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區

環境保護區

環境保護區是指能夠保存著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能成為人們研究,認識自然演變規律的理想區域場所。

環境保護區在保持人們對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科學繁榮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區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其優美的風光景色,罕見的自然歷史遺蹟,為人們提供了旅遊、休憩的勝地。它不僅能夠保護各種類型的自然景觀地帶,而且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存生物遺傳基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保護區
  • 外文名:zon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特點: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
  • 最初文獻:《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
  • 規劃流程:事前調查、分區規劃
  • 重要意義:持續發展、促進科學經濟繁榮
概念,歷史與發展,規劃流程,事前調查,分區規劃,套用及發展,

概念

環境保護區是指能夠保存著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即能保護各種類型的自然景觀地帶,且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存生物遺傳基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成為人們研究,認識自然演變規律的理想區域場所。
環境保護區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其優美的風光景色,罕見的自然歷史遺蹟,為人們提供了旅遊、休憩的勝地。同時環境保護區在保持人們對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科學繁榮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歷史與發展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地方環境和資源正遭受著破壞和毀滅。而環境保護區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其優美的風光景色,罕見的自然歷史遺蹟,為人們提供了旅遊、休憩的勝地。它不僅能夠保護各種類型的自然景觀地帶,而且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存生物遺傳基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環境保護區在保持人們對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科學繁榮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建立環境保護區,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已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戰略問題之一。
80年代初期,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提出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過程和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保存生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自然歷史遺蹟。把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或瀕於滅絕的珍稀動植物分布區,劃出一定範圍,建立自然保護區,能最集中有效地實現這些目標。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環境類型複雜,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不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索取資源的程度和範圍日益擴大,過量開發、酷獵濫墾、毀林毀草和圍湖造田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屢見不鮮,森林減少、濕地乾涸、土地沙漠化、鹽漬化等問題日趨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將導致物種資源減少,許多珍稀物種已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因此,建立環境保護區,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大批的自然環境保護區,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但是必須看到,我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所占國土總面積的比例,仍然遠低於已開發國家,與世界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們目前的任務是必須努力地儘可能多地建立一些自然保護區,使其成為物種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避難所”和“防空洞”。
環境保護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部分,是由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活於其中的動、植物等因素組成的複雜自然綜合體,隨著綜合體形成和演變,其區域分布具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律。
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對各種地質現象也必須進行保護,否則將會給科學研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有些地層剖面岩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極淺和古生物化石豐富等,並且能夠反映當時的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古構造、古地磁的自然信息和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著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這些難得的自然地質現象與一般的多動態的生態系統不同,從本質上講,它們屬於不可更新資源,一旦發生破壞便永遠也不能恢復。國外的許多事實表明,在那些典型的地質剖面上,不同時期會有各種各樣的驚人發現。有些現象暫時可能會受到人類認識的限制而不能被解釋,但很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候會被揭示。因而,對地質現象進行保護也是對科研資源的保護,對科學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規劃流程

事前調查

為了制定環境保護區的治理規劃,與已實施的環境評估時的調查不同,要對規劃區內的自然環境進行調查。這裡對保護對象物種的具體分布情況及棲息和生育環境進行了調查。在1/1000的地形圖上,繪製出保護對象物種的棲息和生育範圍圖表。

分區規劃

(1)前提條件的整理
在環境保護區,要保護動植物種,還要進一步將其整治成當地居民親近自然和環境學習的場所。換言之,需要對保護和利用的兼顧進行探討。為了實現後者,可能需要設定觀察道和用於休息、展示的設施。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區是保護稀有動植物種賴以生育和棲息的第二自然。因此,決定優先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來制定環境保護區的整治規劃。
(2)環境保護區的分區
為了滿足上述條件,在環境保護區中,要在整理以下信息的同時,制定分區規劃。
①通過實地調查,得到的保護對象物種分布圖。
②土壤的環境特性圖(水分、pH、EC等)。
③從②和保護對象種棲息和生育環境資料庫中,得到的潛在可分布區的地圖。
過去環境保護區的平地部分都是水田,因此以每場(一個分區)10公頃/分區左右的尺度將棄耕田整理成保護對象種和環境特性圖。
對於①及③中整理的保護對象種的分布圖(現存分布圖及可分布圖),是所有分布圖的疊加圖,是基於保護和利用對空間進行配置的指南地區。其中,將用於環境學習的項目(觀察道、行政樓等的配置)等製成圖表,制定了最終的分區圖。
(3)環境保護區的整治規劃
以分區規劃中探討的內容為基礎,最終繪製出的環境保護區整治規劃平面圖。在該規劃中,把平地部分的西側,配置為優先進行保護的地帶;把保護的同時能夠用於環境學習等的地帶,配置在東側。此外,環境學習等的主要設施如:用於觀察的木道、行政樓(濕地博物館)等,作為第二自然的保護象徵,決定配置用茅草葺屋頂的農家,來營造出農村景觀。
此外,在優先保護地帶與用作環境學習的地帶之間,配置了高莖草本群落(蘆葦原),以此來遮擋視線,使二者能夠並存在同一個集水域中。

套用及發展

1、生態旅遊動機、環境教育途徑、環境教育感知均對環境教育效果產生正向影響。環境保護區生態旅遊動機對環境教育效果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環境教育途徑、環境教育感知對環境教育效果均產生正向影響;在生態旅遊動機、環境教育途徑、環境教育感知3個分維度上,環境保護區一般生態旅遊動機、常規環境教育途徑、表層環境教育感知、嚴格生態旅遊動機、專門環境教育途徑、深度環境教育感知為主,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教育效果存在差異。
2、為制定合理的流域水環境保護區生態補償政策,有效保護流域生態環境,本文在對流域水環境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對其生態補償主客體、方式等進行分析,提出我國流域水環境保護區生態補償的組織保障體系,並給出我國流域水環境保護區生態補償財政政策建議。
3、自然保護區往往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區域、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天然集中分布區域,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國家文明和進步的標尺之一。生態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熱點,是國內外大多數自然保護採取的積極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自然保護區則是開展生態旅遊的重要依託。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是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