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

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約1170~1230,奧地利詩人。出身下層貴族家庭。有人根據文獻記載,認為被稱作他出生地的福格威德可能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地名。瓦爾特是中古德語抒情詩人,宮廷騎士愛情詩的主要代表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
  • 外文名: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 國籍:奧地利
  • 出生日期:1170年
  • 逝世日期:1230年
  • 職業:詩人
創作生平,人物評價,

創作生平

他的生平和創作分三個時期:
第一為青年時期(1189~1198)。他在維也納萊奧波爾德五世宮廷任宮仆和侍從,接受宮廷教育,學會了“說和唱”,受到同在維也納宮廷的著名詩人賴因瑪爾·封·哈格瑙的影響和教導,開始寫作宮廷抒情詩。這些詩歌頌騎士的殷勤、忍耐和無償地為女主人服務的精神,形式呆板,內容空虛,矯揉造作。後來他受詩人享利希·封·莫倫根的啟發,開始用騎士愛情詩的形式寫作描寫世俗歡樂和真摯愛情的詩歌,為此遭到賴因瑪爾·封·哈格瑙的訓斥。瓦爾特於1198年離開維也納,去德國各地漫遊。
第二為漫遊時期(1198~1220)。瓦爾特作為騎士和行吟詩人到過許多地方,也在一些宮廷中作客,如在施陶芬族的菲力浦·封·施瓦本宮廷和圖林根公爵赫爾曼宮廷。1203年他一度返回維也納,企圖與賴因瑪爾和解,但遭到拒絕,從此徹底決裂。1212年與詩人莫倫根一起在迪特里希·封·邁森宮廷服務。此後多年住在帕紹大主教沃爾夫格爾教區。
瓦爾特開始漫遊時正當德意志帝國陷入嚴重政治危機時期。施瓦本霍亨施陶芬和薩克森韋爾芬兩大氏族為爭奪皇權鬥爭激烈。羅馬教皇利用德國諸侯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詩人積極投入反教皇的鬥爭。他最初支持1198年被選為德王的施瓦本的菲力浦,1208年菲力浦死後,他又站到曾反對過菲力浦的薩克森的奧托四世一邊,以詩歌為武器,宣傳愛國思想,維護中央集權,揭露教皇削弱王權的陰謀,主張德國統一。這一時期他寫了大量形式簡短、語言鋒利、寓意深刻的政治格言詩。
《我坐在岩石上》一詩,抨擊羅馬教皇對德國內政的干涉,渴望德國實現統一。
《我聽見一灣流水的潺潺聲》中,詩人感嘆各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王”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求菲力浦皇帝行使職權,治理國家。
《我目睹這一切》揭露教皇干涉德國內政、進行挑撥離間的陰謀活動。他在漫遊中增長了知識,接觸了各階層人民生活。這使他的詩歌趨向樸素真實,增強了生活氣息。
他寫了許多歌頌自然和愛情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詩篇《菩提樹下》描寫一個普通少女等待情人的情景。
第三為晚年時期(從1220年直到去世)。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維爾次堡給他一塊封地,他經過20多年的流浪生活終於找到了安身之處。晚年,他看到國家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皇帝無能治理國家,感到悲觀失望,哀嘆騎士階級沒落,懷念菲力浦二世統治時封建社會的全盛時代。這一時期寫有輓歌《哀哉,歲月流到何處去!》和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詩篇。

人物評價

瓦爾特是德語文學中最早的政治詩人。他的愛國思想表現為反對教皇,維護皇權,主張國家統一。他努力發揮詩歌的作用,創造了政治格言詩這種文學體裁,在歷史上起了一定進步作用。他的抒情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宮廷騎士愛情詩的框框,主張描寫真實,並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改造了傳統的宮廷抒情詩,使其富有民間色彩。
瓦爾特對中世紀德語文學有巨大貢獻,但長期被後世所忽視,直到18、19世紀才對他的作品給予適當的評價。現在保留下來的作品中歌頌自然和愛情的詩歌有70首,政治格言詩有 100首,但因缺少足夠的文獻根據,尚不能肯定都是他的原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