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足跡

環境足跡,又稱生態足跡,是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需求的一種衡量指標。它將人類需求與地球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加以比較,即為特定人群生產消耗品、吸納廢棄物並使之無害化而必須具備的肥沃土地及海域面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足跡
  • 外文名:environmental/ecological footprint
  • 時代:20世紀90年代
  • 地區:加拿大
  • 又稱:生態足跡
起源,意義,發展,

起源

這一概念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m E.Rees)於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

意義

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生態足跡的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

發展

如今,很多有遠見的企業都將把改善自己企業的環境足跡,實現綠色經營提上了日程。比如英特爾公司的企業環境經理托德·布雷迪(Todd Brady)就採取了一些措施大幅降低了英特爾公司的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使得英特爾在全球企業界中獲得了“環保先鋒”的聲譽,而托德·布雷迪本人也因此被《科學美國人》雜誌評為2009年全球科技領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