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喀克

瑪依喀克

瑪依喀克爾位於烏恰縣城的西南方向40公里處,“瑪依喀克爾”系柯爾克孜語,意為曬得冒油的戈壁灘,平均海拔1850米、年均氣溫在10℃以上、年均降水量100毫米、日照時數2799.3小時,最大凍土層深度1.1m,周邊有2條河流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水資源相對豐富,是全縣唯一一塊土質鹼性小、利於植物生長平坦連片的戈壁荒灘,面積達13萬畝。正是由於瑪依喀克爾地廣水多,日照豐富,鹼性較小,烏恰縣才最終將生態定居基地選到瑪依喀克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依喀克
  • 年均氣溫:在10℃以上
  • 年均降水量:100毫米
  • 日照時數:2799.3小時
瑪依喀克爾位,建設背景,目前,

瑪依喀克爾位

於烏恰縣城的西南方向40公里處,“瑪依喀克爾”系柯爾克孜語,意為曬得冒油的戈壁灘,平均海拔1850米,最大凍土層深度1.1m,周邊有2條河流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水資源相對豐富,是全縣唯一一塊土質鹼性小、利於植物生長平坦連片的戈壁荒灘,面積達13萬畝。正是由於瑪依喀克爾地廣水多,日照豐富,鹼性較小,烏恰縣才最終將生態定居基地選到瑪依喀克爾。
未建設以前的瑪依喀克爾,正如柯爾克孜文的翻譯:“曬得冒油的戈壁灘”。當時的瑪依喀克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雖然周邊有兩條河流經過,但瑪依喀克爾相對河流地勢較高,無法實現自然灌溉。瑪依喀克爾又處在風口,常年風沙肆虐,土地乾旱,呈現出明顯的荒漠化草場特性。據附近牧民講,因為瑪依喀克爾地廣草稀,風沙較大,以前牧民放羊都很少來這裡。
2005年,烏恰縣發改、財政、農辦、科技、畜牧、林業、農業等部門聯合對瑪依喀克爾生態定居工程進行調研、論證規劃、立項。並及時向國家財政部匯報有關項目材料和可行性報告。2006年,國家財政部領導對瑪依喀克爾進行了實地考察,對烏恰縣實施的生態定居工程調研、選址、規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年,安排扶貧資金300萬元用於修渠引水、整地規劃等水利和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渠首一座、引水隧洞200米,乾渠3.07公里、支渠9.28公里,斗渠18.8公里,農渠59.92公里,土地平整20000畝,為今後的瑪依喀克爾建設提供了水利保障。

建設背景

新疆烏恰縣地處祖國最西部邊陲,天山和崑崙山交匯處的帕米爾高原上,山地、戈壁、荒灘占總面積的98%,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的典型高原牧業縣。雖經多年的努力,但傳統的畜牧業依然發展緩慢、增收空間狹小,經濟產業單一,農牧民貧困面大,是國家和自治區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一。
為進一步讓農牧民民眾走向致富的道路,拓寬農牧民民眾視野,切實建設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致富項目,讓牧民走出大山、跳下馬背、放下馬鞭、走向定居多業發展致富的路子,使“四個萬名牧民工程”(萬名牧民守邊放牧從事傳統產業、萬名牧民勞務輸出、萬名牧民進城產業轉移、萬名牧民中的老人養老學生上學)落到實處,從2005年開始,烏恰縣著手規劃實施連片搬遷定居計畫。經過實地調研,最終確定在瑪依喀克爾建立生態定居基地。

