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該遺址展示了琉球王國500多年的歷史(公元12世紀至17世紀),雄偉的城堡遺址體現了那個時期琉球王國的社會結構,而島上的宗教聖地則講述著一種古代宗教延續到現代的變遷。在那500年中,琉球群島王國廣泛地與外界進行著經濟和文化交流,從而造就了這一獨特的文化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 外文名稱:Gusuku Sites and Related Properties of the Kingdom of Ryukyu
  • 地理位置:日本 
  • 類別文化遺產
基本概述,遺蹟評價,發展歷史,朝代更換,天孫王朝,舜天王朝,三山時代,琉球群島,人文風化,民族,語言,飲食,禮節,宗教,遺產保護,

基本概述

英文:Gusuku Sites and Related Properties of the Kingdom of Ryukyu 類別:文化遺產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入選時間:2000
所屬地區: 日本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和相關建築
琉球島上保存下來的眾多文物古蹟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幾個世紀以來琉球島一直是中國、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間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在周邊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經濟、政治環境影響下,琉球王國逐步形成並發展了一套自己的獨特文化體系。琉球群島的宗教遺址是當地特有的文化現象,根源於當地自然環境和琉球祖先的圖騰崇拜。同其它世界宗教一樣,琉球群島的獨特宗教信仰流傳至今。
琉球島諸多文物古蹟和遺址證明了琉球群島已有五百年多年的歷史。琉球古國的遺址廢墟,占據了琉球群島的制高點,是古代歷史琉球古國社會結構的見證;而島上的宗教建築至今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是古代宗教形式流傳至今的沉默證據。琉球群島獨特文化的產生說明了古代琉球王國同其它地區和國家廣泛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琉球古國,現在的沖繩群島,作為古代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樞紐,在公元14世紀到16世紀興盛一時。國際貿易的繁榮帶動了物質和文化兩方面的交流,創造了沖繩獨特的多樣化的文化。古代琉球獨特文化的象徵之一是石頭建築,在沖繩處處可見,尤其集中在古建築遺址。城堡建於14世紀末葉琉球王國開始統一,到18世紀琉球王國建立鞏固的政權。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那霸是沖繩縣的首府,也是旅遊觀光的熱點,這裡既有古都文化的餘韻,又有現代的氣息,二者兼備。首里是一個古都,“守禮之門”是首禮城的第二大門,是沖繩的象徵。守禮門上的大匾額,建於450年前,是中國古代清朝贈送的。牌坊分兩層,匾額放置其間,以金箔刻上的四個大字,隨著歷史的推進,已經有部分脫落。琉球大學附近的圓覺寺,建於1492年,是當時尚氏王朝的菩提寺,戰時已經燒毀,現在僅存大門部分。大門兩側,戰前是仁王門,如今已經成為琉球大學的運動場。在圓覺寺的對面,有一紅瓦方堂,是尚德王時代藏經的地方,1609年被九州薩摩軍破壞。1621年修復改建為供奉神明的地方,是琉球建築的典型代表。

遺蹟評價

琉球島諸多文物古蹟和遺址證明了琉球群島已有五百年多年的歷史。琉球古國的遺址廢墟,占據了琉球群島的制高點,是古代歷史琉球古國社會結構的見證;而島上的宗教建築至今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是古代宗教形式流傳至今的沉默證據。琉球群島獨特文化的產生說明了古代琉球王國同其它地區和國家廣泛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世界遺產委員會評)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發展歷史

在中國福建的東北部,有一片珊瑚礁形成的島嶼,被稱為琉球群島。一百多年前,這裡被稱為琉球王國。1372年,明洪武帝曾派使者到琉球訪問,冊封琉球國王。從此,琉球每年派船向中國納貢,返航時購回大量商品,轉賣他國,從中獲利後,又將購進的各國物品出口給中國。這樣琉球國發展成典型的中繼貿易國。其貿易範圍從東亞到東南亞,從而廣泛地開拓了海外貿易。這期間,由於琉球沒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因此請中國派遣許多有學之士,在對外關係、技術等方面進行指導,並從事著各方面的活動,形成了支撐琉球的英才集團,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福建省,居住在沖繩那霸港附近的久米村,被人們稱為“閩三十六姓”。1875年,日本明治政府要求琉球停止接受清朝的冊封和對清的朝貢關係,遭到琉球的反對。1879年3月,日本以武力脅迫強改琉球為沖繩縣,從而斷絕了中、琉500年的外交關係,吞併了琉球。11月27日至12月2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WHC)上,琉球王國的五處遺址(位於沖繩首府那霸附近)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沖繩島戰役沖繩島戰役
琉球國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又稱南山)、中山、山北(又稱北山)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至1879年)。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台灣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併在一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1879年3月30日,日本兼併琉球王朝,琉球國滅亡。大部份國土改設為沖繩縣,北部諸島則劃入鹿兒島縣。
首里城牆遺址琉球國位於散布在台灣島東北和九州島西南之間的琉球群島上,包括琉球群島中的先島諸島、沖繩諸島和奄美諸島,總面積大約為3500平方公里,西側是中國東海,東側是太平洋。最大的島嶼是沖繩諸島中的沖繩島(即大琉球島),面積約1210平方公里。1609年(明神宗萬曆37年,日本慶長14年)日本薩摩藩入侵之後,琉球國被迫把北方的大島、鬼界、度姑、永良部、由論五島讓給薩摩藩管理。北方領土開始形式共管,日本占領的獨特局面。
琉球國的都城為首里,在今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的東郊。歷代琉球國王及王族居住和處理政務的首里城和其他琉球文化遺蹟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琉球早期的歷史無考。按照有關琉球的記載,至遲在12世紀,該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稱按司時代。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了國家,史稱三山時代,到15世紀被統一為琉球王國。19世紀被併入日本。琉球國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

