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謫

瑕謫

瑕謫,出自老子道德經》27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瑕謫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道德經27章
  • 文學體裁:哲學著作
  • 作者:老子李耳
瑕謫,解釋,綜述,簡析,

瑕謫

本章老子又一次闡明“自然”、“無為”思想,他用具體貼切的比喻說明以自然為準則,不用有形的作為,而貴無形的力量。有“道”的聖人就善於用含而不露的智慧,去關照人與物,從而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解釋

見"瑕適"。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善行,就是不行,不為。有行、有為,必定會留下痕跡。或者,把那個“我”隱藏起來,按照自然的軌跡去行、去為。
善言,就是不言。有言論就必定有爭執,有問題。誰對誰錯永遠無法判定。或者,放下“我見”,只說真話。就像佛教提倡的不惡口(不出言不遜)、不兩舌(不撥弄是非)、不妄語(不說假話)、不綺語(不說華麗無用的話)。
善數,不用籌策;
數,是指計算、謀劃。最善於計算、謀劃的是不計算、不謀劃。《紅樓夢》中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算計本身就會費力傷神,為養生之大忌,老子說,不算計就是最好的算計。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閉,就是不閉。閉,是指關閉,封鎖。世人都在想方設法找到一個保險的關閉辦法,但再巧妙的關閉也都會最終被破解。為什麼要“閉”呢?世人希望把某些好東西占為己有,才想到“閉”。“閉”說明還沒有放下,還有貪圖。老子說,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你的,都是剎那即逝的,你無需占有,也就無需關閉,無關閉也就無所謂開。
善結,就是不結。所有的繩結,猶如所有的人結,還如所有的事結,都是由人所結,自然也就有人可解。解的過程就是消耗生命的過程,不結又何須去解呢?
人,是指身。所以,所以聖人常常修身而不棄身,珍惜生命而不糟蹋自己。聖人還會順應萬物習性而用之,不會覺得任何東西是無用的,是討厭的。這才是真正的“明白”。
善人,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是指得道人,也指親近大道的人。這些人是值得遠離大道的人去學習和效仿的。但得道人最初也是凡人,所以,凡人是得道人悟道的源泉,是凡塵俗事讓一些人認識到親近大道的好處。從這個角度說,凡人應以得道者為師,得道者應以凡人為自己的資糧。否則,得到的是巧智,其實是大糊塗。這些都是很關鍵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綜述

人類幾千年,總有少數人畢生全力追尋大道,我們稱這些人為出家人,他們十分受人敬重,因為是他們為世人提供了出離苦痛的方法和途徑。但在家人護持出家人也是功不可沒的。彼此雙方互依互存。出家人為在家人貢獻精神食糧,在家人又為出家人貢獻物質食糧。今天的出家人,昨天是在家人;今天的在家人,明天可能會是出家人。老子說,彼此尊重、愛護是我們聰明的選擇

簡析

老子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並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發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啟發,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導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套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