰期間,我派入印緬之遠征軍,大都為回響先總統蔣公之“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下從軍之青年學子所編成的“新軍」,全軍官兵知識水準極高且心懷殺敵報國之熱忱,由於官兵素質整齊、士氣高昂,再加上部隊訓練落實,故在印緬對日的作戰中,能以高昂的士氣及精湛的武藝,充分發揮有形戰力於極致,屢戰屢勝並重創日軍而揚威國際。

作戰物資充足

裝備精良與否,攸關戰力的高低。1942年2月間,我遠征軍(第5、6及66軍)首度入緬支援英軍作戰,最後就是在日軍精良的武器裝備打擊下作戰失利而被迫退守中緬邊境。1943年10月,對日抗戰後期,我印緬遠征軍在全面換裝美援裝備後,再次入緬對日作戰,此番的國軍與日軍在戰場的對決,無論是在火力上或部隊的訓練上,我軍作戰能力的大幅提升,實已有別於往昔,尤以新成立之各個戰車營均使用美制最新型之M3A3戰車,戰力更是超越了日軍,而使之驚駭不已;是故,在“反攻緬甸」初期對日各場戰鬥,我遠征軍作戰的卓越表現,已令盟軍刮目相看,同時造就日後“瓦魯班戰役」等之輝煌戰果。

正確的情報判斷

瓦魯班戰役能獲得勝利,我參二正確的情報判斷功不可沒。3月5日,當我軍在圍攻孟關期間,我駐印軍總指揮部在截獲“日軍即將退卻瓦魯班地區」的情報下,能結合當前孟關守敵在我猛烈攻擊下所產生之“陣地動搖」的跡象,立即對日軍可能退卻及退卻的路線與目的地做一明確判斷及指示,通報新編22師戰車營向瓦魯班實施追擊,也由於情報判斷的正確,故我軍在攻克孟關後,對於戰敗日軍退卻的路線與目的地之追擊任務,方能精準有效的達成。

良好的戰術配合

1.步兵協力戰車完成渡河點的開設
我軍在發起追擊的過程之中,各兵種均能充分的發揮協同合作及相互支援的作戰精神。首先是在追擊之初,當追擊部隊行經昆年卡東側原始密林時,突遇南比河橫亘於前,阻礙了戰車營的機動,隨伴的步兵營及工兵,立即完成南比河渡河點的開設,使得戰車營在步兵及工兵的支援下,能順利克服此一溪河天然障礙繼續執行追擊的作戰任務。
2.戰車交付步兵既得之戰果
在黃昏前,當戰車營超越步兵,向目標追擊前進,距瓦魯班西北約2公里附近林中時,突遇日軍第18師團指揮所,我戰車立即對日軍發動攻擊,除摧毀指揮所及殲滅大部日軍外,並一舉占領該地區及其附近要點,由於時已夜暗,日軍已於瓦魯班地區構築工事實施防禦,加以戰車無夜戰能力且急須整補,無法乘勝再行攻擊,遂將既得之戰果及警戒任務交付隨後而至的步兵66團第1營接替,戰車營方於步兵營的掩護下就地整補,完成翌日再興攻擊的準備。
3.戰車前導的攻擊行動
我在緬北對日的作戰中,有關於步、戰間的密切協同及合作無間的表現,就屬“瓦魯班戰役」中的表現最為卓越。3月9日晨,我軍於追擊末期,在對瓦魯班的守敵攻防戰中,戰車第1營協同友軍向據守瓦魯班之日軍第18師團殘部發起攻擊時,一馬當先的沖入敵陣。激戰中,我戰車營充分發揮了強大火力、機動力及震撼力的特性,反覆蹂躪戰場,不但造成日軍大量傷亡,同時亦沖跨了日軍防禦體系。此際,步兵亦在戰車前導的攻擊下,向驚慌失措的日軍發起衝鋒,未幾,除極少數的日軍向南逃逸外,瓦魯班終為我軍所攻占。
七、出敵不意,攻其不備
兵法有云:“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瓦魯班戰役的成功,除了諸多因素外,我戰車營“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之穿越原始森林,出乎日軍意料之作為,實為主要關鍵所在。孟關至瓦魯班之間,為一蠻荒之地,地區內地勢險惡,原始森林密布,溪流橫亘其間,在日軍的判斷認為,我軍絕對不可能會取道而行,更何況是裝甲部隊的穿越通行;是故,其認為師團指揮所設定其間,不但可依仗山林溪河的屏障,亦可獲致原始森林的隱蔽而安全無虞;未料,事與願違,我軍在發起追擊時,不但充分運用此一蠻荒險惡之地為主要追擊路線,更以戰車營為主編成的追擊部隊率先強行穿越,此一出乎日軍意料之外的穿越原始森林作為,最後不但奇襲了其師團指揮所,亦使得倉促部署於瓦魯班的防禦日軍在頓失指揮中樞的情況下,為我追擊部隊所殲滅。

