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是2006年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青山博之。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 又名:建築土木譯叢
  • 作者:青山博之
  • ISBN:9787562435679
  • 類別:圖書 > 建築 > 建築結構
  • 頁數:261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介紹了1998-1993年在日本開展的國家研究項目“新鋼筋混凝土”的主要研究成果。該項目的目的是要在日本這樣高地震危險的國家採用高強混凝土和高強度鋼筋建造混凝土高層建築。這一項目涵蓋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所有方面,即材料、結構桿件、結構設計、施工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此外,《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還對現代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和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等進行了介紹。在《現代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最後,還給出了三種採用高強度材料的新形式建築的可行性研究,並介紹了實際工程中已經設計、施工、或正在施工的新鋼筋混凝土材料的高層建築。

作者簡介

青山博之(Hiroyuki Aoyama),國際地震工程界著名學者,1955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1960年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60-1964年任講師,1964-1978年任副教授,1978-1993年任教授。1995年獲得美國混凝土學會AlfiedE.Lindau獎;1992年獲得日本科技省獎;1975年和1977年還分別獲得日本混凝土學會及日本建築學會獎。現為國際地震工程學會副主席、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混凝土學會榮譽會員、紐西蘭地震工程學會資深會員以及美國和日本工程學會的會員等。青山博之教授的研究領域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和設計。

目錄

1 地震區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
1.1 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演變
1.1.1 歷史背景
1.1.2 日本建築中心的技術審查
1.1.3 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增多和新鋼筋混凝土項目
1.2 結構布置
1.2.1 建築平面
1.2.2 結構體系
1.2.3 建築立面
1.2.4 典型結構構件
1.3 材料和施工
1.3.1 混凝土
1.3.2 鋼筋
1.3.3 預製構件的套用
1.3.4 鋼筋籠的預裝
1.3.5 受力鋼筋的搭接和錨固
1.3.6 混凝土澆注
1.3.7 施工管理
1.4 抗震設計
1.4.1 基本原理
1.4.2 設計標準和方法
1.4.3 設計地震荷載
1.4.4 要求的極限承載能力
1.4.5 第一階段設計
1.4.6 第二階段設計
1.4.6.1 極限承載能力的計算
1.4.6.2 主梁的延性
1.4.6.3 柱子強度和延性
1.4.6.4 樑柱節點
1.4.6.5 最低要求
1.4.6.6 預期的偶然事件
1.4.7 試驗驗證
1.5 地震反應分析
1.5.1 線性分析
1.5.2 非線性集中質量分析
1.5.3 非線性框架分析
1.5.4 輸入地震運動
1.5.5 阻尼
1.5.6 反應分析結果
1.6 今後的發展
1.6.1 促進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發展的因素
