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琪

理琪

理琪(1908—1938) 原名游建鐸,河南省太康人。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天福山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主席。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去上海做地下工作,次年下半年與黨失掉聯繫。

1936年經在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鄧汝訓介紹去文登工作。1936年12月由於叛徒告密,理琪同志不幸在煙臺被捕,1937年11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12月15日奉中共山東省委指示再次去膠東特委駐地於家溝,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決定12月24日舉行天福山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1938年2月犧牲於雷神廟。理琪犧牲後,當地中共組織和民眾把他的遺體安葬在山東省文登縣(現威海市文登區)崔家口村(一說背眼村)。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生平經歷,求學,抗日戰爭,殉國,人物評價,

生平經歷

求學

1925年,開封的革命形勢進一步發展,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及其活動更加活躍。理琪在校學習期間接觸到共產黨人。
4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受黨的派遣,回家鄉開展革命鬥爭。根據黨的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方針,他參加了國民黨太康縣黨部的籌建。為了革命鬥爭,這年秋,他又離開了太康縣,到開封考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無線電學校。大革命失敗後,按照黨組織的安排,他仍留在國民黨的部隊中,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
畫像畫像
1931年春,理琪隨國民黨部隊開往江西,在那裡,為幫助蘇區軍民粉碎反動派的軍事“圍剿”,做出了貢獻。
1934年,被派往上海從事地下工作。
1928年,入馮玉祥部無線電學校學習,後留任馮部報務員。
1931年,參加了寧都暴動
1934年,去上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次年,與黨組織失掉聯繫。
1935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這年11月29日(陰曆十一月四日),膠東人民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行了大規模的“一一·四”武裝暴動,當時膠東地區在"一一四"暴動失敗後,包括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張連珠在內的許多黨員被捕、被殺。黨的組織幾乎全遭破壞,同上級黨組織也失掉了聯繫。剩下的一部分黨員幹部組成了中共文登臨時縣委,繼續堅持鬥爭。理琪來到膠東後,脫去長衫,穿上農民的服裝,深入民眾,了解情況,著手恢復黨的各級組織,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但暴動被血腥鎮壓,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處於低潮。
1936年,經中共河南省委介紹來到膠東,他與張修己等骨幹一起,冒著生命危險走村串戶,尋找失掉聯繫的黨員,發展新黨員,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並以膠東特委的名義起草了《膠東特委給各級黨同志的一封信》 , 正確分析了中國和膠東地區的政治形勢,總結“一一·四”暴動的經驗教訓,批評黨記憶體在的各種錯誤傾向,使各級黨組織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扭轉了“一一·四”暴動後的危難局面。
遺址遺址
他重建了中共膠東臨時特委,並被選為特委書記。這期間,理琪針對膠東的革命鬥爭形勢,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措施。在他的領導下,文登牟平、榮成等縣的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共產黨在民眾中的影響日益擴大。
同年12月,由於叛徒告密,膠東特委機關遭到破壞,理琪同志不幸在煙臺被捕。在濟南監獄裡,他受到了慘無人道的刑訊。但任憑敵人如何拷打、逼問,對我黨的機密他都不肯吐露半個字。在獄中,他與趙健民、姚仲明等十幾位共產黨員取得聯繫,成立了黨支部,捐款支援抗戰,並進行絕食鬥爭。
1936年秋,又有一部分同志被捕。為了特委的安全,同時考慮到兼顧城鄉兩方面的工作,理琪和臨時特委機關一起遷移到煙臺市內。理琪隱蔽在毓璜頂山東省立第八中學開展黨的工作。在這裡,理琪和中央北方局派來膠東工作的呂志恆相聚,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了中共膠東臨時工作委員會,理琪任書記。
1936年12月間,由於叛徒的出賣,臨時工作委員會機關遭到了破壞,理琪被捕,後解往濟南。在濟南"高等法院看守所",理琪倍受摧殘、折磨,但他始終堅貞不屈,並利用敵人的法庭宣傳黨的抗日民主政策,敵人束手無策。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10月,日軍到達黃河北岸,濟南危在旦夕。這時,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正式形成。中共代表張經武與國民黨山東當局多次交涉,迫使其以"停止羈押"的名義,讓政治犯保釋出獄。
1937年11月,經黨組織營救,理琪出獄。理琪出獄後,很快又回到了膠東,並馬上召開了特委擴大會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經過認真的討論,特委根據省委的指示,決定以"一一四"暴動後保存下來的武裝游擊隊為基本力量,建立一支由共產黨獨立領導的膠東人民抗日武裝,首先在文登縣的天福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
1937年12月24日,他領導了著名的天福山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從此,膠東人民有了自己的抗日武裝。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特委將第三軍整編為三個大隊,健全了司令部並成立了軍政委員會。理琪任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主席。 中共膠東特委的幾位主要負責人,在理琪的帶領下,登上了天福山。9點多鐘的時候,起義的隊伍齊集在山上,繡著"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字樣的大旗莊嚴升起。在起義大旗下,理琪莊嚴地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正式成立了!膠東特委把匯集在天福山的武裝力量,編成"三軍"的一個大隊。根據原定的行動計畫,起義部隊立即以武裝宣傳隊的名義,深入到各地開展宣傳活動,以進一步發動組織民眾。
1938年1月15日,他赴威海同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專員孫璽鳳談判,策動了威海武裝起義,得到80多支槍和大批軍需物資,並爭取威海國民黨政訓處部分人員參加了抗日隊伍。
天福山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領導的一次影響較大的抗日武裝起義。它的成功,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理琪對這次起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福山起義後,理琪又同其他幾位主要負責人到了威海衛,發動和組織了威海武裝起義。當時,國民黨威海衛當局,正處於戰降不定的混亂局面中。膠東特委正確地分析了形勢,決定採取推動國民黨專員孫璽風抗日,爭取海軍教導隊中立,反對警察局長鄭維屏投降,依靠自己的力量舉行武裝起義的方針。
理琪親自來到威海,同孫璽風進行談判,促使其答應在保護他安全離開威海的條件下,可以暗中給抗日武裝槍械。隨後又做通了教導隊保持中立的工作。
條件成熟後,起義部隊迅速占領了威海,召開了民眾大會,舉行了升旗典禮,然後滿載著戰利品撤離了威海。威海起義後,成立了"三軍"軍政委員會,理琪任軍政委員會主席。此後,"三軍"在黨的領導下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投入了抗日鬥爭。

殉國

1938年2月初,日軍3000多人自青島沿青煙公路進犯煙臺等地。為了打擊日軍的氣焰,理琪率"三軍"到達文登、牟平兩縣交界的崔家口一帶,待機與敵作戰。
1938年初,日軍占領了煙臺等地。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理琪率領第三軍在文登牟平一帶聲東擊西,以游擊戰的形式打擊、牽制敵人。2月12日,理琪與林一山等率隊襲擊牟平偽政權,我軍裡應外合,乾淨利落地收復了牟平,活捉了偽縣長、公安局長、商會會長、維持會長,繳槍百餘支。增援的日軍趁理琪與其他二十餘位同志在城東雷神廟休整之機,進行反撲。理琪帶領戰士們沉著應戰,經過近10個小時的戰鬥,終於突出重圍,但理琪同志卻因傷勢過重,光榮犧牲,年僅30歲。

人物評價

為了悼念理琪同志,1962年郭沫若題詩一首:“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當年猛打雷神廟,今日高標宿星旗。萬代東風吹海隅,一方化雨仰宗師。文登多少佳兒女,接力還須步伐齊。”這首詩生動地概括了這位黨的優秀兒子、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光輝戰鬥的一生。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