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琯塔

琅琯塔

琅琯塔位於淳安縣西南汾口鄉西北琅琯嶺上。建於1581年。六面七層,磚石結構。高約39 米。塔基由條石砌成,上部用磚作須彌座。塔腰檐為菱角牙子疊澀五層,逐漸外挑,轉角處翼角起翹,有黑色、耪紅色彩繪。一至四層內壁有磚雕像66尊。六層東南方塔壁上嵌有古碑一塊。內外牆間有夾梯。現為淳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琯塔
  • 位置:坐落在汾口鎮西北的琅琯嶺上
  • 歷史: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
  • 相關傳說:傳說春秋時這一帶是吳楚邊界
  • 形狀:通高約39米,分內外壁
位置,歷史,相關傳說,

位置

坐落在汾口鎮西北的琅琯嶺上(與中洲鎮交界處)。塔為六面七層磚塔,通高約39米,分內外壁,中有夾道二,可盤旋而上。塔基下部條石砌成,上部用磚作須彌座。塔腰檐為菱角牙子疊澀五層,逐漸外挑,轉角處翼角起翹,腰檐有黑色、赭紅色彩繪闌額。塔內一至四層各面壁上有磚雕造像共66尊。第六層東南塔壁上嵌有石碑一塊,楷書“募成華表紀名碑……皇明萬曆廿九年辛丑冬立”。
老地圖老地圖

歷史

琅琯塔是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的六面七層磚塔。塔立於汾口鎮武強溪東岸的琅琯嶺上,高約39米,西隔武強溪與象山相望。武強溪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為485.52平方公里。武強溪西岸則為中洲鎮。武強溪在琅琯塔一帶,溪流忽從南北走向折西而行,溪面較寬,溪水清澈,徑流量比較大,水流速度較急。溪灘中分布著大小較為統一的小溪石,但琅琯嶺腳處卻有形體巨大的岩石散落分布。琅琯塔西側幾米外是崖壁懸岩,灌木雜草覆於岩壁上,崖下即是武強溪。塔的北側5米處是一巨大的凹地,凹地背靠琅琯嶺,面朝武強溪。凹地坡上分布著高大的闊葉林,坡底較平緩,有另一溪流流出匯入武強溪,溪邊有碩石與幾間保存較完好的古房屋,景色宜人。夕陽西下時,武強溪潺潺流水與琅琯塔、象山、夕陽餘輝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琅琯夕照”是琅琯八景的重要景觀之一。琅琯塔塔身雖基本已毀,僅殘留最底層部分,但斷壁殘垣,突出的西南牆面仍別有風味,於人一種歷史滄桑感。東北距千島湖鎮57公里。
琅琯塔5、6年前已經坍塌,琅琯塔與武強溪組成的夕陽西照景色原是琅琯八景的重要內容之一。琅琯夕照魅力依然,處於未開發狀態。

相關傳說

關於此塔有一些傳說,其中有一段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較廣。傳說春秋時這一帶是吳楚邊界,伍子胥由楚國逃往吳國時,據說曾經過此地的琅琯嶺,前有岔路,後有追兵。嶺旁武強溪,溪深流急,溪邊有一浣衣老婦。伍子胥問清了路,向老婦人作了個揖,說我是逃難之人,後面有兵在追我,請不要告訴他們我從這兒經過。老婦人說你放心,我不說便是。伍子胥走出幾步,又迴轉來,再作一揖,說事關重大,請千萬不要告訴他們我從這兒經過。老婦人說,你放心,我一定不會說的。伍子胥走出幾十步,又迴轉來,向老婦人磕了三個頭,再次懇求老婦守密。老婦聽罷,投身溪中。後來伍子胥在吳國發達了,專門在老婦投溪處建了琅琯廟(遺蹟已無存)、琅琯塔以紀念。
琅琯塔倒了已經有幾年了,目前僅剩半層以及一些殘骸,隱沒在荒草叢中。現在,在離舊遺址約30米處建了一個信號鐵塔,古塔的影像在人腦海中漸漸消失。
琅琯塔是怎么倒的呢?前面說是年久失修的原因,但在當地的老百姓中卻有很多說法。聽說在數年前,有人在夜裡潛入塔下深潭的岩洞裡把鎮塔用的寶珠盜走,過後不久,塔在在一次急風暴雨後坍塌了。琅琯村的村民張斌說他還聽到了塌倒轟響的聲音,還有很多村民都去看了,感到很惋惜。另一種說法是,塔下深潭的岩洞裡住著一隻成精的水獺,當地村民都說那裡鬧水鬼。我也聽說那裡出現很多靈異之事,有好幾個小孩去那裡洗澡,結果失蹤了,連屍體也找不到,村民們說是被水鬼拖走了。之後很少有人敢去那裡洗澡,水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消失了,然後塔就倒了。聽我母親說,八九十年前,有一個婦人抱著一個三歲的女嬰從塔下經過,女嬰睜大眼睛望向岩石下的碧綠水潭,結果受了驚嚇,長到七歲後雙目漸漸失明……她是我們村的,不過已過世多年。
還有一個傳說跟風水有關,說的大概是明代時候,江西與浙江都有人在朝為官,江西出的官多,而浙江出的官大。江西人處於嫉妒,為壓浙江的官運,到浙江專選龍脈起伏之處修了好幾座塔,其中一座便是就是琅琯塔(汾口片原有三座塔,另外兩座保存完好是中洲鎮葉村鄉葉村村北小山頂上的雁塔,汾口鎮原龍門鄉龍門村龍耳山下淳安至開化馬路旁的龍門塔,離我家不遠),因為這一帶的葉村余姓出了不少京官。浙江人也不甘示弱,在江西種了許多香樟樹,壓了江西的風水。出於此,當地老百姓有期盼著塔快點倒的傾向,以期望著風水輪流過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