目前

瑪依喀克爾在建設過程中以扶貧資金投入為基礎,先後整合以工代賑、國債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安居富民資金,教育、衛生、銀行貸款等各類資金2.2億元,已完成建大棚1000座1500畝、植林果2萬畝、種草料4萬畝、養殖育肥2萬羽(頭只)、607人就業創業、369戶1986人定居、1.7人(次)幹部接受了鍛鍊,戶均一套100㎡以上定居牧房、30—50畝草料地、10畝林地、2座大棚、一座暖圈、一座沼氣池、一個勞動力轉移就業,修建了學校、衛生院、警務室、戶外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居住有房屋、產業有支撐、活動有場所、就醫有保障、教學有質量、生活有改變、收入大提高,解決了牧民飲水安全問題、收聽收看電視和廣播問題、電話手機通訊網路問題、進城務工生產經商交通問題,取暖做飯結束了燒牛糞的歷史,用上了液化氣、沼氣。
齊心協力、戰天鬥地
烏恰縣在瑪依喀克爾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揚戰天鬥地的精神,號召全縣機關幹部、農牧民民眾齊心協力與戈壁開展大會戰。2007年3月,縣委、縣政府動員縣鄉機關幹部和擬搬遷定居的部分牧民,採取每月一批、每批500人、每年5批,實行軍事化管理營、連、排、班建制,分期到瑪依喀克和農牧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6年來,先後有4萬人(次)機關幹部和受益部分牧民大力弘揚“新疆精神”,抗地震、洪水、雪災、沙塵襲擊,征戈壁、荒灘、高原、雪域,戰天鬥地,拉沙運土平地、開溝積肥種草、挖坑植樹造林、運石頭建大棚、修建安居定居房、修建牲畜暖棚、牛羊品種改良養特禽、組織勞務輸出。
參與瑪依喀克爾建設的烏魯克恰提鄉牧民艾山·加帕爾說:“2007年以來,烏恰縣機關幹部與我們農牧民民眾一起在瑪依喀克爾種草植樹,機關幹部不畏烈日,挖溝背土,種植草籽,當時有很多機關幹部臉上都曬的蛻皮了,但是沒有人叫苦叫累,正式幹部和民眾這種不怕吃苦的風險精神,才有了今天‘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瑪依喀克爾。”
多元發展,綜合效益
烏恰縣在瑪依喀克爾植樹種草成功後,確保定居牧民有了生存條件,但是離牧民致富還有一定的差距。此時,烏恰縣又根據瑪依喀克爾光照時間長等特點,選擇了建設蔬菜大棚、特色林果和特禽養殖業,切實使農牧民民眾由傳統畜牧業向設施農業、特色林果業和特禽養殖業轉型。
2007年,烏恰縣選派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和回鄉青年、大學生、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牧民赴遼寧大連、山東、烏魯木齊等疆內外大棚技術運用較廣大的地方學習溫室大棚建設與種植。當年試種的50座溫室大棚全部成功。成功後,兩年新建了1000座大棚,有320人從事設施農業,棚效益常規蔬菜到達了7500-10000元、特色林果大棚種植2.5-3.2萬元。並積極提高質量產量,打造綠色有機品牌占領市場擴大銷路,成立了高原有機綠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實行訂單上門服務。在喀什已有固定經售商13個,並依託兩個口岸(伊爾克什坦口岸、吐爾尕特口岸),簽訂了向國外出口每天30噸果蔬契約。引進多浪羊、薩福克羊1200餘頭(只)進行品種改良,提升了本地羊的價值,大部分家庭還大力發展特色禽類養殖。
見習基地、培育人才
烏恰縣將瑪依喀克爾作為“大中專畢業生創業見習崗位”,每人每月發放1100元生活補助,邊學習、邊創業、邊就業。6年來,來基地見習的1233名大中專畢業生中已有840人通過?κ迪至司鴕擔ㄆ渲校?286人考取了公務員、88人考取了特崗教師、288人考取了南疆三地州教師、56人考取了大學生村官、2人入伍參軍、120人自主創業)。2012年,瑪依喀克爾牧民人均純收入比2007年下遷時增加了1395.5元達到3300元。
瑪依喀克爾農民排長的艾山·加帕爾是從烏魯克恰提鄉搬遷到瑪依喀克爾的牧民之一,現在他不僅住上了90平米的新房,而且擁有了30畝人工種植草地。學習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承包了兩座蔬菜大棚,年收入達到5萬元,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實現了從一個放羊娃向現代設施農業能手的轉型。艾山·加帕爾說:“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下,我們牧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生產條件,瑪依喀克爾不僅培養了很多向我這樣的設施農業種植能手,而且還有很多大中專畢業生通過在瑪依喀克爾學習、實踐走向了公務員、教師、大學生村官等更好的工作崗位。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作為農民排長,要將自己所學到的蔬菜種植技術和知識傳授給更多的牧民,讓更多的民眾都走向多元化的致富道路。”
 通過幾年的實踐,瑪依喀克爾已成為定居牧民嚮往的地方,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國家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烏恰縣各族幹部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烏恰縣計畫近期實施5萬畝(2020年)、中遠期(2030年)實施10萬畝戈壁產業(設施農業、林果、草料、育肥、特禽),使2000戶10000萬人定居。圍繞目標,烏恰人為了實現烏恰夢,將繼續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爭分奪秒的乾、務求實效的乾、全心全意的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