1.6.2 對更高強度材料的需求
2 新鋼筋混凝土項目
2.1 項目背景
2.2 項目目標
2.3 項目的組織
2.4 結果簡介
2.4.1 為高強鋼筋混凝土進行的材料開發
2.4.2 建築標準的發展
2.4.3 結構性能評價的發展
2.4.4 結構設計的發展
2.4.5 新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可行性研究
2.5 結果的公布
3 新鋼筋混凝土材料
3.1 高強度混凝土
3.1.1 高強度混凝土的材料和配合比
3.1.1.1 水泥
3.1.1.2 骨料
3.1.1.3 化學添加劑
3.1.1.4 礦物添加劑
3.1.1.5 配合比設計
3.1.2 高強度混凝土性能
3.1.2.1 和易性
3.1.2.2 抗壓強度的標準試驗方法
3.1.2.3 力學性能
3.1.2.4 乾縮和徐變
3.1.2.5 耐久性
3.1.2.6 防火性能
3.2 高強度受力鋼筋
3.2.1 鋼筋委員會
3.2.2 高強度鋼筋的優點和問題
3.2.3 新鋼筋與現行JIS的關係
3.2.4 高強鋼筋的建議標準
3.2.4.1 簡介
3.2.4.2 屈服強度
3.2.4.3 屈服平台的應變
3.2.4.4 屈服比
3.2.4.5 伸長率和彎曲性能
3.2.5 生產方法和化學組分
3.2.6 防火性和耐久性
3.2.6.1 高溫的影響
3.2.6.2 抗腐蝕性
3.2.7 鋼筋搭接
3.3 鋼筋混凝土的力學性能
3.3.1 粘結與錨固
3.3.1.1 梁筋在邊節點中的錨固
3.3.1.2 中間節點的粘結錨固
3.3.1.3 梁筋的受彎粘結抗力
3.3.2 橫向鋼筋
3.3.2.1 約束混凝土的應力-應變關係
3.3.2.2 橫向鋼筋應力的上限
3.3.2.3 縱向鋼筋的壓曲
3.3.3 平面應力狀態下的混凝土受力性能
3.3.3.1 素混凝土板的雙軸載入試驗
3.3.3.2 平面剪力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板的試驗
4 新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
4.1 引 言
4.2 梁和柱
4.2.1 屈服後梁的粘結劈裂破壞
4.2.2 板對梁抗彎性能的影響
4.2.3 屈服後柱子的變形性能
4.2.4 雙向受彎時的柱子
4.2.5 高軸壓時柱子的豎向劈裂
4.2.6 柱子的抗剪強度
4.2.7 梁的抗剪強度
4.3 牆
4.3.1 剪壓破環型牆的抗彎強度
4.3.2 雙向載入時牆的變形能力
4.3.3 高牆的抗剪下強度
4.4 樑柱節點
4.4.1 樑柱中間節點的粘結
4.4.2 雙向載入下三維節點的抗剪強度
4.4.3 邊柱節點的抗剪性能
4.4.4 底層柱和基礎混凝土強度的差異
4.5 結構性能評價的方法
4.5.1 梁的恢復力特性
4.5.1.1 初始剛度
4.5.1.2 受彎開裂
4.5.1.3 屈服變形
4.5.1.4 抗彎強度
4.5.1.5 位移限值
4.5.1.6 等效粘滯阻尼
4.5.2 柱子的變形能力
4.5.2.1 彎壓破壞
4.5.2.2 沿縱筋的粘結劈裂
4.5.2.3 屈服後塑性鉸區的剪下破壞
4.5.2.4 梁和柱的剪下強度
4.5.3 牆的抗彎強度
4.5.4 樑柱節點的抗剪強度
4.5.5 第一層柱子與基礎的連線
4.5.5.1 承載應力
4.5.5.2 劈裂應力
4.5.5.3 增強
4.6 結束語
5 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5.2 有限元方法和鋼筋混凝土
5.2.1 鋼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的歷史
5.2.2 鋼筋混凝土的模型化
5.2.2.1 二維分析和三維分析
5.2.2.2 混凝土模擬
5.2.2.3 鋼筋的模擬
5.2.2.4 裂縫的模擬
5.2.2.5 對鋼筋和混凝土粘結的模擬
5.3 使用高強度材料的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有限元法
5.4 採用高強度材料的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對比分析
5.4.1 梁、板和剪力牆的對比分析
5.4.2 材料本構關係
5.4.2.1 混凝土單軸受壓應力-應變曲線
5.4.2.2 開裂混凝土抗壓強度折減係數
5.4.2.3 混凝土的約束效應
5.4.2.4 混凝土的雙軸效應