戰局的影響

一、日軍方面
1944年3月,由於我入緬遠征軍繼孟關之役擊破日軍第18師團主力,及發起追擊途中,戰車第1營在一舉摧毀其師團指揮所後,復於“瓦魯班戰役”中,協同新編第22師主力圍殲日軍殘部於瓦魯班地區,重創了日軍號稱“森林戰之王”之第18師團,第18師團戰力亦因之殘破而一蹶不振(爾後所見之第18師團,乃為重新整編而成,在戰力方面已不如往昔),也由於該師團的敗退,不但瓦解了日軍“暫時退守瓦魯班,再圖反撲”的作戰企圖,打亂了日軍第33軍於緬北的作戰部署,更直接影響了日本緬甸派遣軍於緬甸的布局;自此,駐緬日軍因而陷於戰略不利的態勢,並埋下日後全面潰退的敗因。
二、盟軍方面
1942年2月,日軍挾優勢戰力進攻緬甸,仰光失守,英軍危急,我府應英國政府之要求,派遣國軍勁旅遠征緬甸,與盟軍初次並肩作戰,後因英軍的怯戰及敵我戰力優劣顯著的差異,盟軍因而失利,我軍退守中緬邊境。1944年3月3日,我駐印軍在換裝完畢後奉命協同英、美友軍反攻緬甸。由於我軍於緬北作戰的英勇表現及屢挫日軍(尤其是瓦魯班戰役中重創日軍第18師團),成功的箝制日軍主力,大大配合了英、美友軍的作戰,使計畫得以順利進行,對戰局情勢之扭轉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亦使得盟軍最後終能實現“先進攻緬甸……然後逐次向馬來西亞及泰、越、南洋進出……以澈底擊滅敵軍,恢復東南亞及太平洋一切失地……”的對日攻勢計畫,獲得最後勝利。

結論

1944年間,我遠征軍再度入緬支援英、美盟軍的對日作戰,在多次的作戰中,無論在指揮官的作戰指揮或官兵的戰鬥意志上,我均予以一向驕縱的日軍一記重擊,尤以3月5日─9日的瓦魯班一役中,更重創日軍最驍勇善戰的第18師團,不但使得駐緬日軍司令部大為震驚,亦因之埋下日軍爾後於全緬作戰的敗因;我軍於“瓦魯班戰役”中的卓越表現,不僅獲得英、美盟軍對我軍的欽佩及讚美,更使得駐緬日軍震驚之餘在對我軍戰力重新評估後,自此不敢再心存小覷;綜觀其對全緬戰局之影響,實遠甚於軍事上的勝利。是故,此一名震中外的“瓦魯班戰役”,在我抗戰史上,不但可謂為我最輝煌的一役,亦為我裝甲兵之建軍史上,最永志難忘的光榮史跡。因此,在“瓦魯班戰役”勝利57周年的前夕,除緬懷遠征軍此一忠勇壯烈、可歌可泣之史實外,更應效法其勇猛無畏戰鬥精神,再創我國民革命軍之光榮傳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