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炮自動機設計理論

現代火炮自動機設計理論

《現代火炮自動機設計理論》是2018年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戴勁松、王茂森、蘇曉鵬、林聖業。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火炮自動機設計理論
  • 作者:戴勁松、王茂森、蘇曉鵬、林聖業
  • ISBN:9787118117080
  • 頁數:315頁
  • 定價:48元
  • 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九五”以來.經過火炮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和開創進取,我國對小口逕自動炮的研製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一系列制約性基礎技術,具備了自主設計和創新的能力,研製成功了一批適應我軍需求的新型自動機和供彈機,其主要技術指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自動機設計理論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現代火炮自動機設計理論》即是對這些設計理論的總結。
可為從事火炮自動機設計、仿真、分析與實踐等研究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以作為火炮專業或兵器科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圖書目錄

緒論
第1章 對自動機和供彈機的再認識
1.1 自動機和供彈機
1.1.1 自動機及射擊循環動作
1.1.2 自動機驅動方式及分類
1.1.3 供彈機及分類
1.2 自動機與狀態確定系統
1.2.1 狀態確定系統
1.2.2 自動機設計自由度
1.2.3 自動機的後坐緩衝運動
1.2.4 內部的流動及對外部的作用
1.3 自動機原理特點
1.3.1 後坐式自動機原理
1.3.2 導氣式自動機原理
1.3.3 管聯動自動機原理
1.3.4 轉膛自動機原理
1.3.5 鏈式和凸輪自動機原理
1.3.6 轉管自動機原理
1.3.7 新型速彈幕發射自動機原理
1.3.8 堆疊串並型身管組後坐自動機原理
1.4 自動機主要技術指標
1.5 自動機性能綜合評價
1.5.1 火力單位發射效率
1.5.2 火力單位命中毀傷能力
第2章 最小化設計
2.1 構件最小化設計
2.1.1 構件最小化設計的目標及約束
2.1.2 構件尺寸約束分析
2.1.3 構件最小化設計的特點
2.2 自動機系統最小化設計
2.3 自動機設計流程
2.4 循環圖
2.4.1 循環圖的定義
2.4.2 循環圖的基本分段
2.4.3 從循環圖上尋求提高射速的方法
第3章 剛強度、熱容量和疲勞強度的制約
3.1 最小化剛強度設計
3.1.1 轉管自動機炮管與整體炮膛最小化強度分析
3.1.2 轉管自動機閉鎖齒強度校核
3.1.3 轉膛自動機剛強度最小化設計
3.2 最小化熱容設計
3.2.1 炮管溫度場及熱應力分析的理論
3.2.2 邊界條件及載荷的確定
3.2.3 炮管熱容分析計算有限元建模
3.2.4 炮管熱容量分析
3.2.5 導氣孔位置熱容量分析
3.2.6 無源水冷性能分析
3.2.7 炮管改進後熱容量分析
3.2.8 改進後導氣孔位置熱容量分析
3.2.9 循環水冷卻
3.3 最小化疲勞強度設計
3.3.1 引起閂體小閉鎖齒損壞的力源分析
3.3.2 閂體小閉鎖齒破壞原因分析
3.3.3 切向和徑向載荷共同作用時閉鎖齒應力分析
3.3.4 碰撞分析
3.3.5 疲勞計算
第4章 運動學分析
4.1 運動學傳速比
4.1.1 鏈式自動機傳速比和效率的計算
4.1.2 轉管自動機傳速比求解
4.2 滾柱凸輪曲線
4.2.1 滾柱凸輪機構的數學描述
4.2.2 鏈式自動機平行分度機構凸輪設計
4.2.3 交合凸輪機構運動學分析
4.3 供彈導引空間位置關係分析
4.3.1 坐標確定及轉換
4.3.2 軟輸彈導在安裝空間中表示
4.3.3 軟輸彈導總體參數確定
4.3.4 模型初步校驗
4.3.5 計算參數確定
4.3.6 示例入彈接口板與出彈接口板位置坐標
4.3.7 仿真軟體及部分計算結果
第5章 動態仿真
5.1 鍵合圖與鍵合空間
5.1.1 系統描述與因果關係
5.1.2 鍵和鍵合空間
5.1.3 鍵合空間基本元件的定義
5.1.4 基本二通口元件的定義
5.1.5 基本的多通口元件
5.1.6 結型結構和拓樸結點表示方法
5.2 系統狀態方程的建立和處理
5.2.1 鍵合圖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驟
5.2.2 鍵合圖模型因果關係的確定
5.2.3 系統狀態方程的列寫
5.3 鍵合空間系統碰撞理論
5.3.1 系統碰撞時系統運動的連續和不連續
5.3.2 系統剛性連線和碰撞在系統中的傳遞
5.3.3 系統碰撞動量方程
5.4 鍵合空間模型及狀態方程實例
5.4.1 某型無鏈供彈系統仿真
5.4.2 某型身管組後坐自動機與供彈機動態仿真
第6章 虛擬樣機
6.1 自動機和供彈機多體動力學模型
6.2 多剛體系統動力學的基礎理論
6.2.1 基本概念
6.2.2 動能
6.2.3 動量
6.3 多剛體動力學方程
6.3.1 多剛體系統的組成
6.3.2 多剛體動力學坐標系統
6.3.3 自由度(DOF)
6.3.4 多剛體動力學方程
6.3.5 多剛體動力學算法
6.4 虛擬樣機技術在自動機設計中的套用
6.4.1 載荷
6.4.2 運動仿真及結果分析
6.4.3 分析結論
6.5 轉膛自動機改進虛擬樣機分析
6.5.1 減重前虛擬樣機分析
6.5.2 轉膛體減重增大復進簧剛度虛擬樣機分析
6.5.3 增大滾輪直徑轉膛曲線改進後虛擬樣機分析
第7章 最佳後坐力控制與膛內火藥氣體泄流
7.1 最佳後坐力控制
7.1.1 最佳後坐力控制原理的基本表達式
7.1.2 外能源自動機射擊穩定性研究
7.1.3 利用內源簧液式FORC實現浮動
7.1.4 基於CFD方法的FORC緩衝裝置特性分析
7.2 炮口裝置流場分析
7.2.1 膛口流場數值模擬建模及數值方法
7.2.2 炮口消焰裝置流場分析
7.2.3 多身管膛口流場特徵及其對彈丸運動影響研究
7.2.4 多身管自動機膛口流場隔離
參考文獻
結束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