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古剎

琅琊古剎

琅琊古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走著走著,突然蒼山橫臥,道盡路斷。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琅琊古道,琅琊寺,周邊景觀,醉翁亭,深秀湖,野芳園,琅琊古道,

地理位置

琅琊古剎位於安徽滁州琅琊山

琅琊古道

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走著走著,突然蒼山橫臥,道盡路斷。可是,你繼續前行,一轉彎便豁然開朗,只見古道依然,一座青石 砌成的拱形門樓,鎮於兩山之間,樓額上刻“峰迴路轉”四個大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過“峰迴路轉”門樓,隱約可見一小亭掩映在樹色之中,這就是蔚然亭。亭之大小、格式,約如醉翁亭中的意在亭。固亭旁有一座和平水庫,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和平亭。現在,和平水庫改名為深秀湖,亭亦改名蔚然亭。一亭一湖,蔚然深秀,相映成趣。蔚然亭是遊人途中小慈兼賞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舉目南望,兩山之間一汛湖水,使是深秀湖,湖水清澈如鏡。湖上築有丸曲橋,遊人可以從橋步行至湖的彼岸。湖水、藍天、蒼山、古樹、曲橋、小亭、飛鳥、遊人,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畫。極目山峰重疊,古樹蔥寵處,便是琅琊古寺了。

琅琊寺

琅琊寺距醉翁亭約1公里許,居琅琊山深秀之處。
初建於大曆元年(公元771年),名寶應寺,由滁州刺史李幼卿會同山僧易名開元禪寺。
以後又幾經興廢,現在的寺院大部分為清光緒年間重建的,稱開元律寺,系我國東南名剎之一。建國後,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該寺因位於琅琊山上,長期以來人們就簡稱它為“琅琊寺”。1984年滁州市地名辦公室報請市委批准,正式命名琅琊寺,擴修了琅琊古道。 琅琊寺占地約1平方公里,前有山門 ,上書“琅琊勝境”。寺內主殿為大雄寶殿,簡稱大殿,宏偉寬敞,高大巍峨,雕飾精緻,古樸典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珍品。殿中供釋迦牟尼十八羅漢觀音等佛像,“文革”中全部被毀。1981年重塑,更顯光彩。大殿後院的牆壁上有唐代名畫家吳道子所繪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被世人譽為“眉目津津,向人慾語”的衡世絕筆。此像原置於琅琊寺東北的觀音殿中,後殿毀於兵火,像就移至此,鑲嵌於壁上。 大殿前有一放生池,名明月池,池上建有明月橋。每當月白風清之夜,站在橋前池畔,觀月賞景,更顯得清幽絕俗。池左側有明月觀,原是道教佛堂,現設茶室,遊人可在此小憩、品茗。大殿後有藏經樓,原藏有佛教經書甚多,其中一部《貝葉經》,相傳系大唐高僧玄奘從“西天”取來的,彌足珍貴。
琅琊古剎琅琊古剎
此外,還藏有唐伯虎文徵明鄭板橋等名家書畫。藏經樓旁有念佛樓,現闢為招待所,供遊人住宿。 大雄寶殿北面的院內有攬秀堂、積馨齋等建築,積馨齋原為僧 人廚房,現改建為餐廳,對外供就素餐,風味獨特,質美價廉,三友亭、濯纓泉等名勝。三友亭初建於明代,亭旁原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而得名,周圍景色清雅。原亭早毀,1917年由僧人募資重建,建國後又經政府大修。濯纓泉以取意於《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之句,又名庶子泉,泉水清冽甘醇,過去與醉翁亭前的釀泉同享盛名,被譽為“琅琊名水”。 大殿南面有一園林名祗園,自成一獨立院落。園內蒼松翠竹,古樹名花,景色清幽。院後峭壁高聳,壁上滿是摩崖題刻,大多出自名家手筆,字型俊秀遒勁,百家紛陣,殊堪觀賞。園中建有悟經堂、翠微亭等古建築,為宋明兩代所建,後都遭毀,現在的 建築是清代、由僧人重建的,現又加以重修,並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琅琊古剎琅琊古剎
琅琊寺東北側有一無梁殿,原名玉皇閣,為道教場所,由於整個殿宇全用磚石砌成,無一根木樑,故俗呼為“無梁殿”。其旁過去還有地藏殿觀音殿等建築,今已無存。無梁殿內有玉皇大帝銅像一尊,高8尺,亦在“文革”中遭毀,現已按原樣重塑。殿旁有石徑上山,可至清風亭雪鴻洞歸雲洞和皓青和尚墓。雪鴻、歸雲兩洞曲折幽邃,深不可測,洞內有石刻多處,書法精湛,亦是珍貴文物。在離兩洞不遠,有一株奇特的“石上松”(現經專家鑑定,此樹不是松,而是一古柏),軀幹高大,盤根錯節,虬枝如龍,已有四百餘年樹齡。整個樹幹是從一塊巨石上破隙而出,堪稱“琅琊一絕”。 在琅琊寺右側有登山石道,一路上岩石崎嶇,林木茂密,至近峰頂處有一山凹,即“南天門”。原有牌坊一座,因年久失修而廢。除近過去有久廢的碧霞宮會峰閣、三霄殿等建築,近年來已漸次修復和重建,煥然一新。這裡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極目遠跳,滾滾長江有如白練,巍巍鐘山恍若青屏。山下阡陌縱橫,眼前層巒疊翠,頓覺胸懷開廣,心曠神怡。

