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倫敦煙霧事件一般指本詞條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倫敦上空受反氣旋影響,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被有濃厚的煙霧籠罩,交通癱瘓,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市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市民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直至 12 月 9 日,一股強勁而寒冷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的煙霧。據統計,當月因這場大煙霧而死的人多達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 20 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52 年倫敦煙霧事件
  • 外文名:Great Smog of 1952 或 Big Smoke
  • 起始日期:1952 年 12 月 5 日 星期五
  • 結束時間:1952 年 12 月 9 日 星期二
  •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煙塵
  • 地點:英國倫敦
  • 死亡人數:當月致死 4,000 人
事件背景,事件成因,主要污染物,事件影響,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應對方案,

事件背景

1952 年的倫敦煙霧事件並不是倫敦第一次受煙霧侵擾。英國一直是個多霧的國家,但是從 19 世紀末期的工業革命起,煙霧就越來越重,首都倫敦也逐漸有了“霧都”的外號。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大城市的燃煤量驟增。城市發電靠煤,火車的動力來自煤,工廠靠燒煤進行生產製造,居民家庭也靠燒煤來取暖。煤炭在燃燒時,會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質。這些物質排放到大氣中後,會附著在煙塵上,凝聚在霧滴中。在沒有風的時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這種“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而在莫奈的筆下,倫敦的霧是紅色的。積累的塵霧妨礙交通,弄髒衣服,燻黑房屋,一位建築師曾經報告說他在牆上見到過厚達 4 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還會危害居民健康,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後會誘發支氣管炎、肺炎、心臟病。倫敦居民的肺結核、咳嗽的發病人數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整個倫敦城猶如一個令人窒息的毒氣室一樣。
1813 年 12 月,倫敦出現濃重的煙霧。這場煙霧持續了幾天,當時人們說站在街邊看不到街對面。1873 年 12 月倫敦也有一場大霧,這場大霧使倫敦的死亡率比平時上升了40%。1948 年 11 月也有一場使倫敦死亡率攀升的大霧。通常,受影響最重的是倫敦東區,那裡的工廠密集而且地勢低洼,所以東區的霧更濃。

事件成因

1952 年 11 月和 12 月初倫敦出現異常的低溫,居民為了取暖,在家中大量燒煤,煤煙便從煙囪排放出來。如果煤煙在大氣中擴散,就不會聚集而產生濃霧。但是當時有一股反氣旋在倫敦上空,使倫敦上方的空氣升溫,導致高處的空氣溫度高於低處的空氣。這樣,倫敦的空氣就無法上升了,於是停滯在了倫敦,同時把煤煙也留在了倫敦。煤煙和廢氣不斷從市民家中和工廠中排出來,於是聚集在倫敦空氣里的污染物就越來越多。同時,那幾天的空氣里水蒸氣含量很高,在寒冷的空氣中,水蒸氣被冷卻到了露點,並且大量煤煙為它們提供了凝結核,於是濃厚的煙霧就出現了。

主要污染物

在此次事件的每一天中,倫敦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有 1,000 噸煙塵、2,000 噸二氧化碳、140噸氯化氫鹽酸的主要成分)、14 噸氟化物,以及最可怕的——370噸二氧化硫,這些二氧化硫隨後轉化成了 800 噸硫酸(燃煤煙塵中有三氧化二鐵,它能催化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煙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

事件影響

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1952 年 12 月 5 日白天,倫敦出現煙霧,但是煙霧不是很濃。當天下午,煙霧漸漸呈現黃色。當天晚上,煙霧逐漸變濃,能見度變得只有幾米。此後幾天一直到 9 號,煙霧一直很濃,有臭雞蛋的氣味,覆蓋了 30 英里地。
居民出門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回家時發現臉和鼻孔都變黑了。位於泰晤士河北岸的半島——道格斯島(Isle of Dogs)上的居民說,自己在走路時看不見自己的腳。除了倫敦捷運,倫敦的公共運輸都收到很大影響。泰晤士河上的船、火車、飛機在這幾天被迫停止運行。交通引導員手持手電或火炬指引公共汽車緩緩行進。街上的私家車都亮著車前燈,司機把頭伸向窗外,仔細觀察前方,緩緩行駛。
政府建議家長把孩子留在家中,怕孩子走丟。攔路搶劫、入室搶劫、盜竊案件在這幾天增多,因為煙霧可以掩蓋犯罪者的行蹤。
星期六晚上在薩德勒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演出的《茶花女》(La Traviata)被迫中止,因為劇院裡充斥著濃霧。倫敦的足球賽也都被取消了,比如在溫布利球場(Wembley Stadium)舉辦的大學生足球賽(University Association Football)就被取消了。這場大霧期間,有個著名的農牧業展覽(Smithfield Show)在伯爵宮(Earl's Court)舉辦。在農民們把牲畜帶到倫敦的過程中,有些牲畜就呼吸困難了。抵達倫敦時,至少有一頭牛已經死了。這場展會中,350 頭牛有 52 頭嚴重中毒,11 頭牛死亡。有些農民趕快自製了一些口罩給牲畜們戴上。

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此次事件中,許多倫敦市民因煙霧感到身體不適,比如呼吸困難和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明顯增多。同時,倫敦市民死亡率陡增,尤其是在老年人、嬰兒、本來就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和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45 歲以上的死亡人數最多,約為正常時期的 3 倍;1 歲以下的死亡人數其次,約為正常時期的 2 倍。因支氣管炎死亡 704 人,為正常時期的 9 倍;因冠心病死亡 281 人,為正常時期的 2.4 倍;因肺結核死亡 77 人,為正常時期的 5.8 倍。除此之外,因心臟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也都成倍增長。東區的死亡率是平時的 9 倍。
據部分專家統計,這場煙霧在 1952 年 12 月殺死了約 4,000 人,並且有後續影響——在 1953 年 1 月和 2 月殺死了約 8,000 人。但也有分析稱,1953 年初升高的死亡率應該歸咎於流感,這種說法是英國政府一貫支持的。英國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在1953 年的報告中稱,總共有 3,500—4,000 人死於這場煙霧,大約是平時死亡率的三倍。但是他們把 1952 年 12 月 20 日以後的高死亡率歸咎於其它原因:他們認為超出正常死亡人數的 8,625 人中,有 5,655 人死於流感,而剩餘的 2,970 人死因不明。但是有專家指出,1953 年初並沒有異於平常的流感爆發。1953 年初到底有多少人死於流感,而死於流感的人里有多少是受這場煙霧影響而死的,至今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說法。

應對方案

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可以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作為排煙大戶被強制搬遷到郊區。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必須加髙煙囪,將煙霧排放到更高的空域,從而更好地疏散大氣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氣污染控制法案》,規定工業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標準。在這些剛性政策面前,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減少放緩,空氣污染明顯好轉。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經減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倫敦此時已經可以丟掉“霧都”的綽號了。
倫敦戰霧並沒有到此為至。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汽車走進家庭,數量激增。汽車尾氣取代煤煙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汽車尾氣中的鉛吸入人體後就再也無法排出,會嚴重影響人類後代的智力。鉛問題遭到英國民眾的強烈抗議,一張小女孩戴著防毒面具拿著抗議標語到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抗議的圖片廣為流傳。隨後英國開始推行無鉛汽油,但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發現汽車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也極為有害,它們被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後,會發生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學煙霧”。
英國人此時已經對抗霧形成社會共識。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制定一個治理污染的全國戰略,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戰霧目標,要求工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同心協力,減少一氧化碳等8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