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鄉之子

瑤鄉之子

林縣位於中國廣西的中南部,大明山東麓,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 劃歸南寧市管轄後,作為大南寧經濟圈的重要一員,上林縣緊跟南寧市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步伐,深化改革,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努力把上林建設成為南寧市的“後花園”和綠色農副產品重要供應地。 中文名稱: 上林縣 外文名稱: Shanglin 所屬地區: 中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 下轄地區: 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 電話區號: 0771 郵政區碼: 530507 地理位置: 東經108°′,北緯23° 人口: 46.7萬人(2006年) 著名景點: 大明山旅遊風景區 建立時間: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鄉之子
  • 縣名:林縣
  • 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 成立時間:唐武德四年(621年)
建置沿革,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特點,土地面積,人口結構,文教衛生,道路交通,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特色美食,民俗文化,文物勝跡,

建置沿革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上林縣境為桂林郡地。title=如畫山水style=leftsrc=77485536971508cea2cc2img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為九郡。交州鬱林郡下置潭中、嶺(領)方等縣,上林縣境大部屬嶺(領)方縣,西北部則屬潭中縣
三國:吳元興元年(264年),改嶺(領)方縣為臨浦縣。7月,分交州置廣州,上林縣境分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及桂林郡潭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改臨浦縣仍名嶺(領)方縣。上林縣境分屬嶺(領)方、潭中兩縣。東晉,於鬱林郡下新設新林縣。上林縣境為新林縣、潭中縣地。宋、齊仍之。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龍州,新林縣屬龍州馬平郡。又設定州(後改稱南定州)嶺(領)方郡,上林縣境為馬平郡新林縣、嶺(領)方郡嶺(領)方縣地。陳仍之。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嶺(領)方郡。嶺(領)方縣仍屬鬱林郡。開皇十二年(592年)置馬平縣,隸始安郡,上林縣境大部屬嶺(領)方縣,西北部屬馬平縣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於原嶺(領)方縣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嶺(領)方縣地置無虞、上林、止戈、嶺(領)方、琅玡、思乾、賀水等縣隸之。(此繫上林縣名稱之始)。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方州為澄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城大豐鎮)。天寶元年(742年)改澄州為賀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澄州,轄上林(治所在今澄泰鄉古城村)、無虞(治所在今澄泰鄉江那村)、止戈、賀水四縣,州治設在上林縣。上林、無虞二縣均在今上林縣境內(無虞縣在今三一帶)。區在今(喬古廠圩等初隸三年(862年)分嶺南為東、西兩道。嶺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縣隸嶺南西道邕管。
五代:屬南漢,建置不變。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止戈、無虞、賀水三縣,併入上林縣。並廢澄州,上林縣隸邕州。開寶六年(973年)復稱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廢澄州,上林縣改隸於賓州。宋初隸廣南路,title=縣tylesrc=cebd0017564aa8394b90a7mg]97年),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則隸廣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撥上林縣之止戈地入武緣縣(今武鳴縣)。
元:上林縣屬賓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總管府,直隸省廣西兩江道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為廣西行中書省,賓州直隸之。
明:上林縣初屬賓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柳州府(1371年)昆、白山(舊為止戈縣地)二鄉入武緣縣(今前者屬都安瑤族自治縣,後者屬馬山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賓州仍屬柳州府。
清:順治初,上林縣仍隸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賓州升為直隸州,以上林、遷江、來賓、武宣縣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賓州直隸州為散州,上林縣乃改屬右江道思恩府。鹹豐七年(1857年)八月,李錦貴率農民起義攻下上林縣城,改上林縣為澂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克,復改為上林縣。
中華民國成立後,上林縣名沿清代不變,初屬廣西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29年(1940年)劃屬武鳴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並區,屬廣西省第四專區。民國4年(1915年)撥古零土司地27村隸上林縣管轄。民國22年(1933年)將上級鄉劃歸隆山縣(今馬山縣)。民國24年(1935年)又將思隴、鄒圩兩鄉劃歸賓陽縣。人民共上林縣初隸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1年改屬賓陽專區。1952年10月,上林縣北部的藍甲、古蓬、安良、北更、馬蹄、思吉等6個鄉劃歸忻城縣[。1山縣福蘭鄉的弄步屯歸上林縣管轄。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州成治州。忻城縣龍門鄉的內釋屯歸上林縣。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屬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8年冬,上林縣、賓陽縣合併,改稱賓林縣。翌年夏,上林、賓陽縣分開,恢復上林縣建置。1971年屬南寧地區行政公署。
