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圖文藏書·心靈名著:我的人生故事

理想圖文藏書·心靈名著:我的人生故事

《理想圖文藏書·心靈名著:我的人生故事》中收錄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豐賜予的一切。書中選配的60餘幅圖片,更平添了不少閱讀趣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想圖文藏書•心靈名著:我的人生故事
  • 作者: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32
  • 外文名:The Story of My Life
  • 譯者:朱力安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64118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理想圖文藏書·心靈名著: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自傳性作品,文章以翔實的筆觸描述了她在失去視力和聽力後,由早年的自暴自棄到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精神痛苦,學會讀書和說話,學會和他人溝通,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奮鬥歷程。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譯者:朱力安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既聾又盲,卻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等五種語言,寫出了風靡世界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我的人生故事》等名作,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勳章”等獎項。

圖書目錄

我的人生故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譯後記
附錄

後記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部落格狀態是:“恨不能自毀雙目,隨海倫而去。”這使家母大為驚駭,她立刻打來國際長途,勸我“切莫做傻事”。我既然說了“恨不能”,自然是沒能做到,本不必過慮,不過從承接書稿到譯畢交付,期間近兩年的時間裡,我最頻發的感慨便是:“眼啊眼,要你何用?”
海倫雙目失明,斷了人間樂趣,卻也絕了塵世誘惑,終成偉業。尋思自己雖耳聰目明,卻往往為五色迷目。五音亂耳,心猿意馬,真是情何以堪。
我想起了展白練成絕世武功的奇遇。古龍小說《劍客行》里描述過武林秘籍《鎖骨銷魂天佛卷》,卷內繪著美女裸畫,“唇檀拂日,媚體迎風”,修習者往往把持不住,走火人魔,而展白機緣巧合在黑暗中覓得此書,用手摸出了書上暗藏的微凸字跡,最終練成奇功。眼不見的時候,心是淨的。
海倫傳奇的一生成了教科書和勵志讀物中永不褪色的典範(順便交代一句,依學術慣例應稱凱勒,譯者覺稱海倫更親切)。無人不知她是“身殘志堅”的楷模,只怕卻鮮有人知她是14本書的作者,罕有人知她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少有人知她的社會主義情結;亦少有人知因家人極力主張,海倫曾手術摘除雙眼,換上了亮麗的假眼。更少有人知海倫曾有過一段短暫的羅曼史。1916年,與秘書彼得·范根獨處的一段時光中,兩人漸生情愫。這名年輕男子表白了愛意,盛讚她的美貌,不曾有人誇獎過她的容顏,海倫芳心暗許。兩人申請了結婚證書,對外卻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海倫的母親獲悉真相,棒打鴛鴦。此後儘管二人還有過幾番書信往來,但一段戀情就此告吹。《紐約時報》1968年6月2日的海倫·凱勒訃告,將其一生概括為“悲劇的凱旋”,恰如其分。
海倫常感慨出題者從不知給做題者帶來多大困擾,殊不知作為作者,她也給譯者帶來多少苦惱。以本書的翻譯而論,諸如文本定位、策略選取、知識背景、訓詁考據等,就頗使譯者感到棘手。
以翻譯理論來指導翻譯,下筆之前需先作文本定位,考慮講求形式對等還是動態對等(奈達),確定文本類型為表達型、信息型還是呼喚型(紐馬克)——將文本定位為文學作品(表達型)還是定位為勵志讀物(呼喚型),翻譯策略上大相逕庭。若依目的論(skopos theory),譯者的翻譯意圖可以有別於作者的創作意圖,則一切又另當別論。
將原文定位為文學作品,則應原文優先,翻譯單位儘可能小,字字推敲,乃至於保留一些拗口但體現作者風格的表達,以求文學性。如果將其視作勵志讀物,則應譯文先行,以明白曉暢為主,作者的文字特色不再是重點,能否打動讀者才是關鍵。字斟句酌還是大刀闊斧,手鬆手緊全看如何定位。
海倫文筆優美,用詞細膩,好作長句,時時引用,句句修辭。如果僅僅將其視作勵志讀物,則有買櫝還珠之嫌。此譯本為儘可能保留其文學性,而沒有作過多通俗處理。比如“Now, {fwords and images came t0 me without:effort,|t is a prettysure sign that Lhey are not the offspring of my OWl3 mind,but stray waifs that I regretfully dismiss"一句處理作“假如文字和圖像毫不費力就自然浮現,顯然它們並非我的思想之子。而是我遺憾地打發走的流浪兒”雖稍嫌拗口,卻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意象。這種努力貫穿全書的翻譯,但遇到感人段落時,譯者亦有著意渲染。 讀海倫的文字有時會忘記她身有缺憾,或許是她自己也忘了自己既盲且聾——在文中,她時有“聽見”歡快的馬蹄,琮琤的流水和啁啾的鳥鳴。比如“小馬駒的輕快的啼聲四處迴蕩(echo)”,這“迴蕩”自然不是以聲音形式傳人海倫耳中的,大抵是以振動形式通過大地傳導的,是否應該做合理化處理?這就涉及策略選取了。我從吾師。
葉子南教授提出將“前景化”理論(foregroundirlg)套用到翻譯中來,指點我:有時遷就作者並保留。有意義的不合理”才能體現出作品的文學性。
海倫六個月大時便牙牙作語,病後視覺聽覺俱喪,連帶著也就失語了。以前能準確發出的“water”,後來走音變成了不可識辨的“wah—wah”。這段本事不難理解,但譯人中文卻要面臨一個抉擇:是異化處理為“我仍記得‘water’(水)這個詞……但卻只能發出‘wah—wah’的聲音”,還是歸化處理為“我仍記得‘水’這個詞……但卻只能發出‘刷——刷’的聲音”呢?譯者為此就教於王東風教授。
……

