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毛蚓

環毛蚓

體長230-245毫米,體寬7-12毫米。背孔自第12節與第13節間開始。背面呈紫紅色或紫灰色。環帶占3節,位於第14-16節,無剛毛。體上具環生的剛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環毛蚓
  • 拉丁學名:Pheretima tschiliensis
  • :動物界
  • :環節動物門
  • :寡毛綱
  • :單向蚓目
  • :巨蚓科
  • :環毛蚓屬
環毛蚓,分類,生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環毛蚓

學名Pheretima tschiliensis
環毛蚓
命名人
王文軒
別名

分類

動物界>環節動物門>寡毛綱>單向蚓目>巨蚓科>環毛蚓屬

生態特徵

環毛蚓
雄性生殖孔在皮褶之底中間突起上,該突起前後各有一較小的乳突,皮褶成馬蹄形,形成一淺囊,剛毛圈前有一大乳頭突。受精囊孔3對,位於第6-9節的各節間。受精囊系一盲管,內端1/3部分屈曲,下部2/3為管狀。

生活習性

蚯蚓穴居於潮濕多腐植質的泥土中,以菜園、耕地、溝渠邊數量最多。體色因環境不同而異,具有保護色的功能,一般為棕、紫、紅、綠等色。蚯蚓雌雄同體。每年8-10月間進行繁殖,互相交配以交換精子。受精卵在蚓繭內發育成小蚯蚓而出繭生活。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強。
飼養、養殖 挖一土坑。施入雞糞或畜糞,或埋入一些小動物屍體。澆水使土壤經常保持濕潤。坑內引入一些從附近采來的蚯蚓。坑的土表覆蓋樹枝或其他遮蔭物,以避免陽光直射,減少土壤內水分的蒸發。然後根據坑內蚯蚓繁殖的情況,定時挖取蚯蚓。

種群分布

地理分布 本種分布甚廣,華北及長江流域各省皆有。

化學成分

含地龍素(Lumbritin)、地龍解熱素(Lumbrofebrin,為酪氨酸的衍生物)、地龍毒素(Terrestro-lumbrolysim)、黃嘌呤(Xanthine)、膽鹼膽甾醇脂肪酸類、類脂化合物、核酸衍生物、多種胺基酸、維生素類及無機鹽等。

藥理作用

經試驗證明有解熱、鎮靜、平喘、降壓、抗組織胺及抗驚厥作用。對多種動物的降壓作用緩慢而持久。此外,能使離體蛙心的心跳增強,使離體動物小腸緊張降低。並有利尿、溶血及抗結核桿菌作用等。
藥材 地龍為環毛蚓的乾燥全體或去內臟的乾燥全體。春、秋捕捉,捕捉後洗去粘液,放在熱小灰(秫秸燒盡後的草木灰)里,拌後,曬乾。也可取出剖開,去內臟和泥雜,曬乾。
北方各地生產的地龍,一般不去內臟,因此商品呈圓柱形,外皮灰褐色或土灰色,常扭曲,體上環節明顯,折斷後體中一段有泥土,肉薄,有腥氣,味微鹹。
套用 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平喘、定驚,降壓的功能。主治熱結、尿閉、慢性腎炎、高熱煩躁、抽搐、疹毒內攻、經閉、半身不遂、咳嗽喘急、小兒急慢驚風、癲、狂、癇、口眼歪斜、高血壓、痹症等。外用治燙火傷及瘡毒等症。用量10-20克。外用適量。
備註 參環毛蚓Pheretima asiatica Michaelsen含有海波黃嘌呤(Hypoxanthine),據報導為平喘的有效成分。
資料來源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3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