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雲祖廟戲神廟會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是福建最有影響的戲曲行業神(田公)信仰的一種民俗活動形式,形成於田公信仰和民俗活動的需要,至遲在明代已十分流行,迄今仍盛行不衰。每年田公神誕日四月初九、八月二十三,以及正月元宵節,瑞雲祖廟均舉行隆重的戲神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祖廟組織大型的戲曲演出活動,同時舉行壯觀的“戲神出巡”隊伍遍游本境,出巡達數千人,觀眾成千上萬,各種裝架台閣、走高蹺、馬隊裝扮,一應俱全,所扮多為戲曲、民間故事等。各地的戲班、十番八樂隊、舞獅隊等雲集廟會,台灣省及東南亞國家的許多分廟,也派進香隊伍遠道而來朝拜。戲神廟會展示了莆仙地區傳統的民俗文化風貌,促進了海峽兩岸田公信眾的文化交流,擴大田公信仰在海內外的影響。 2007年5月,《瑞雲祖廟戲神廟會》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瑞雲祖廟戲神廟會
  • 地理標誌:莆田市興化古城北門外1里處的辰門兜頭亭 
  • 批准時間:2007年5月 
  • 非遺級別:莆田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活動,歷史記載,主要內容,慶誕儀式,紀念雷海青,道壇儀式,出巡儀式,演出儀式,田公戲劇,戲班會演,出遊器具,習俗特徵,

民俗活動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是福建最有影響的戲曲行業神(田公)信仰的一種民俗活動形式,形成於田公信仰和民俗活動的需要,至遲在明代已十分流行,迄今仍盛行不衰。每年田公神誕日四月初九、八月二十三,以及正月元宵節,瑞雲祖廟均舉行隆重的戲神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祖廟組織大型的戲曲演出活動,同時舉行壯觀的“戲神出巡”隊伍遍游本境,出巡達數千人,觀眾成千上萬,各種裝架台閣、走高蹺、馬隊裝扮,一應俱全,所扮多為戲曲、民間故事等。各地的戲班、十番八樂隊、舞獅隊等雲集廟會,台灣省及東南亞國家的許多分廟,也派進香隊伍遠道而來朝拜。戲神廟會展示了莆仙地區傳統的民俗文化風貌,促進了海峽兩岸田公信眾的文化交流,擴大田公信仰在海內外的影響。
2007年5月,《瑞雲祖廟戲神廟會》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

歷史記載

莆田瑞雲祖廟,是福建乃至全國最具特色的戲曲行業神——“田公元帥”信仰的重要宮廟,坐落於興化古城北門外1里處的辰門兜頭亭,今屬荔城區拱辰社區;初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屢經擴建、裝修,規模逐步增大;六百多年來,既是戲班藝人及田公信眾的朝拜聖地,又是戲神廟會的主要載體,在海內外影響很大。
田公元帥的原身是唐朝宮廷樂官雷海青,在與叛臣安祿山殊死搏鬥中壯烈捐軀,其忠魂屢屢顯聖,護國庇民,被歷代皇帝先後褒封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田公元帥”、“戲神”等等。
相傳雷海青和江梅妃都是莆田人。唐開元廿七年(公元739年),雷海青曾奉旨率領皇家梨園子弟來莆慰問梅妃家鄉父老,首場戲選址在東岩山腳下東邊一里外的開擴地(即辰門兜)築台演出;宋、元期間,南戲“活化石”——莆仙戲蓬勃發展,這裡常有戲班展演,本地民眾也把土台作為娛樂場所。元代中期以後,興化路城涵驛道改由北洋平原中部穿過,這裡作為第一驛站,曾在土台北面建立“瞻闕亭”,演戲迎送往來官員。明初興化府擴城,瞻闕亭與新立的北門——“拱辰門”相距僅五百米,被改為“北門五帝廟”後,里人在其東側正對土台興建“瑞雲廟”,供奉田公元帥,成為莆田第一座主祀戲神的宮廟;同時把土台改建成木構的固定式戲棚,供民間劇社演戲酬神,紀念雷海青。以後,隨著南戲的活躍,戲神信仰廣泛形成,莆、仙各地鄉間紛紛來此分靈立廟,奉祀田公元帥,於是這裡的宮廟便成了各地信眾公認的“瑞雲祖廟”。城涵驛道從廟前廊廡通過,行人往來不絕,區域經濟興旺,文化發達,人口眾多,市集繁華,此處遂被俗稱“頭亭”。民間各地戲班凡有排演新劇,均來祖廟戲台“開棚”獻演,相沿而成俗例,數百年延續不衰。
自明、清直至民國期間,頭亭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陸交通,成為莆仙戲班的集散地,社會地位相當突出。這裡既是展示地方戲劇風采的場所,又是各地戲班活動的中心,莆仙戲班行會組織的所在地。對於戲班的組建和行業規範,增進戲班間的聯絡,解決戲班內部糾紛,整頓戲班內部秩序,起著戲曲公會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莆仙戲的發展。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

