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氣候變化

現代氣候變化

現代氣候變化,指有較系統的氣象儀器觀測資料以來的氣候變化。1873年第一屆國際氣象會議後,世界範圍的氣象觀測網逐步建成。所以,現代氣候變化,通常是指19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氣候變化。其研究主要利用儀器觀測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氣候變化
  • 時間:1873年
  • 學科:地理
  • 性質:名詞
正文
指有較系統的氣象儀器觀測資料以來的氣候變化。1873年第一屆國際氣象會議後,世界範圍的氣象觀測網逐步建成。所以,現代氣候變化,通常是指19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氣候變化。其研究主要利用儀器觀測資料。
事實近百餘年來,最重要的氣候變化事實是20世紀20~30年代變暖和,40年代以後變冷。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北半球廣大地區氣候回暖,特別是北極和高緯度地區,氣溫顯著上升。例如,地處北極圈附近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自20世紀初到30年代,7月平均氣溫的10年平均值上升3℃左右,附近的白海,甚至在1927年出現了鮭魚,1931年出現了鱈魚等喜熱魚類。據J.M.米切爾分析,北半球氣溫的5年平均值從1880~1884年到1940~1944年,上升了0.6℃左右。不過有人認為,這個數值估計過高,可能只有0.3℃。中國也有明顯變暖現象。例如,上海、青島等地從20世紀初至30年代,每10年平均氣溫上升1℃。同時,野外考察資料也證實了氣候變暖的趨勢:1910~1960年50年間,天山雪線上升了40~50米,天山西部的冰舌後退 500~1000米。喜馬拉雅山北坡的雪線19世紀40年代在海拔5067米處,1961年上升到5800米處,可見變暖影響之強烈。這與20世紀初期世界性冰川後退是一致的。但是,地球上各地氣溫的變化是不完全一致的。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變暖的同時,也有一些地區變冷,如加拿大和歐洲大陸南部等地。南半球大陸並未變暖。
一般認為,變暖在1940年前後達到極盛,以後即開始變冷。1962~1963年冬季是變冷以來的第一次大幅度降溫,影響廣泛,歐洲、東亞赴北美都遭到嚴寒侵襲。因此,有人將其視為“小冰期”第四階段到來的標誌。後來在1968~1969年、1976~1977年,冬季都比較寒冷。中國冷夏頻繁也是變冷的反映。據G.J.庫克拉和H.J.庫克拉等分析,40年代以來,不但地面氣溫下降,海溫和對流層氣溫也都下降,下降的趨勢比地面氣溫還要明顯,大約每10年下降0.1℃左右。
成因對20世紀初變暖及中期以後變冷的原因尚無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太陽活動80~90年周期和180年周期的影響。這些周期在格陵蘭800年左右的鑽孔冰心的氧同位素測量中已得到證實。根據這兩種周期,20世紀末為一冷期,這與1963年以來已進入“小冰期”第四階段的看法一致。有人主張這是太陽常數變化的結果。還有人根據直接太陽輻射在20世紀初期較強,40年代以後下降這個事實,認為溫度變化的原因在於火山活動。此外,人類活動的影響也需要考慮。工業的發展使礦物燃料的消耗量迅速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氣溫將明顯升高。不過,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及其可能產生的氣候變化,還有不同的看法。
降水量的長期變化,不象氣溫那樣具有普遍變化的趨勢,但有一些地區變化劇烈。例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在70年代乾旱十分嚴重,已成為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現代氣候變化現象。有人認為,這是北半球氣候變冷的結果。變冷使氣候帶南移,以致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展,帶來了災難性的乾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