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區域經濟學(由石敏俊2013年編著的經濟類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書是關於區域發展的經濟理論與實證分析的研究專著。 本書可以幫助關注區域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工作者、政策研究人員、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加深對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認識,也可以作為區域經濟、人文地理、資源環境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區域經濟學  
  • ISBN:978-7-03-038391-4 
  • 類別:區域經濟/經濟概況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裝幀:精裝 
書籍介紹,目錄,

書籍介紹

本書是關於區域發展的經濟理論與實證分析的研究專著。本書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突出區域發展的動態過程,對區域經濟格局演進的過程和機理做出經濟學解釋。二是突出區域經濟的空間相互作用及其對區域發展格局演進的作用。本書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考察和分析區域發展的動態過程及空間過程。三是從中長期發展的視野考察區域發展過程,突出區域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本書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是基於區域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展開分析和論述。四是突出“過程機理模擬”的研究主線,通過格局變化分析揭示區域經濟的動態過程及空間過程,進而探討產業空間組織和區域經濟格局演進的驅動因素與經濟學機理,最後對區域經濟的空間組織與綠色轉型進行動態模擬分析。
本書可以幫助關注區域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工作者、政策研究人員、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加深對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認識,也可以作為區域經濟、人文地理、資源環境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參考書。

目錄

目錄
序一(成思危)
序二(楊開忠)
前言
第一章 區域發展的內外環境:新挑戰與新機遇
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新動向
第二節 區域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現代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課題和研究範式
第二章 區域發展的經濟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成長理論
第二節 產業空間組織理論
第三節 地理經濟學的理論模型
第四節 區域發展模式
第五節 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三章 產業發展的空間組織
第一節 產業關聯與產業集聚
第二節 產業間貿易與產業內貿易:區域產業結構同構的再思考
第三節 市場鄰近、供給鄰近與產業地理集中
第四節 產業分布的地理變遷與驅動因素
第五節 區域競爭與產業空間組織
本章附錄 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
第四章 區際經濟聯繫與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節 區域發展驅動力與區域增長模式
第二節 經濟區域化
第三節 區際貿易和要素流動
第四節 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與區域增長差異
第五節 要素流動、區際貿易與GDP溢出
第六節 全球化與區域發展
本章附錄 中國多區域CGE模型
第五章 市場開放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第一節 城鄉協調發展的國際經驗與理論分析:從糧食問題到農業保護
第二節 市場不完全性與農村發展
第三節 市場化、產業化與組織化
第四節 城鄉經濟互動:基於城鄉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
第五節 擴大內需與城鄉協調發展
本章附錄 中國城鄉投入產出模型
第六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效應
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負荷
第二節 水足跡與區域發展
第三節 碳足跡與區域發展
第四節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
第七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管理
第一節 人地協調發展的理論視角
第二節 生態重建與農村發展
第三節 水資源管理與人地系統調控
第四節 農村環境管理與農村面源污染控制
第八章 綠色經濟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
第二節 綠色發展的政策選擇
第三節 綠色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節 城市發展的環境績效
本章附錄 中國能源經濟環境政策模型
參考文獻
後記
圖目錄
圖1-1 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各省區的製造業份額變化
圖1-2 2001~2010年四大板塊GDP增長率的演變
圖1-3 2000~2010年四大板塊GDP占全國份額的演變
圖1-4 主體功能區規劃四類區域分布
圖1-5 各地區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異
圖1-6 2000~2009年各地區產出份額和就業份額的變化
圖2-1 生產技術差異與自給自足經濟下的生產和消費
圖2-2 生產技術差異導致貿易的發生
圖2-3 資源稟賦差異與自給自足經濟下的生產和消費
