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丘古蹟

瑕丘古蹟

瑕丘,一作負夏,位於濮陽縣城東南18里固堆西,“舜就時於負夏”、“曾子吊於負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環綠水,中植荷蓮,鴨戲其間。沿堰其南,拾階而上,石獅迎門,左右兩碑,一曰“瑕丘古蹟”,一曰“瑕丘記”,皆清嘉慶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廟,內塑觀音。庭院樹蔭覆蓋,碑碣林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瑕丘古蹟
  • 地理位置:濮陽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瑕丘
地理位置,歷史記載,兗州的瑕丘,兩漢時期,

地理位置

瑕丘,一作負夏,位於濮陽縣城東南18里固堆西,“舜就時於負夏”、“曾子吊於負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環綠水,中植荷蓮,鴨戲其間。沿堰其南,拾階而上,石獅迎門,左右兩碑,一曰“瑕丘古蹟”,一曰“瑕丘記”,皆清嘉慶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廟,內塑觀音。庭院樹蔭覆蓋,碑碣林立。東西兩廂,內懸十大天王圖像。後有大殿,進深三間,高檐石柱,雕紋精細。殿內帷幕低垂,旌旗高懸,內塑兩排六尊女神,鳳冠霞帔,端莊秀美,猶似浮丘之碧霞元君。兩側壁懸諸神圖像,錦匾布滿其間,昔為鄉民祈福求子之所。再後有寢殿,又有斜道,略通西附小丘,其美景,逾數千年而不衰。

歷史記載

嘉靖《開州志》載:“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禮記·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可見此處,在春秋時已為達官貴人所矚目,是登高望遠的遊覽勝地,被譽為古代公園。
從考古者發現,此丘有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時期陶片,可能為古代部落居民點。然其秀麗風光,為濮陽獨具。《瑕丘記》云:“遙望丘高數尋,巋然獨峙,其至隅,林樹交蔭,清流環繞。度以石橋,立寺門,四野空曠,千里在目。是日也,雲斂氣清,天無纖翳,西望黎陽大伾 ,樹石可辨,東南泰岱,亦在雲煙飄渺間。”又曰:“澶境界中州,其地承平,衍無崇山峻岭,大陵高阜,此丘獨負土而起,誠勝景也。丘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約。中有宮有廟有樓閣,獨無文子、伯玉祠,亦無遊人憩息之所,意甚歉,然建二賢祠,益構層軒於小丘上,四窗洞闊,可以安息,可以遊覽,洵足樂矣。”清人詩曰:“四望平原百里遙,秋分萬木未全凋。溪邊景物真如畫,有客攜童度小橋。”可謂風光旖旎,桃園勝景,無怪文子欲葬焉。

兗州的瑕丘

漢代,瑕丘屬兗州山陽郡;又是侯國,為魯恭王之子劉政的封地。另外,今兗州的西南部曾為任城國樊縣屬地;西北部有一部分曾屬泰山郡乘丘縣;而鄰近鄒城的部分則曾屬於南平陽國。

兩漢時期

為魯西南一帶在全國來說是經濟相當發達的地區。農業、水利、紡織、冶鐵等都有相當水平,又稱為“其民有聖人之教化”的地方,文化教育繁榮,人才輩出,瑕丘自然也不例外。但漢代至今已兩千來。具體文獻記載很少,我們只能從遺址、出土文物和歷史傳說中略窺當時情況。 今兗州境內的漢代遺址及墓葬不少,但近代以來已被破壞殆盡。新兗鎮六里井村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上層疊壓有漢代文化層,前幾年已經發掘;近年,省考古所又發掘了新兗鎮徐營村的漢代墓葬群,皆為平民墓葬,出土了一批漢畫像石。城西高高村的柳下惠墓,其實也是漢墓,“文革”中被民眾掘開,從出土的銅縷玉衣及其他明器分析,有可能是漢瑕丘王墓。城東泗河邊曾有漢代廟宇堯祠,據載初建於漢熹平年間,直至宋代仍存。見於記載的漢代地名、遺址、墓葬,有前文提到過的檀城,是學者檀敷的故鄉,王莽時候又有農民起義軍駐紮於此,稱“檀鄉軍”;王因鎮類莊據說是漢建信侯婁敬的故里;新驛鎮高吳橋有兩疏故里,兩疏指漢太子太傅疏廣和其侄疏受;城南馬青村有董茂舒墓,據說他是董仲舒之兄;城東南有江公墓、城內有韋園……當然,這些名人遺址和墓葬,有些是出於後人附會,未可全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