璪

璪,中國漢字,指古代刻在玉上或畫在衣裳上的水藻花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璪
  • 讀音:zǎo
  • 釋義:刻在玉上或畫在衣裳上的水藻花紋
  • 筆畫:十七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zǎo
(1) ㄗㄠˇ
(2) 古代刻在玉上或畫在衣裳上的水藻花紋。
(3) 古代用彩絲貫玉在冕前下垂的裝飾。《禮·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
(4) 鄭碼:CJJF,U:74AA,GBK:AD62
(5) 筆畫數:17,部首:王,筆順編號:11212512512511234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晧切,音早。雜采絲貫玉為冕飾。《禮·郊特牲》戴冕璪十有二旒。
通作藻。《說文》玉飾,如水藻之文。引虞書曰:璪火黺米。◎按書益稷今本作藻。《禮·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注》藻絜而文,眾采如之,故曰藻。
通作繅。《儀禮·聘禮》啟櫝取圭垂繅。《注》今文繅作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