朝代更換

天孫王朝

琉球王國最初統治者為天孫氏。是為琉球神話中創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傳位二十五世,逢臣下利勇篡位,覆亡。

舜天王朝

天孫王朝傳位廿五世卻覆亡後,琉球大亂。最後由浦添按司舜天統一全國,為舜天王。據《中山世鑒》記載,舜天王是在保元之亂中被處流刑的源為朝之子,母為大里按司之妹。1187年至1237年在位,共五十年,享壽七十二歲。雖然舜天是否為史實人物,在史學界沒有定論。然而即便是史實人物,其是否真的統一全國,也值得商權。目前較為中立的看法,舜天可能是浦添地方一名勢力強大的按司,其聲勢讓琉球各地的按司感到畏懼並稱臣歸順。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圖12世紀,琉球出現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於琉球大島(沖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山北最弱。根據《中山世鑒》以及《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山南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山北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琉球王國遺址琉球王國遺址
三王國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島(沖繩島)本部,並未發展到北方的奄美諸島和南方的先島諸島。在三王國出現之前,外島按司與琉球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根據帶有神話色彩的《中山世鑒》記載,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時(相當於中國南宋的景定、鹹淳時期),奄美、久米、慶良間等外島“來朝入貢”,但這一朝貢關係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係,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時期,隨著琉球本島進入三山時代,便已衰落了。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為獲得打造大型船隻的技術,以避免使者船隻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

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是西太平洋一系列島嶼,位於台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呈東北-西南向。琉球群島從北到南,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統稱“薩南諸島”,屬鹿兒島縣),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統稱“琉球諸島”,屬沖繩縣)。面積共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多萬(1985)。多低山,最高點宮之浦岳海拔1,935米(在大隅諸島的屋久島)。亞熱帶氣候,為常夏島,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多颱風。甘蔗和鳳梨是兩大特產,還產甘薯。豬、牛亦多。近海漁業發達。主要城市有那霸、名瀨等。旅遊業甚盛。
現在有“琉球復國運動”相關組織存在,聲明琉球的獨立性和復國的必要性。琉球大學1996年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38.4%認為沖繩應在財政預算方面獨立;13.2%認為沖繩應在除外交以外所有方面獨立,3%認為沖繩應該完全獨立。同時42.6%自稱為“沖繩人”,31.2%自稱“沖繩人”和“日本人”,12%自稱“日本人”。日本國的觀點日本認為,琉球群島是日本國的一部分。其行政區劃屬於沖繩縣和鹿兒島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琉球是日本的領土,1970年前後,支持在台琉球人的“琉球復國運動”,法律上不承認琉球為日本領土,現已默認琉球是日本的領土。
琉球島地理琉球島地理
1925年,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之台灣寫道“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這是當時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日本發動二次大戰後,中國國民政府曾提出要光復琉球。如1938年4月,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畫。過去甲午之戰,他侵占我們的台灣和琉球,日俄戰後吞併了朝鮮,侵奪我們旅順和大連,就已完成了他大陸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灣為南進的根據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他北進的根據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台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著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台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1945年,占領琉球群島美軍建議由中國託管,但由於中國發生了內戰,無暇顧及這個在東海之中的美麗的群島。
二戰期間,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中美交涉琉球問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同意“琉球由國際託管,由中美共同管理”。1945年日本投降,無條件接收《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和約》,根據此約“日本只能保有其本土四島”,其它武力吞併的領土必須放棄,但戰後此二地均為美軍占領,雖然美國“不承認二群島主權歸屬日本”,但也沒有交給中國。1947年4月聯合國《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這兩塊“主權未定”之地交給美國“託管”。冷戰結束後,美國不支持琉球復國運動。

人文風化

民族

琉球人同周邊的民族,如大和族、朝鮮族、台灣原住諸民族、漢族等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形成獨特的文化。琉球種族與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較常見的看法認為,與日本繩紋時代屬於相同文化的人種在公元前10世紀到前3世紀之間,從中國中南部沿海地區來到包括琉球群島在內的日本西南部地區,並從西向東擴散。也有說法認為,古琉球文化屬於百越文化的一部份。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上古時代的琉球居民來自印度尼西亞或澳大利亞,屬於馬來人。具體來自哪個地區尚有爭議。

