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亞粘土動畫,是聖丹斯電影節開幕大作,由亞當·艾略特執導,托妮·科萊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納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9年1月15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電影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動畫作品,同時這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講述了兩個古怪筆友長達20年的友情,怪異卻純真。

基本介紹

  • 導演:亞當·艾略特
  • 編劇:亞當·艾略特
  • 主演:托妮·科萊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納
  • 製片人伊安·坎寧
  • 對白語言:英語;意第緒語
  • 中文名:瑪麗和馬克思
  • 外文名:Mary and Max
  • 其它譯名:朱古力情緣 / 瑪麗和麥克斯 / 同是天涯寂寞客
  • 製片地區澳大利亞
  • 製片成本:824萬美元
  • 拍攝日期:2007年7月2日至2008年7月18日
  • 類型:動畫
  • 片長:Australia: 80 分鐘 / Germany:92分鐘
  • 上映時間:2009年4月9日(澳大利亞)
  • 分級:Germany:12 ;Australia:M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978762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兩位筆友之間的非常簡單的故事。瑪麗·丁克爾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市區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鬱和孤獨的小姑娘;馬克斯·霍爾維茨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的肥胖的,患有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種)的44歲猶太人。
兩個人的通信跨越了兩個大洲,持續了20年。這份筆友之間的友誼隨著一封接著一封的書信,就這么保留了下來。影片把觀眾帶入了一場關於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兩個人的精神世界、訴說了人類的本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配音
瑪麗托妮·科萊特 馬海燕(CHC家庭影院版)
馬克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吳永慶
達米安艾瑞克·巴納
旁白巴瑞·哈姆弗萊斯 白濤
年輕的瑪麗貝瑟妮·惠特莫爾
維拉蕾妮·蓋爾
無家可歸的人伊恩·莫莉麥德倫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選角導演藝術指導美術設計視覺特效布景師
伊安·坎寧 梅蘭妮·庫姆斯 馬克·古德 布萊斯·孟席斯 湯姆·威爾亞當·艾略特蘇珊·柯林斯 傑邁瑪·戴利亞當·艾略特傑拉爾德·湯普森戴爾·科尼利厄斯比爾·墨菲布魯克·豪頓亞當·艾略特克雷格·法伊森麥可·艾倫伊莎貝爾·佩帕德 克萊爾·南特
演職員表參考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
    8歲的瑪麗是一個胖女孩,住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她喜歡卡通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朱古力。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天從郵局的電話簿撕了一角,寫信給住在紐約馬克思先生,想要問他滿腦子奇奇怪怪的問題,沒想到意外收到了回信。
  • 瑪麗和馬克思
    馬克思
    44歲的馬克思是一個住在嘈雜紐約城的猶太人,患有自閉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卡通片及吃朱古力。他迫於生活壓力,總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總感到孤獨。某一天他收到了陌生小女孩瑪麗寄自澳洲的信,上面還附了一根他很喜歡的櫻桃朱古力棒。馬克思回信後,二人成為了筆友。
  • 瑪麗和馬克思
    達米安
    瑪麗的鄰居,與瑪麗是青梅竹馬,樂天派,整天與瑪麗嘻嘻哈哈,給予她歡樂。
  • 瑪麗和馬克思
    維拉
    演員:蕾妮·蓋爾
    瑪麗的母親,而且還是個酒鬼,對瑪麗經常冷嘲熱諷。
部分角色演員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名稱:《瑪麗和馬克思》
曲目演唱者專輯資料
Penguin Cafe Orchestra
Perpetuum Mobile
唱片集封面唱片集封面

ABC Radio Orchestra
Old Mother Hubbard
Sydney Alpha Ensemble
Russian Rag
Dale Cornilius
Across Two Worlds
Leroy Anderson
The Typewriter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Dance of The Knights
Penguin Cafe Orchestra
Prelude & Yodel
The Kings Consort & Choir
Zadok The Priest
Dale Cornilius
Max's Meltdown
Bert Kaemfert and His Orchestra
That Happy Feeling
The London Pops Orchestra
Zorba's Dance
Nana Mouskouri
The Humming Chorus
Bert Kaemfert
A Swinging Safari
James Last and his Orchestra
That's Life
Dale Cornilius
How I Feel / Pulping Her Life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Pink Martini
What Ever Will Be Will Be
發行日期:2009年05月15日

幕後花絮

  • 影片是澳大利亞出品的第二部以定格的方法拍攝成的動畫,第一部是《9.99美元》。
  • 整部卡通片是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製作而成,劇組一共用了6台佳能數位相機拍攝這些靜止的畫面。
  • 影片中的所有文字——那些出現在街角商店櫥窗里的文字、招牌上的文字、包裝上的文字、啤酒瓶上的文字、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書信上的文字——統統是亞當·艾略特親自書寫。
  • 影片一共製作了475個微縮的道具,從酒杯到打字機,都是工作人員一點一點用黏土捏出來的。特別是影片中出現的那台老式打字機,工作人員花了9周時間設計和製作。
  • 影片使用了886隻含有電線製作的骨骼的由塑膠做成的手。
  • 劇組製作了394個瞳孔,每一個瞳孔和一個小瓢蟲差不多大小。完全由技師手工製作,每個瞳孔製作出來之後,都被畫上了一個閃亮的小白點。
  • 影片的設定過程中一共使用了212個黏土人,這些黏土人由黏土、複合材料、木棍和金屬製作而成。每一個黏土人身上的各個關節都是可以活動的。攝製組特別為影片的兩個主角製作了十幾個拷貝。
  • 影片中一共使用了38個燈泡。這些燈泡也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用黏土搓出來的。並且還在燈泡後面拉上了電線。
  • 808個Early Grey牌的泡茶袋在影片中出現,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幾乎劇組裡的所有人——從導演到美工,從製片人到服裝設計師——都參與了泡茶袋的製作。
  • 一共有73公斤的塑膠被用來製作人物的嘴、手和原始的骨架。每一批塑膠模具都需要被漆成同樣的顏色,並且按照相同的原料比例混合,以便有相同的質地、紋理、密度和熔點。
  • 12升潤滑劑在影片中被用作流體。從杯子裡的水到眼淚再到叢林中流淌的小河都是由這些潤滑劑製造出來的。
  • 亞當·艾略特不僅是影片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影片中所有形象的設計者。他表示是紐約攝影師戴安·阿伯斯(Diane Arbus)拍攝的與眾不同的黑白肖像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並且影片中有一個角色就是按照阿伯斯的形象設計的。
  • 拍攝期間,整個劇組吃掉了260公斤西紅柿、280公斤咖啡豆,喝掉了2600升牛奶,並且消耗掉了7800塊鬆餅——其中有5236塊是被導演吃掉的。