5.4.2.5 混凝土的受拉硬化
5.4.2.6 開裂截面的剪下剛度
5.4.2.7 開裂強度
5.4.2.8 鋼筋的應力-應變關係
5.4.2.9 鋼筋的銷栓作用
5.4.2.10 粘結特性
5.4.3 分析模型和分析結果
5.4.3.1 梁試件的分析
5.4.3.2 板試件的分析
5.4.3.3 剪力牆的分析
5.4.3.4 結論
5.5 高強度梁的有限元參數分析
5.5.1 目的和方法
5.5.2 剪下鋼筋率的影響
5.5.3 ρwσwy一定時混凝土約束模型的影響
5.5.4 結論
5.6 高強柱子的有限元參數分析
5.6.1 目的和方法
5.6.2 分析結果
5.6.3 結論
5.7 高強樑柱節點的有限元參數分析
5.7.1 目的和方法
5.7.2 試驗和分析結果的比較
5.7.3 參數分析的結果
5.7.4 結論
5.8 高強度牆的有限元參數分析
5.8.1 目的和方法
5.8.2 研究簡介
5.8.3 分析結果及討論
5.9 高強度板的有限元參數分析
5.9.1 目的和方法
5.9.2 分析結果和總結
6 結構設計原理
6.1 新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指針的特點
6.1.1 三階段抗震設計
6.1.2 設計地面運動的建議
6.1.3 雙向和豎向地震運動
6.1.4 所需要的安全性的分類
6.1.5 材料強度的變化及強度評價的準確性
6.1.6 基礎的結構設計及土-結構相互作用
6.2 抗震設計標準
6.2.1 設計地震烈度
6.2.2 設計側移限值
6.2.3 設計標準
6.3 設計地震運動
6.3.1 地震運動的特性
6.3.2 新鋼筋混凝土設計採用的地震運動
6.3.3 與建築基本法的關係
6.4 結構的模型化
6.4.1 結構的模型化
6.4.2 模型和地震運動的關係
6.4.2.1 固定基底模型
6.4.2.2 側移-轉動模型
6.4.2.3 土-基礎-結構相互作用模型
6.5 構件的恢復力特性
6.5.1 可靠強度和上限強度
6.5.2 構件模擬
6.5.3 滯回規律
6.6 抗震設計的方向
6.6.1 任意方向的設計力
6.6.2 雙向地震輸入
6.6.3 豎向地震作用的影響
6.7 基礎結構
6.8 設計例子
6.8.1 60層框架住宅建築
6.8.2 40層雙筒及核心筒辦公樓建築
6.8.2.1 雙筒結構
6.8.2.2 核心筒結構
6.8.3 中等高度辦公樓(15層牆-框架,15層空間框架,25層空間框架)
7 地震反應分析
7.1 抗震設計中的地震反應分析
7.2 結構模型
7.2.1 三維框架模型
7.2.2 二維框架模型
7.2.3 多質點模型
7.2.4 土-結構模型
7.3 桿件模型
7.3.1 梁的單分量模型
7.3.2 柱子的多軸彈簧模型
7.3.3 牆模型
7.4 單自由度體系的非線性反應
7.4.1 基於位移的設計方法
7.4.2 非線性反應與線性反應的相關性
7.5 數值分析
7.5.1 運動方程的數值分析
7.5.2 不平衡力的釋放
8 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
8.1 簡介
8.2 足尺寸的施工試驗
8.2.1 目的
8.2.2 施工試驗梗概
8.2.3 混凝土配合比
8.2.4 鋼筋施工
8.2.5 混凝土施工
8.2.5.1 新混凝土
8.2.5.2 柱子試件的施工
8.2.5.3 框架試件的施工
8.2.5.4 內部溫度的測試
8.2.5.5 強度發展
8.2.5.6 框架試件的裂縫觀測
8.2.6 結論
8.3 新鋼筋混凝土的施工標準
8.3.1 一般條文
8.3.2 鋼筋
8.3.3 模板
8.3.4 混凝土
8.3.4.1 簡介
8.3.4.2 混凝土質量
8.3.4.3 材料
8.3.4.4 配合比
8.3.4.5 混凝土的製作
8.3.4.6 澆注和表面抹灰
8.3.4.7 養護
8.3.4.8 抗壓強度的檢測
9 可行性分析與建築物實例
9.1 可行性研究
9.1.1 高層板柱建築
9.1.1.1 帶核心牆體的高層板柱住宅
9.1.1.2 帶曲線牆體的高層板柱住宅
9.1.2 巨型結構
9.1.2.1 OP200直線型
9.1.2.2 OP300直線型
9.1.2.3 OP300錐型
9.1.2.4 BR200 K支撐型
9.1.2.5 BR200 D支撐型
9.1.2.6 BR300 X支撐型
9.1.2.7 結束語
9.1.3 熱力發電站的箱形柱結構
9.2 建築物實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