2000年,上林縣轄7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799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大豐鎮50310明亮鎮26881巷賢鎮35268白圩鎮47644三里鎮43517喬賢鎮28243西燕鎮33990澄泰鄉32813覃排鄉14543木山鄉16087塘紅鄉23101中可鄉7261鎮圩瑤族鄉20328
2003年,上林縣轄7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里鎮、西燕鎮、喬賢鎮、澄泰鄉、覃排鄉、塘紅鄉、木山鄉、中可鄉、鎮圩瑤族鄉。共131個村委會、898個村民小組、1355個自然村。年末總戶數110630戶,其中農業戶數9.76萬戶;總人口455719人,其中農業人口411887人。壯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總數的80.9%。
大豐鎮位於上林縣境西部,東部與澄泰鄉相交,西靠大明山,南鄰明亮鎮,北與西燕鎮相接,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積185.9平方千米。轄城北、城南、大豐、皇周4個居委會;擁軍、雲城、里丹、三聯、雲里、雲蒙、皇主、雲溫、東春9個村委會。共72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57412人,其中農業人口36755人。
明亮鎮位於上林縣西南部,西部與武鳴縣毗鄰,鎮人民政府駐亭亮圩,距縣城10千米。面積120.06平方千米。轄亮亮社區居委會;江林、塘隆、溯浪、羅勘、甘六、九龍、萬古、三黎8個村委會。《年鑑》資料為:轄9個村委會,共75個自然村屯。年末總人口30075人,其中農業人口28747人。
巷賢鎮位於上林縣城東南部20千米處,西部與武鳴縣、賓陽縣毗鄰。鎮人民政府駐巷賢圩。行政區域157.33平方千米。轄高賢社區居委會;六聯、蘇仁、長聯、興塘、木字、三水、盧柱、耀河、萬加、大山、光全、五村12個村委會。《年鑑》資料為:轄13個村委會,共93個自然坡(屯)。年末農業人口42675人。
白圩鎮位於上林縣東南部,東南部與賓陽縣毗鄰。鎮人民政府駐繁榮圩,距縣城17千米。面積142.84平方千米。轄繁榮社區居委會;高長、覃黃、朝韋、逢寨、龍寶、文嶺、長嶺、長崗、獅螺、陸永、石塘、玉峰12個村委會。《年鑑》資料為:轄13個村委會,共106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55191人,其中農業人口52760人。
三里鎮位於上林縣東北部,東部與來賓市毗鄰。鎮人民政府駐三里圩,距縣城27千米。面積112.78平方千米。轄三里社區居委會;韋寺、雲姚、山河、森隆、高仁、大黃、龍聯、雙良、雙羅、雙吳、黃境、黃礎、長塘、東吳14個村委會。轄15個村委會,共167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51110人,其中農業人口48761人。
喬賢鎮位於上林縣北部,北部與忻城縣毗鄰。鎮人民政府駐喬賢圩,距縣城50千米。面積126.37平方千米。轄喬賢社區居委會;寨受、龍頭、橫嶺、水頭、六浪、龍保、公木7個村委會。轄8個村委會,共109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34095人,其中農業人口32526人。
西燕鎮位於上林縣西北部,西北部與馬山縣毗鄰。鎮人民政府駐西燕村,距縣城25千米。面積97.34平方千米。轄西燕社區居委會;雲靈、覃浪、雲桃、塘昶、北林、江盧、侯面、東敢、寨鹿、岜獨、大龍洞11個村委會。共134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41626人,其中農業人口41186人。
澄泰鄉位於上林縣中部,東南部與白圩鎮毗鄰,西部接大豐鎮、明亮鎮,北部與西燕鎮接壤,東部跟三里鎮相接。鄉人民政府駐澄泰鄉,距縣城8千米。面積90.63平方千米。轄澄泰社區居委會;弄貶、大坡、安寧、圩底、雲龍、高頂、漫橋、下江、新聯、洋渡、東紅11個村委會。轄12個村委會,共119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40799人,其中農業人口37184人。
覃排鄉位於上林縣東南部,東部與來賓市毗鄰。面積189.88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覃排圩,距縣城25千米。轄覃排社區居委會;愛長、登山、趙坐、龍樓、大浪5個村委會。轄6個村委會,共63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18042人,其中農業人口17576人。
木山鄉位於上林縣東北部、東部與來賓市平陽鄉、塑社鄉相連,北部與忻城縣馬蹄鄉毗鄰。鄉人民政府駐木山圩,距縣城60千米。面積149.83平方千米。轄木山社區居委會;白境、古樓、那良、廠圩、琴水、下丹6個村委會。轄7個村委會,共72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19878人,其中農業人口19072人。
塘紅鄉位於上林縣北部,南部與三里鎮相接。鄉人民政府駐塘紅村,距縣城50千米。面積118.96平方千米。轄塘紅、馬里、萬福、那君、岜森、龍祥、石門6個村委會。轄7個村委會,共116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30135人,其中農業人口29181人。
中可鄉位於上林縣北部,北部與忻城縣毗鄰。鄉人民政府駐中可村,距縣城65千米。面積65.27平方千米。轄中可社區居委會;弄陳、石逢、古春、弄周4個村委會。轄5個村委會,共68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9689人,其中農業人口9625人。
鎮圩瑤族鄉位於上林縣西北部,與馬山縣、忻城縣毗鄰。鄉人民政府駐鎮馬村,距縣城43千米。面積23.09平方千米。轄鎮馬社區居委會;望河、佛子、龍貴、洋造、正萬、古登、東羅、懷因、排紅、正浪10個村委會。轄11個村委會,共156個自然村。年末總人口22731人,其中農業人口22266人。
2004年,上林縣轄5個鄉、1個瑤族鄉、7個鎮,共131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898個村民小組、1355個自然村。年末總戶數10.94萬戶,總人口460011人。其中:農業戶數9.08萬戶,農業人口415963人;少數民族人口39.2萬人。
2005年,撤銷覃排鄉、中可鄉,分別併入白圩鎮、塘紅鄉。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
1、撤銷覃排鄉建制,整體併入白圩鎮,擴大白圩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後白圩鎮管轄高長、覃黃、朝韋、蓬寨、龍寶、文嶺、長嶺、長崗、獅螺、陸永、石塘、玉峰、愛長、登山、龍樓、大浪、趙坐等17個村和繁榮、覃排2個社區,總面積221平方千米,人口7.54萬人。白圩鎮人民政府駐繁榮社區。
2、撤銷中可鄉建制,整體併入塘紅鄉,擴大塘紅鄉的管轄範圍。調整後塘紅鄉管轄馬里、萬福、那君、岜森、龍祥、石門、弄陳春、弄和塘紅、中可2個社區,總面積245平方千米,人口4.13萬人。塘紅鄉人民政府駐塘紅社區。
2003年6月27日,上林縣並屬南寧市管轄至今。
編輯本段