周邊景觀

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處,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經之地。亭建於北宋宋慶曆六年(西元1046年),當時文學家歐陽修被貶於此任滁州太守,感於時憤, 也同情他的不平遭遇,為了讓其少跑山路,特在半山處建一方亭,供他歇足,並可在此聚友飲酒。亭建成後,智仙請歐陽修命名,歐自號“醉翁”,遂題名為“醉翁亭”,還寫下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記》,流傳後世。實則當時歐陽修年僅四十,並非老翁,也不常醉,取名“醉翁”者只是心有積憤,借“醉”來避世、玩世而已。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深究間也”之句,這是他內心的一種真實反映。
琅琊古剎琅琊古剎
現在的醉翁亭地區,已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而是以醉翁亭之間,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裡古樹婆娑,亭台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據說當年歐陽修不僅在此聚友飲酒談天,也常在這裡辦理公務。在他詩中有“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之句,可見其飲酒中不忘公務。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滑出,貯於一石池中,水質清澈醇美,此即著名的釀泉,為琅琊山十八景之首,當時歐陽修很喜歡以此泉不沏茶、釀酒而飲之。今釀泉早已湮沒,在其南面,玻璃沼旁,有讓泉,泉水也佳。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西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後重建。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這是蘇為紀念其恩師而寫的。文有丰采,字亦俊逸,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琅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築。有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迴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裡與友人共飲,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於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腳下,即將杯中之酒飲盡,稱為“九曲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
在醉翁亭院的西側有一座醒園,建於1926年,面積不大,甚雅致。園內有解酲閣等建築。出醒園南門,過橋不遠即是琅琊古道,道旁有洗心亭。

深秀湖

深秀湖景區位於醉翁亭至琅琊寺山道中間的南側,原系琅琊溪畔的一小潭,古人游山時喜歡在這裡垂釣。周圍峰巒族擁,環境清幽。1958年政府為治理下游水患,在此溪上修築攔河大壩,遂成一山間水庫,當時取名“軍民水庫”,以志軍民合力共修之功。1983年琅琊山風景管理處以此山水景色秀美,為開發旅遊資源,增加景點,利用這裡綺麗的湖山風光,修建起湖心亭、九曲橋、水榭、軒廊、石磯等建築,還整修了湖畔的蔚然亭,並在其附近山上建造了琅琊書齋,接待遊客食宿,成為一個獨立的風景遊覽區。以歐陽修《醉翁亭記》文中“蔚然而是深秀”之句,取名“深秀湖”,亦頗切合這裡的自然景色。
深秀湖面積約540平方米,上接琅琊溪水,下通余家窪水庫。湖水澄碧,清澈透底,猶如“山間明珠”。湖中建有湖心亭,重檐翹角,朱柱石欄,雕飾華麗,古色古香。一邊九曲橋與湖岸相連,一邊有長堤通向湖邊水榭,堤上築有拱形大橋。在此漫步遨遊,觀青山如黛,看碧水漣漪,恍如置身畫中。
水榭位於深秀湖的西側,臨水而築,正屋三間,高大寬敞。三面環廊,前面置台欄,遊人可在此觀魚戲水,賞景乘涼。軒廊在湖的東南角,處於湖水的出口處,由三亭兩廊組成,一面臨水,建築古雅,與水榭、湖心亭等建築交相輝映,為湖景增色。深秀湖東岸有一組由太湖石壘成的“石島”石形怪拙,兀立水中,景色奇妙,名為“石磯”,遊人多在引攝影留念。

野芳園

野芳園景區在琅琊山門以內,進山門不遠即是,是上琅琊山的第一個風景區,始建於1985年,原名“盆景園”,以培育花卉林木、展覽盆景為主,後擴建為具有亭台廊閣、假山池沼、花木扶疏、環境幽雅的園林景區。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布局結構系仿蘇州園林格式,飛檐翹角,曲徑朱柱,小橋流水,峰青潭碧,猶如一座玲瓏精緻的大型“盆景”,佇立於琅琊山間。園內有賞心齋、曲苑長廊、下班溫室、擁霞軒、展曦堂、舒亭、樂樂亭、大假山等建築,植有楓樹、桂花、紫荊、繡球等花木,依山就勢,布置精巧,錯落有致。使山景園景渾成一體,在此溫步流連,頗覺賞心悅目。
賞心齋是野芳園進門的第一幢建築,面積約38平方米,朝南走向,四周墻上砌有格窗,在室中可透過格窗看到園中景致,頗有賞心悅目之趣,故名。其東側有門連通盆景長廊。長廊長約百米,三拐四曲,兩頭連線賞心齋和擁霞軒,又名曲苑長廊。廊內專門陳列各種花卉山石、樹樁盆景,花奇葉翠,奼紫嫣紅,盆景幽雅精巧,長廊古樸典雅。廊後墻也有漏窗,與外景相融。
擁霞軒在園的南測,面積約42平方米,面對朝陽,三面圍墻,廳堂明亮,北連長廊。堂內陳列山水、花鳥等畫卷,是遊人賞景論畫之所。長廊東面還有展曦堂,面積65平方米,內設茶室,堂前有觀魚池,池中倒影婆娑,游魚嬉戲,在此品茗觀景別有情趣。
園的西側是一座大假山,用太湖石壘成,占在面積為120平方米,山高8米。山上峰巒林立,山下幽洞相通,周圍還有池沼、小橋、亭台等環繞,景色秀雅,成為園中之園。在野芳園院外的公路旁,還有醉翁石和“張飛賣肉處”兩個景點。

琅琊古道

琅琊古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