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遺址

瓦店遺址

瓦店遺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瓦店村東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是1979年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包含有龍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遺存,並以晚期遺存為主。是龍山文化晚期全國面積最大的人類聚落遺址之一。遺址內最重要的發現是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還在夯土中發現用於奠基的人牲遺骸數具。

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築基址和奠基坑為代表的遺蹟,以及以精美陶酒器、玉鳥、玉璧、玉鏟和大卜骨為代表的遺物,都表明此遺址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規格是很高的。1981年以來,國家和省有關考古研究單位多次對瓦店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得一批重要成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作出了貢獻。

遺址的發掘是全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兩大亮點之一,是確立禹州“華夏第一都”歷史地位又一重要依據,證實了禹州作為夏代都城的歷史史實。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其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店遺址
  • 地理位置火龍鎮瓦店村東部和西北部
  • 所屬地區:河南省禹州市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編號: 128Ⅰ-128
  • 遺址年代:夏早期
地理位置,遺址考察,考察收穫,遺址發現,

地理位置

瓦店遺址位於河南禹州火龍鎮瓦店村東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北緯34°11′14.8″,潁河由遺址的西北向東南流去。潁河由遺址的北面、東面轉而向東南流去。
瓦店遺址
瓦店遺址

遺址考察

2007年9月起,為了深入進行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瓦店遺址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經過4個多月的工作,確定瓦店遺址的分布面積達100萬平方米,是龍山文化晚期全國最大的人類聚落之一。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對於研究文明起源有重要作用的文化遺蹟。新近發現的這個古城遺址,呈東南、西北走向,長1000餘米,寬500餘米,城牆外有壕溝,其不遠處通過鑽探證明是古潁河河道。從這個古城遺址的規模來看,瓦店在龍山文化時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瓦店遺址
瓦店遺址的重要發現引起國家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2008年1月6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第二研究室主任許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院長劉緒、教授李水成及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等專家、領導,實地考察了瓦店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並進行了座談。專家們一致認為,瓦店遺址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址,對於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07年瓦店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收穫,是全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兩大亮點之一;瓦店遺址規模大,內涵豐富,保護和研究的意義重大。
據了解,國家有關文物考古研究單位將繼續對瓦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000—5000年,屬夏早期,當時還處在奴隸社會的初期,生產力極其落後,人們使用石器進行生產和生活,國家的管理體制處於雛形。瓦店這個古城遺址的發現,為禹州的“華夏第一都”之稱,又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據。
據了解,此次考古工作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二)潁河中上游流域聚落群綜合研究———以河南登封王城崗和禹州瓦店為中心”課題研究。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據了解,瓦店龍山文化時期古城遺址的發現,引起了國內考古界的高度重視,國家有關部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門都先後派出專家到現場考察,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考察收穫

其一,瓦店龍山文化遺址主要由西北台地和東南台地兩部分組成,其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內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也是龍山時代潁河中游地區的中心聚落之一。
其二,在瓦店西北台地發現大型環壕(HG1),其防禦是由人工壕溝與天然河流共同構成的。目前所知環壕圍成的面積達40萬平方米。在瓦店西北台地環壕範圍內,在其東部偏南處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基址(WD2F1),在夯土建築基址中發現用於奠基祭祀的人牲遺骸數具,在“回”字型夯土建築院落的墊土中亦發現有用於奠基祭祀的人牲遺骸,由此表明該夯土建築的高等級。瓦店遺址出土遺物豐富且等級高,以列觚(可能為度量衡器)、刻劃符號(鳥紋)、白陶或黑陶(蛋殼)或灰陶的成套酒器、玉器等為代表。瓦店遺址中龍山文化晚期環壕和大型夯土建築的發現以及精美陶器的出土,均表明該遺址的等級是很高的。
其三,瓦店遺址發掘與夏早期文化研究關係密切。史書中記載夏人在今河南豫西地區活動甚多,特別是文獻中的夏禹、啟的記載大多與禹州有關,而且這個地區在古代多有稱為夏地者。《史記·貨殖列傳》:“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集解》引徐廣曰:“禹居陽翟。”《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縣下班固自註:“夏禹國。” 《帝王世紀》:“禹受封為夏伯,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水經·潁水注》:“潁水自褐東徑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左傳·昭公四年》云:“夏啟有鈞台之享。”杜預註:“啟,禹子也。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陂,蓋啟享諸侯於此。” 《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陽翟縣下劉昭注補:“有鈞台陂,《帝王世紀》曰:在縣西。”有學者指出:今河南禹州地區曾以翟鳥命名,翟鳥以其羽毛鮮艷又稱作“夏”,因而此地最早當稱作“夏地”,後稱作夏翟,至春秋戰國時期才又稱作櫟和陽翟。稱櫟者,乃翟鳥之異名,稱陽翟者,當因古夏、陽二字音、義相近通用之故。清人吳調陽《“漢書·地理志”詳釋》云:“陽翟,今禹州。注云:“夏禹國。”可見禹州是夏禹、啟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文獻記載的夏禹、啟居陽翟,夏啟鈞台之享的地望就在禹州,自禹、啟以來,禹州地區即成為夏人的主要活動地域。在禹州瓦店發現的大型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以及重要遺蹟和豐富的遺物表明,禹州瓦店遺址有可能即與夏禹、啟居陽翟和啟之鈞台之享有關。
其四,在瓦店新的考古工作中廣泛開展多學科研究。如為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年代研究,提供測年標本(瓦店)和譜系研究材料(王城崗、瓦店等)。如為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環境研究,提供孢粉、植矽石、光釋光等研究的標本,開展景觀/GIS考古、地貌與第四紀調查等。如為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技術與經濟研究,開展浮選(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同位素分析(食性)、制陶工藝水平等研究工作。均有重要收穫。

遺址發現

2011年3月21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三)——禹州瓦店遺址聚落形態研究”項目取得新成果。針對該遺址的祭祀遺址呈現“左祖右社”對稱布局,專家稱遺址很可能是夏代首領禹、啟的陽翟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