地理位置

上林縣位於廣西壯南部,東經108°23′至108°52′,北緯23°12′至23°28′。上林縣境東北鄰來賓市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南毗武鳴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上林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28公里。
編輯本段

地質地貌

上林縣境內地層發育較全,出露較好,自寒武紀至第四紀均有沉積。從分布來看,由西往東地層的出露
山清水秀
從老到新。最古老地層寒武系主要出露在大明山西南及大明山南部一帶。縣境岩漿岩出露較少。地貌表現為西部多山,東南部屬丘陵和平地,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明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龍頭山高1760米,為上林縣西南部天然屏障。各類地貌分布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占8.62%;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占17.03%;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12.15%;海拔150米—250米的丘.290米以下的平原,占27.9%。上林縣境內有大明山、鳳凰山、獅子嶺山、岜仙山等四條較大的山脈;有鎮圩、塘紅西部、岜獨和弄貶一帶4片喀斯特峰林區。上林縣境內岩溶地貌分布廣,岩洞較多,大者面積達70米,面米以上的岩洞有71個。著名的岩洞有三里鎮明鏡岩、琴水岩、佛子嶺岩,洋渡的白崖堡南岩、青獅南洞,西燕的大龍洞殿岩。上林縣境內河流屬紅水河系。清水河是小支流8北向東南,最後此外還南向北流入忻城縣。
編輯本段