主要內容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以民間信仰與戲曲行業神信仰及民間戲劇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其次,廟會是一種民俗活動形式,以祭祀儀式為支撐。作為民俗活動的迎神賽社,它是一種民俗載體,而祭祀儀式是這一載體中最具實質意義的內容與形式。與其他神、佛、寺廟不同的是,瑞雲祖廟除了具有一般意義的道壇儀式、迎神巡境、戲班演出外,還有與戲神田公元帥信仰這一特定內容的儀式及戲劇的表現形式,從而構成了廟中道壇儀式、戲台上戲劇儀式、野外出巡儀式等這樣多方位的儀式形態。從中可以了解到田公信仰在儀式過程中的影響,以及戲劇與儀式的內在關係:

慶誕儀式

四月初八至初十日的戲神廟會,是由廟方組織的大型慶誕儀式,祭祀的福首為拱辰村各社之鄉老組成,祭祀經費由各方籌集,儀式舉行一天:上下午程式為請神出遊、巡境、回廟三個階段,而其中還有道師的道教科儀活動;下午回廟及晚上各戲班還有精彩的獻演活動,這種演出為義演,歷時三天。各班僅演一本(半天),至四月十日晚結束。廟會實際上又成為古代的莆田民間戲曲會演活動,成為莆田最隆重的戲劇節,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並促進戲班間的觀摩學習和競爭意識。

紀念雷海青

八月二十三日的戲神廟會,為紀念雷海青升天的儀式。適閏年多舉行大型的迎神出巡活動,廟會由各地戲班單獨到祖廟祭拜及演出。其特點是與民眾的還願儀式相結合,一般要演出特別的劇目——《願》劇。《願》劇的內容即演述戲神田公元帥的出生與成神顯靈的故事,與道教儀式相結合,此戲民間又稱《田相公下凡》、《田智彪》。還願之家多於早年向戲神祈求保佑其多災多病的兒子能健康成人;其子長成後,即要傾囊報簽其願。其儀式在瑞雲祖廟中舉行,報恩還願人要穿白衣白褲,在戲中妝扮囚徒,在台上儀式結束後被押解遊街,後回廟釋罪謝恩,此俗雖於建國後式微,但在瑞雲祖廟仍然常見之。

道壇儀式

廟內道壇儀式。每年按俗例舉行兩、三次,僱請道師設壇主持祭祀儀式,做道場念咒作法,酬謝神靈,祈求保佑。
道壇儀式根據事先安排及規模大小分期進行。一天期,一般要做如下程式:安奉、進表、建壇、做經(亦稱做戲)、迎經、做供、八卦、普詩、請進、進貢,其中迎經一項多用於開沅、告竣、謝恩等活動;二天期,第一天做玉皇經、迎經、五供、延康(晚上做),次日晨起做上帝經書、上帝玉書,接著做真武、五雷、七建、北斗、晚朝;三天期(續前日),要做開壇、做經、三官、北斗(常在次日做,有時在第三天做)、延壽、水懺、十供、普詩、請進、進貢等等。

出巡儀式

神像出巡儀式。瑞雲祖廟每年廟會活動有二、三次,但出巡卻不是每次廟會都能舉行,按傳統慣例,每逢閏八之年才有出巡。出巡,莆田俗稱“出遊”,它是在廟外舉行的一種民間迎神巡境活動,各村組織的規模大小不等,但其涉及的範圍廣,涉及面大,參與者成百上千。每逢出遊,福首及村民都要熱情邀約親朋好友前往觀賞娛樂,並以此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是莆田鄉村普遍存在的一項典型的聯誼方式,一種獨特的民俗現象。