獲獎記錄

名稱時間獎項種類得獎者
柏林國際電影節
2009年
水晶熊獎-青少電影:最佳長片
獲獎
全體劇組
亞洲太平洋電影獎
2009年
最佳動畫長片
獲獎
全體劇組
澳大利亞導演協會獎
2009年
最佳劇情片獎
獲獎
全體劇組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
2009年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亞當·艾略特
最佳電影
全體劇組
最佳產品設計
亞當·艾略特
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
2009年
奧特大獎
獲獎
亞當·艾略特

幕後製作

製作內容
從最初的構想到影片拍攝完畢,一共花了艾略特5年時間。真正進入黏土動畫的拍攝時間是57周。整個拍攝團隊只有50位工作人員,影片全長92分鐘。計算下來這些人平均每周可以製作出2分半鐘的動畫成品。按照6位工作人員一小組計算,他們平均每天創造4秒鐘的動畫成品。
製作過程
影片一共拍攝了133個場景。並且用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來代表紐約澳洲,分別是灰色和褐色。對於黏土動畫而言,要拍攝這樣的場景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荒島到朱古力商店都要被精心製作。對於攝製組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捏造”出紐約的地平線。同時這也是整個電影中耗時最多的場景。整個美工組的20人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才完成它。劇組一共製造並使用了632個黏土模具,一共有10個動畫製作組和7個拍攝組同時工作。
預告海報預告海報
為了能讓主角面部活動起來,並且能做出各種表情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一張能動的嘴和能動的眉毛——在每一定格中,工作人員都會給人物換一張不同的嘴。全片一共用了1026張不同的嘴,每一張嘴都是一張由橡皮泥包裹著鋼絲的模型。為了讓馬克斯說話時動起來,劇組為他製作了30張嘴。
服裝設計
劇組一共有2位服裝設師和147位裁縫,他們包辦了影片中所有服裝的設計和製作。瑪麗的結婚禮服是按照已故的黛安娜王妃的結婚禮服設計的。艾維(Ivy)的連體衣取材於攝影師安妮·蕾伯維茨(Annie Liebowitz)母親的連體衣。
製作公司
Melodrama Pictures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2009年1月15日
德國
2009年2月9日
澳大利亞
2009年4月9日
法國
2009年7月14日
捷克
2009年7月30日
波蘭
2009年8月3日
墨西哥
2009年8月21日
希臘
2009年9月21日
丹麥
2009年9月21日
芬蘭
2009年9月26日
羅馬尼亞
2009年10月2日
西班牙
2009年10月5日
韓國
2009年10月9日
加拿大
2009年10月14日
挪威
2009年10月22日
日本
2009年10月22日
紐西蘭
2009年11月26日
俄羅斯
2009年12月3日
比利時
2010年2月17日
巴西
2010年4月16日
瑞典
2010年5月7日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故事簡單 怪誕幽默
《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簡單得不可思議。8歲的瑪麗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孤獨的小姑娘(影片中這個部分是彩色的);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市區,肥胖、患自閉症的44歲猶太人(馬克思的部分影像則變為黑白)。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找到了對方並開始了跨越兩個大洲、持續了20年的通信。觀眾跟隨著一封封信,進入了一場關於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瑪麗和馬克思》形式雖是稚拙的粘土動畫,但影片涉及的卻是沉重的話題:關於自殺、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故事充滿了黑色而怪誕的幽默感,很有些英倫喜劇的味道。(出自環球網)
黑白電影 柔和黑白
整部電影非常出色,尤其是裡面關於“病態人格”的探討。沒有《飛屋環遊記》的明麗歡快,更多的是帶點沉重的探討,如同電影黑白灰的主色。而裡面的人性是如此柔和溫暖。但在神經質的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世人的影子,看到人生充滿無奈、荒誕而又不乏希望的一面。(出自《晶報》)
沉重話題 本真質樸
雖然影片的形式是稚拙的粘土動畫,但影片涉及的卻是沉重的話題:關於自殺、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故事充滿了黑色而怪誕的幽默感。影片中馬克思的台詞深受這類人群喜愛,而他的語言更像大眾的警示語。影片中所有透露的信息,讓觀眾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本真,最質樸的交流。(出自《華西都市報》)
海報海報
簡陋製作 無高科技
看慣了大銀幕上飛檐走壁的動畫電影,《瑪麗和馬克思》會產生強大的視覺反差,因為它沒有所謂的3D技術,沒有程式輸入就能做表情的高科技,更沒有誇張搞笑到無法理解的橋段,銀幕上所有的一切只能用“土”來做解釋:片中所有人物,包括主角瑪麗和馬克思都是用泥土捏制完成,你甚至還能看到黏土娃娃身上的指紋(工作人員留下的)。(出自《華西都市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