氣候特點

上林縣境地處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葵花飄香
年平均氣溫20.9℃,極端最高氣溫40.4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2.1攝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0℃。年平均無霜期為337天。上林縣位於大明山東北部迎風坡一側,雨量充沛,雨日偏多,是廣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全縣各地年降水量為1400—24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7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穩定在80%以上。
編輯本段

土地面積

上林縣東西最大橫距5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5公里,土地總面積1869.64平方公里,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0.8%。2008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58411公頃,其中糧食作物38734公頃。總面積中,低山丘陵占76.6%,水面占7.6%,平原地帶占15.8%,概括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編輯本段

人口結構

上林縣有壯、漢、瑤、苗、侗、布依等12個民族雜居。語言以壯語、漢語為主。2008年末,上林縣總戶數13.38萬戶,總人口47.71萬,其中男性24.75萬人,女性22.96萬人;非農業人口5.19萬人;常住人口40.22萬人。壯1%,8占5%0[uitl[e]鎮rl]rrl]rrl]rrl]rrl]rrl]喬賢]、西燕鎮、澄泰鄉、塘紅鄉、木山鄉、鎮圩瑤族鄉。2008年,全縣共有115個村委會,16個社區,1280個自然莊。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
編輯本段

文教衛生

學校:2007年,上林縣有高中5所(含社會力量辦學1所),在校生6883人,教師462人;國中28所(含社會力量辦學3所),在校生24468人,專任教師1194人;國小127所155個教學點,在校生39134人,專任教師2148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
處處青山
上林縣中學是上林縣惟一的重點中學,2007年7月,學校被確立為廣西示範性高中。創建於1929年,建校以來至2008年,共培養出近三萬名學子。上林縣中學每年招生900-1000人。2008年,全校有46個教學班、3600多名在校生;有教職工231人,其中專任教師192人,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2人,中級以上教師125人,自治區優秀教師2人,南寧市“學科帶頭人”2人。校園面積125畝,教學樓2幢,辦公樓1幢,教師宿舍樓6幢,公寓式學生宿舍樓3幢,學生食堂一幢,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設備基本齊全。
衛生:2007年,上林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28家(其中國有醫療衛生機構14家、個體醫療診所114家),衛生技術人員371人,病床574張(縣級醫院285張、鄉鎮衛生院289張);村衛生所226家。縣城有上林縣人民醫院、上林縣中醫院等較大醫院。
編輯本段