演出儀式

戲台祭神演出儀式。是莆仙戲演出排場的組成部分,莆仙戲是古老的戲種,演出排場儀式明顯帶有古代遺響。廟會的祭神演出儀式主要有:《田相公踏棚》、《淨棚咒》、《跳加官》、《弄八仙》、《武頭出末》等。舊時這種儀式把《田相公踏棚》放在首場演出,按照規矩,扮演田相公的藝人,開臉譜口畫螃蟹後不能說話,必須嚴肅地端坐在戲箱上靜候演出。《淨棚咒》亦稱“田公咒”、“相公咒”,俗稱“洗棚”,這種儀式很簡單,演員上場後,即把“囉哩連”三字反覆顛倒地念,以祈求平安。《跳加官》有“單加官”和“雙加官”的區別,也是祖廟會常演的排場儀式之一。《弄八仙》有《弄大八仙》與《弄小八仙》之分,是廟會祭神演出不可缺少的排場儀式。《武頭出末》也是主要的排場儀式,凡戲班開台,新戲棚落成或祈保平安時,都要演出。
各戲班參加祭神演出儀式的演員,在儀式表演結束後,皆走下戲台來到廟中。先集體叩拜田公,繼後逐一跪拜,祈求戲神保佑演出順利和演出市場繁榮昌盛。

田公戲劇

田公戲劇與儀式劇的演出。所謂田公戲劇,是指直接或間接寫以戲神田公信仰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劇目。莆田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莆仙戲傳統劇目足有五千多個,然而專門描寫戲神的劇目卻寥若晨星,其中《願》劇便是典型的一例。《願》劇之所以取名“願”,有其自身的多層含義,它的原生義、延伸義,皆離不了一個“願”,含有祈願、還願、償願的意思,比較適合喜慶場合的演出。劇中主人翁三太子從天界來到凡界人間,後被玉皇封為忠烈大元帥,管理天下梨園事業,最終如願以償。儀式劇一般指正戲開演前後,一種帶有祭神、祈福性質的短劇,如《田相公踏棚》、《弄八仙》等。

戲班會演

廟會成為戲班獻藝的會演。莆田是宋元南戲的發源地之一,莆仙戲在這塊肥沃的文化土壤里,經過幾百年的孕育、生根、發展,所積累的劇目數量冠於其他劇種。每逢廟會之日,莆田境內戲班爭相前來獻藝、斗藝,成為民間自發的戲曲大會演,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因此而活躍。這也是廟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瑞雲祖廟戲神廟會的組織者,俗稱“福首”,由辰門兜各里社——龍坡境東義社、南義社、建義社和通義社的爐下弟子——鄉老代表,按每年輪值方式傳承下來,稱為“爐主”。正月元宵節後以“卜杯”形式產生新爐主,由舊爐主率全境信眾敲鑼打鼓,鞭炮雷鳴地把廟爐(分一、二、三爐)護送到新爐主家中供奉,並組成“福首會”,承擔當年度廟會的各種祭祀、巡遊、演戲及祖廟中的一應事務。

出遊器具

廟會所用之器具,主要有出遊、演戲的用物器具等。出遊器具為:木雕田公神像一尊,坐式可移動,俗稱“軟身”;神輿(敞篷式)一頂,執事一副(包括“迴避”、“肅靜”牌),掌扇、鑾駕、開道旗各一副,大纛旗一面及彩旗、門旗,鼓吹、打擊器樂等。上述廟產,由福首統一管理。演戲器具,明初始固定戲台——“瑞雲祖廟戲台”,今為莆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中備有田公神符袋、田公神像章,既可作為香眾進香的紀念品,亦用於驅邪避祟的吉祥物。其它器物為:香爐、燭台、鐘鼓磬等樂器,盛供品之盒盤等,均由董事會負責保管,安排使用。

習俗特徵

瑞雲祖廟具有戲曲行業神信仰習俗的特徵,其神誕祭儀是戲曲民俗事象的載體,保留了許多古代戲俗傳統文化及其對雷海青信仰的轉換,是研究南戲系統的戲班信仰習俗的重要依據,在戲曲民俗學中是不可多得的戲俗文化。最突出之處在於莆仙戲各班社進香和戲曲劇目的展演,不僅展示民間戲曲藝術風采,而且也是原生態的一種地方戲劇會演,為民間戲曲的交流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機會,並保留了眾多的民間藝術,如台閣、高蹺、馬上妝扮、系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對保護民間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促進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