語言

漢字為琉球國官方文字,語言則為琉球語。琉球語與日語有一定的近似關係。與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職非常重要。在明清時代,琉球國不斷向南京和北京的國子監以及福州的琉球館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的語言。根據對留存下來的琉球人使用的官話課本的研究顯示,琉球人所學習的官話在語音上受到了閩語尤其是福州話的影響,嚴格地說是“福州的官話”。琉球宮廷音樂琉球文化為當地人經年累月獨自發展,並吸收部分日本和中國等國家文化而成的文化。琉球國寶是與三弦類似的三味線。琉球國技空手道又稱“唐手”源於中國武術。傳統的琉球舞和戲劇與日本的舞蹈和戲劇不同,有閩南文化和馬來文化的特色。琉球的工藝美術比較發達,主要的特色工藝品有“壺屋燒”陶器、漆器用具和家具、紅型、蕉葉布。琉球人喜歡在屋頂放置石獅子像,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當”。
琉球群島琉球群島

飲食

飲食方面,琉球人喜歡喝一種名叫“泡盛”的白酒,並在酒內泡入青蛇。琉球人吃油多的菜餚,如燉豬腿、醋拌豬耳朵、醬油豬蹄、苦瓜炒肉等中國式食物。琉球與中國的大規模文化交流始於明朝。明朝允許琉球與泉州互市,史書記載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國朝貢。琉球人崇尚漢學。1393年(明太祖洪武26年),琉球學生開始到北京國子監學習,清代時特設琉球學館於國子監內,作為琉球學生讀書和生活的居所。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冊封使”乘御冠船(船頭似冠形)從中國到達琉球。中國使節帶去的樂舞,戲曲如《姜詩》、《王祥》、《風箏記》、《昭君和番》等,見明姚旅《露書》及《琉球人座樂並躍圖》,《和番靴》和其他音樂舞蹈節目。琉球人則為迎接中國使節而準備大型樂舞《御冠船踴》。琉球的歌舞有如《團扇》、《借衣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蘭花曲》(三童舞),總名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團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現在。當時所演戲曲《鶴、龜二兒復父仇》,現在仍在上演,名為《二童敵討》。宗教上琉球亦祀關聖、觀音、土地諸神。

禮節

琉球國冠婚喪祭都遵循明朝和後來的中國朝代的典禮。他們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設具別食,相沿已久,也是從中國的古代的經典中學到的禮節。琉球學館原址,位於北京國子監內當時前往中國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學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數最多的是留學生。一部分留學生是王室親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國子監讀書,稱“唐監生”。另一部分在福州學習,稱“勤學人”,他們多數是久米村(即唐營,中國人聚居的村落)人。勤學人在福州學習面很廣,有儒學、天文、地理、醫學、音樂、繪畫等;學習技藝的有冶煉、造船、鑄錢、燒瓷、燒墨、制茶、製糖、制傘等。
琉球遺蹟琉球遺蹟

宗教

因為琉球與中國的特殊關係的緣故,所以琉球國內建有文廟,用來祭祀孔子和學習他的理論著作。文廟在久米村泉崎橋北,創始於康熙12年。廟中制度俎豆禮儀都按照《會典》(一本明朝和清朝記錄和藩屬關係資料的書籍)。琉球本土原來沒有教育機構,通過向中國派遣留學生來培養人才。1719年(清聖祖康熙58年),琉球國在文廟的南邊建起了明倫堂,成為府學(市級別的學校)。從中國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營,挑選一名任通事官職的人來擔當府學講解師,每月按一定的時間和課時講讀“聖諭衍義”(就是儒家的著作)。每個月的三、六、九日,還要請紫巾大夫到講堂講學,對學生解釋中國朝貢典禮、考察學生的勤惰,以便選有才的人保舉做官。琉球國內的儒教教學從八歲開始,學校安排“通事中”一人為訓詁師,教授他們學習。1798年(清仁宗嘉慶3年),琉球王尚溫建國學於王府北,又建鄉學三所,國中子弟由鄉學選入國學。琉球的教育體系開始確立。

遺產保護

琉球王國是指日本沖繩島南部的古蹟群,包括琉球國的城牆遺蹟、古城以及王陵等。在琉球語中,グスク指的就是城堡或堡壘。此遺蹟群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了國家,史稱三山時代,到15世紀被統一為琉球王國(琉球國)。琉球國的文化,揉合了這段時期中國、日本及當地文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風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琉球式城堡。琉球式城堡既具有農業中集村的特徵,但也具有城堡應有的防禦功能。此外,列為世界遺產範圍的還有御岳(沖繩)(御岳)。御岳是琉球特有的一種宗教設施,祭拜的是當地神話中的神及祖先。琉球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蹟因符合下列標準,而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
(1)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2)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3)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
首里城守禮門(復原)琉球國的遺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尤其是日本軍隊司令部所在的首里城,受到的破壞最為慘重。戰後,日本政府基於國寶保護法、史跡名勝天然物保護法,以及當地民眾的期望,對這些資產進行修復。其中最大的工程就是修復首里城正殿。目前各遺產均在日本政府團隊的努力之下,完成了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