道路交通

上林縣交通主要靠陸路交通。2008年,全縣等級公路總里程668.94公里,其中二級公路59.1公里;全縣11個鄉鎮鄉鄉通公路。縣城有二級公路直通南柳高速,有二級公路連通賓陽縣和馬山縣。縣城大豐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28公里;距賓陽縣黎塘火車站73公里;距貴港市碼頭123公里;距防城港口318公里。
編輯本段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上林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大明山及縣境北部的鎮圩、喬賢一帶。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黃金、五氧化二釩、滑石(儲量2167萬噸)、石英石(儲量2183萬噸)、錳礦(儲量24.27萬噸)、鉛鋅礦、紅銻礦、鐵礦、煤炭、大理石、石灰石、水晶、花崗岩、方解石等31種。
植物資源。木類主要樹種有天目紫莖、長包鐵杉、紫荊木、小葉紅豆、西藏野萊莉等50多種。竹類主要有粉單竹、黃竹、吊絲竹、大頭竹、刺竹、毛竹、剛竹、撐篙竹、苦竹等。油料類,有油茶、八角、烏桕、山蒼子等。纖維、單寧、飲料類,有枸樹、桃金孃、余甘子、黑荊樹、茶葉、苦丁茶等。藥類。上林縣藥材資源豐富。有土黨參、毛山藥、天冬、莪術、獨活、花粉、黃精、首烏、謝乾、大良姜、土太片、土茯苓、狗脊片、石菖蒲、百部、威靈仙等130多種。
清澈河水
動物資源。上林縣各地包括大明山林區,二十世紀末常見的野生動物有60多種(指鳥、獸、爬蟲類)。二十世紀50年代還獵到兩隻華南虎和狗熊等獸類。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懶猴、斑冠犀鳥、金貓、金錢豹。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林麝、獼猴、熊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等,還有列為聯合國保護動物的大鷹鷂。其他禽獸有:果子狸、五間狸、九間狸、豹狸、豬仔狸、黃猄、野羊、箭豬、豹仔、虎仔、狗熊、山豬、獐子、小恆河猴、殘次恆河猴、黑猴、黑熊猴、小黑熊猴、野貓、鵪鶉、乳鴿、黃剦、畫眉、草眉、錦鳥、山麻雀、草子雀、河南了哥、鷓鴣、竹雞、五更雞、火鳩、斑鳩、竹絲雞、雉雞、山雞、大水鴨、小水鴨、越南了哥、黃鶯、貓頭鷹、猴面鷹、白靈雞、大鷹、飛虎、末花雀、彩雀、杜鵑鳥、大杜鵑(俗稱布穀)、四聲杜鵑(俗稱催春鳥)。據《徐霞客遊記》記載,明代崇禎年間(1611—1644年),三里一帶有孔雀。
爬蟲類有:山萬蛇、萬蛇、麗紋蛇、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白頭蝰、蝰蛇、烙鐵頭蛇、竹葉青蛇、南蛇、白花蛇、烏捎蛇、滑虎蛇、灰鼠蛇、水律蛇、銀蛇、索蛇、金蛇。
由於森林減少和濫捕,二十世紀末,上林縣境內華南虎、狗熊、豹、狼等已基本絕跡,黃猄、山豬、野山羊等已罕見。[1]
編輯本段

經濟發展

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0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7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1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210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36億元;工業總產值15.89億元;全年財政收入1.7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001元;人均消費性支出734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184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16.67億元。[2]
編輯本段
土特產品
上林縣土特產品主要有上林香米、黑豆、甜筍、大明山紅碎茶、綠茶、八角、香菇、黑山羊肉、果蔗等。
編輯本段

特色美食

上林縣特色美食有:黑豆豬腳煲、釀三寶、黑豆飯、香艾餅、豬血腸、明山珍珠雞、白切土雞、醬蒸圓蹄、清蒸黃峰魚、乾煎塘角魚、西燕香扣、雪花香芋、黑豆餅、炒甜筍、小炒野花菇。五色飯、大盤肉、粉蒸肉、清水羊肉、白切羊肉、手抓羊蹄等。
編輯本段