序言

序之於一本書猶如帽子之於人,原本是可有可無的。無之一身輕鬆;若有,就成了出門前拾掇的最後一件,亮相時的第一印象,令人不免搔首踟躕。約犬子力安翻譯本書時,雅平兄附加了兩條動議:太太畫像我作序。一番美意,我們滿口應下。馬莉之畫先成,安安譯作後就,我今臨文命筆,方覺這活幾考人。
《我的人生故事》作者名氣太大,海倫·凱勒的一生是一部傳奇。
談論海倫·凱勒其人。易使人汗顏和饒舌。
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拈出這一“奇”字一箭雙鵰,舉重若輕。然而海倫何德何能,堪與拿破崙相比並?拿破崙是世界的征服者,而海倫乃是自我的征服者。立足今時今世,我以為海倫最富啟示意義的價值。就在這裡。
拿破崙的文治武功好生了得!但時過境遷,征服世界的遊戲如今人們已經不玩或日玩不下去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專制獨裁的“土圍子”被一個個打掉,薩達姆,卡扎菲等梟雄垮台超快,悲劇謝幕);而人類應該如何突破自我,最大限度地踐行人的自由和創造,仍是每—個人迫在眉睫的問題。
說“突破自我”也許失之抽象。就在昨天,我又讀到大學生“墜接”的訊息,遂想起2010年富士康自殺事件:年輕的打工仔跳樓不止,“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在全社會嚴重關注的情形下,……第十四跳、第十五跳,悲劇還在上演。在第十跳和十一跳之間,相隔僅僅一天。而第一個跳樓的男孩,據說起因於被認為偷竊機密。人們扼腕嘆息:“怎么就這么想不開,一點小事就去跳樓,人生哪有什麼過不了的坎!”這樣的議論讓我深思,何謂“想不開”?在“自我”困境中泥足深陷也。
讀罷海倫自傳,油然而生的感慨是:再難能難得過海倫嗎?再牛能牛得過海倫嗎?她一歲半時,一場猩紅熱使她失明復失聰,進而失語。除了觸覺與嗅覺,上帝關閉了她身上所有與世溝通的信道——被打回幽冥的母腹。她就是這樣一個難以“生長”的人。這就說到了海倫的“奇”。她“奇”在哪?“奇”就“奇”在——享壽88歲,著書14部,本書譯有100多個語種,在世界各地暢銷不衰,是公認的勵志經典、世界文學名著。她掌握五國外語,精於唇讀,是傑出的演講家、盲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她這一切,在一個健全的人已難企及,而海倫是又聾又瞎的殘疾人,終生未擺脫黑暗的禁錮。她怎么能夠做到這一切呢?
在我如此讚嘆時,力安沉聲對我說:“老爸你知不知道,海倫其實很苦。”我心為之一抽。
這我當然知道。海倫苦,太苦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她的成功是意志的凱旋。而本質上,她的一切努力,也許可以理解為戰勝孤獨。
這很有點像茨威格筆下的B博士:遭法西斯暗算被囚在大旅館一個徒有四壁的單間裡,無比的空虛孤寂中,他靠偷來的一本棋譜填充凝聚身心,其結果是,培養了自己卓異的象棋才能。二戰結束後,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世界冠軍對弈,他以一記絕殺震驚四座。所不同的是,長期的自我對弈使B博士精神分裂乃至瘋狂,而海倫卻採摘到了伊甸園的聖果。
這自然是因為海倫選擇了她的精神聖土:文學。
正如她自己所言:“文學是我的‘烏托邦’,在這個領域,我不會被剝奪任何權利,也不存在任何阻斷我同‘書籍朋友們’親密接觸的屏障。” 別無選擇的選擇,乃絕對的選擇,而絕對的選擇,鎖定了絕對的高度。
是為序。
子慶
2012年1月1日
於廣州隆德公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