民俗文化

上林縣境內有壯、漢、瑤、苗等多民族雜居,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具有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壯鄉民族文化,形成了開放、寬容、創新的文化氛圍。
傳統民歌。"壯人自古愛唱歌,從小唱到牙齒落。"上林縣是以壯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壯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總數80%。"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清朝康熙年間(1654—1722年),上林縣就有民歌記載。上林縣民歌有各種各樣的唱腔。如三里鎮、喬賢鎮、塘紅鄉、鎮圩瑤族鄉山歌(也叫歡歌),西燕鎮師公調,巷賢鎮、大豐鎮採茶調等。2004年12月第七屆中國合唱節在海口舉行,代表廣西參加的上林縣民歌合唱團,用壯族多聲部原汁原味演唱了《上林--南寧後花園》、《苗山情》、《趕歌圩》等歌曲,獲得銀獎。
瑤族舞蹈
民族舞蹈。壯族舞蹈有開壇舞、游衣舞、五龍舞、請師舞、四帥押壇舞、四帥禁壇舞等。其中代表作品為《公曹太平舞》,該節目曾出訪過日本等國表演,深受歡迎。瑤族舞蹈有"肖郎鐵玖舞"(瑤族叫&quo玖達努;)等。代表作品為《豐收牛角舞》、《猴鼓舞》等,《猴鼓舞》2001年曾參加原南寧地區農村文藝匯演,榮獲一等獎。
達努節(也叫排玖節)。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上林縣鎮圩瑤族鄉舉行排玖節。排玖節熱鬧非凡,宴餐殺雞宰羊極為豐盛。宴後,瑤族民眾跳起猴鼓舞、舂米舞、雷公舞、南瓜舞、藤拐舞等,徹夜不眠。達努節是瑤族人民對母恩及祖先的懷念,達努節歌舞再現了瑤族先民狩獵、農耕、與大自然鬥爭的情景,表現出瑤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龍母節。每年農曆三月三,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舉行龍母節。舉行開幕式文藝演出,舞獅,跳腰鼓舞;舉行山歌比賽;祭祀龍母和特掘的祭祀活動,師公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進行民間競技比賽,如打陀螺、跳格子、鬥雞、打竹筒槍、堆紅薯窯、竹筒飯比賽等。
渡河公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渡河公”是流傳在上林縣三里鎮一帶的壯族民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三里鎮一帶的姑娘們聚集在一起,唱著山歌,製作“渡河公”。她們用多種彩布縫繡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裝束,小布人懷中抱著一個金黃色的南瓜,“南瓜”用風乾的艾草,白芷,蒼朮等多種中草藥填充。五月初五傍晚,在清水河畔,村裡的男女老少一邊吟詠祈禱詞,一邊把渡河公掛在孩童脖子上。“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做成的小船上,點上紅蠟燭。放到河裡,讓“渡河公”船沿著清水河漂流。
傳統廟會。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三,上林縣木山鄉舉行傳統廟會。廟會舉行鬥牛、斗馬、鬥雞、山歌對唱、師公舞表演、打陀螺等多種傳統民間活動。t上林縣被人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的“後花園”。可以說上林處處是美景。旅遊景點豐富。主要有四大景區:大明山風景區、三里洋渡風景區、大龍洞(大龍湖)風景區、不孤村人文景觀。
大明山風景區
大明山已列為廣西三大旅遊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遊景點在上林境內。山上有獨特的風景地貌,幽景、奧景、險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是天然動植物園,具有旅遊價值的植被主要是原始林型的溝谷喬木和山頂苔蘚矮林。有壯麗磅薄的山巔雲海,最具特色的是大明山“仙境”(氣象學上稱為峨眉佛光或黃山寶光)。大明山到處流水潺潺,溪流縱橫,飛瀑破壁直瀉,清泉裂地噴涌,“山中一夜雨,到處是飛泉”。海拔1200米處,年平均氣溫18℃,山頂甚至只有14℃,谷底的天然泳池水質清洌冰涼,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如夢山色
三里洋渡風景區
三里、洋渡一帶的匯水河、清水河清澈縈迴,兩岸山峰奇特蒼翠。奇巧的岩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年)在三里、洋渡一帶遊覽山、岩、洞、亭、閣23處,歷時50天。在他的《遊記》中稱讚說:“其山千百為群,或離或合,山雖小而變態特甚”。他在遊歷白崖堡南岩時,曾吟詩一首:“洞門千古無人到,古乾虬藤獨為誰?投杖此中還得杖,三生長與菖坡隨。”游韋龜洞時他又寫道:“韋龜之山,自中南中懸,北向而對成,山水皆遞也”。這一帶還有兩處全國著名的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
大龍洞(大龍湖)風景區
大龍洞風景區包括大龍洞水庫(也叫大龍湖)和大龍洞兩部分組成。大龍洞水庫是國內唯一不需大壩、依靠壘石圍蓄地下水而成的天然水庫,名列十大熔岩水庫之一。1958—1960年建成。集雨面積245平方千米,水庫面積8.05平方千米。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09億立方米。最大泄量808立方米/秒。水庫湖面呈不規則的彎曲狀,長達13公里,最寬處1公里多,最窄處僅100米。湖中共有7處出水泉眼,最大一處緊鄰上陵村。據村民介紹,每到旺水期,泉水衝出水面達一米多高。湖面四周,奇峰簇簇,神形各異,像獅子、像鯉魚、像大象等。石山倒映水中,山水渾成一體,美不勝收。
淡雅湖光
大龍洞緊臨水庫,系岩溶洞穴。洞內有12個觀覽廳,其中石獅大廳有八九層樓高,可容數千人。洞內鐘乳石眾多,形象各異,有石獅、石羊、石馬、石竹、石筍等。入洞可見三頭怒吼“雄獅”,直撲而下,氣勢磅礴。洞邊的一頭石獅又昂首回視,形成“四獅搶龜”的場面。在望石洞廳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婦,翹首遠望,好象盼著她久別的丈夫。在雲霧廳內,水氣蒸騰,迷朦中只見平台中間,身材魁梧的“萬壽公”神情嚴肅,他的面前,兵將林立,象即將出征的軍旅。各個洞廳里,石馬、石羊、石竹、石筍千姿百態,令人神往。在洞內一懸崖處,一個直徑20多米的圓洞,深不可測。站在洞邊,可聽到神奇的聲響,有時如絲竹輕奏,有時象浪濤拍岸。
不孤村人文景觀
不孤村位於上林縣白圩鎮,長久以來以重教崇學聞名內外。村中“不孤書院”遺址可追溯至明朝。2008年,全村人口390人,建國以來至2008年,全村已有180多人考進大中專院校讀書,被譽為“嶺南狀元村”。該村自1988年以來連續十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雙文明村,1998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小康文明示範村”。多年來,不孤村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人以及日本、泰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參觀。加上該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人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此處,上林縣還有鎮圩峰林區景觀,澄泰下金自然景觀、岩溶洞穴景觀等旅遊景點。
編輯本段

文物勝跡

上林縣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處:
米江古遺址。位於西燕鄉江盧村米江莊。據1963年6月調查,米江莊民眾在民國末年曾發現石碗、石缽、石盒、紡輪等。
石南海古遺址。位於塘紅鄉石門村附近。據1972年4月調查,出土遺物有石斧、石錛、石杵等和細繩紋陶片,還有鹿、牛、豬、象、犀牛、狗、熊、山羊、龜、豪豬等遺骨。
山背古遺址。位於三里鎮山河村山背莊。1963年3月調查,遺址長、寬約10餘米,發現有石錛、石斧,還有象、猩、猴、鹿、牛、豬等動物牙齒化石。
石田古遺址。位於白圩鎮朝韋村石田莊。1963年5月調查,發現石斧1把,為變質岩製成,通身磨亮,甚精緻。
縣境古今碑刻頗多,主要有:
風氣傳承
智城碑。碑址在覃排鄉愛長村智城山。刻於唐朝神功元年(697年)。該碑高164厘米,寬78厘米,碑文從右到左豎刻,凡24行真書,字徑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餘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該碑是廖州大首領左玉鈐衛金谷府長上左果毅都尉員外置上騎都尉檢校廖州剌史韋敬辦所撰文一首並序。內容是盛讚智城山及其一帶風光形勝,頌揚韋敬辦文治武功。該碑是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排為嶺南第二碑。對研究唐朝壯族發展史有著深遠的意義。
六合堅固大宅頌碑。碑址在澄泰鄉洋渡村麒麒山石牛洞。唐朝開耀二年(682年)刻成,是迄今發現的古代壯族地區最早的摩崖碑刻。全文包括序和四言頌詩二首,五言詩一首,共17行,381字,楷書。首題“澄州無虞縣(今上林縣)清泰鄉都萬里六合堅固大宅頌一首,詩一篇,並序。嶺南大首領鶼州都雲縣令騎都尉四品子韋敬辦制。”韋敬辦是唐代澄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刺史、澄州地區部落壯族首領。碑文敘述了韋氏家族修建大宅園的緣由,並稱頌大宅的堅固,對於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較為具體的描述,是研究古代當地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此外,碑文用漢文並採用漢語古詩形式所寫,且有敘述事實、描繪風物和抒發悅情的特點,可謂廣西最早的文人文學作品,是廣西文人文學之始。碑刻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