圖2-4 資源稟賦差異導致貿易的發生
圖2-5 規模報酬遞增與貿易——貿易發生前的自給自足狀態
圖2-6 規模報酬遞增與貿易——貿易發生後的狀態
圖2-7 中心外圍模型的結構
圖3-1 洛倫茨曲線和基尼係數
圖3-2 1995年產業間空間集聚度直方圖
圖3-3 2003年產業間空間集聚度直方圖
圖3-4 1995年產業間空間集聚度與投入產出係數四象限分布圖
圖3-5 2003年產業間空間集聚度與投入產出係數四象限分布圖
圖3-6 2003年分布在第一象限的部門組合的空間分布圖
圖3-7 2003年分布在第四象限的部門組合的空間分布圖
圖3-8 2003年分布在第二象限的部門組合的空間分布圖
圖3-9 製造業銷售收入份額分布圖
圖3-10 2001~2005年地級行政單元製造業銷售收入份額變化
圖3-11 2005~2008年地級行政單元製造業銷售收入份額變化
圖3-12 製造業分布時空演變類型圖
圖3-13 製造業份額變化和製造業密度的空間自相關分析
圖4-1 初級產品部門淨流出
圖4-2 製造業部門產品淨流出
圖4-3 2005年製造業比例/人口比例
圖4-4 2009年製造業比例/人口比例
圖4-5 地市尺度的市場潛力指數分布
圖4-6 省區尺度的市場潛力指數分布
圖4-7 關稅對經濟福利的影響
圖4-8 美加貿易與加拿大境內省際貿易的比較
圖4-9 美加貿易和美歐貿易的比較
圖4-10 美國對歐洲國家的貿易的比較
附圖4-1 多區域CGE模型的生產技術結構
附圖4-2 多區域CGE模型的進口貿易
附圖4-3 多區域CGE模型的出口貿易
附圖4-4 區域間商品流動
附圖4-5 資本存量增長率函式圖
圖5-1 李嘉圖陷阱的經濟模型
圖5-2 二元經濟模型
圖5-3 糧食問題的經濟模型
圖5-4 需求約束對工農業收入差異的影響
圖5-5 國內工業生產成本降低帶來的比較優勢變化的影響
圖5-6 海外農業生產成本降低帶來的比較優勢變化的影響
圖5-7 農業貿易保護對經濟福利的影響
圖5-8 農業保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圖5-9 農戶經濟模型:分離型模型
圖5-10 不發達經濟中的非自發性失業
圖5-11 農村土地市場
圖5-12 信息不對稱性與利息率
圖5-13 1993~2006年中國能源及糧食價格波動
圖6-1 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北京市的當地水足跡和外部水足跡
圖6-2 1997~2002年和2002~2007年四項因素對北京市水足跡變化的貢獻
圖6-3 1995~2004年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碳足跡
圖6-4 2002年各省區碳足跡總量
圖6-5 2007年各省區碳足跡總量
圖6-6 2002年各省區人均碳足跡總量
圖6-7 2007年各省區人均碳足跡總量
圖6-8 2002年省區間隱含碳排放轉移的流向
圖6-9 生態退化成本與經濟成長
圖6-10 環境污染成本與經濟成長
圖6-11 資源消耗成本與經濟成長
圖6-12 扣除資源流動後的資源消耗成本與經濟成長
圖7-1 環境稅
圖7-2 歐美農業環境政策的基本思路(脫鉤政策)
圖7-3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
圖7-4 分析概念框架圖
圖7-5 常年性非農業勞動力數量和土壤侵蝕的關係
圖7-6 退耕還林政策與土壤侵蝕
圖7-7 退耕還林補貼與土壤侵蝕
圖7-8 自由放牧與自由開墾情景下非農就業機會增加對耕地面積和牲畜數量的影響
圖7-9 控制放牧強度與禁止開墾情景下非農就業機會增加對耕地面積和牲畜數量的影響
圖7-10 禁牧加禁墾情景與控制放牧強度加禁墾情景下非農就業機會增加對農戶收入的影響
圖7-11 GBEM模型概念框架
圖7-12 石羊河流域水系及灌區分布
圖7-13 黑河流域中段灌區劃分示意圖
圖7-14 2000~2008年鶯落峽站與正義峽站年際徑流量變化
圖7-15 張掖市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
圖7-16 2000~2008年黑河流域中段水資源供需差額變化
圖7-17 不同保證率下黑河流域中段水資源供需差額
圖7-18 價格控制手段與數量控制手段的理論分析
圖7-19 分散式水資源經濟模型框架圖
圖7-20 水價上漲後黑河流域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變化
圖7-21 水量控制下黑河流域農業節水量
圖7-22 水量控制下黑河流域水資源影子價格變化
圖7-23 水量控制下黑河流域農作物結構變化
圖7-24 水量控制與提高水價的政策效果比較
圖7-25 不同政策情景下的氮流失和農戶淨收入
圖8-1 不同的碳稅政策情景相對於基準情景的減排率
圖8-2 不同的碳稅政策情景相對於基準情景的節能率
圖8-3 不考慮環境效益的碳稅政策的減排成本
圖8-4 考慮環境效益的碳稅政策的減排成本
圖8-5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相對於基準情景的減排率
圖8-6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單位二氧化碳減排的環境效益
圖8-7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不考慮環境效益的減排成本
圖8-8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相對於基準情景的減排率
圖8-9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單位二氧化碳減排的環境效益
圖8-10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不考慮環境效益的減排成本
圖8-11 能源消費總量的模擬結果與控制目標的對比
圖8-12 能源消費強度和非化石能源比例的模擬結果與節能減排目標的對比
圖8-13 不同能源消費配額分配情景下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
圖8-14 能源消費強度、碳排放強度下降率和非化石能源比例
圖8-15 同一碳稅情景下各地區GDP變化率
圖8-16 同一碳稅情景下2020年區域人均GDP的變異係數
圖8-17 同一碳稅情景下2020年各部門產量變化
圖8-18 同一碳稅情景下2020年各部門價格變化
圖8-19 差別碳稅情景下S3和S4情景相比S2情景的2020年各部門產量變化
圖8-20 差別碳稅情景下S3和S4情景相比S2情景的2020年各部門價格變化
圖8-21 綠色城市指數的空間分布
圖8-22 城市發展類型分布
附圖8-1 基於CGE的能源經濟環境政策模型的生產模組結構
附圖8-2 基於CGE的中國能源經濟環境政策模型的能源生產模組
附圖8-3 部門產出(除電力部門外)結構簡化圖
附圖8-4 電力部門產出結構簡化圖
表目錄
表1-1 按部門統計的2000~2009年製造業份額變化
表1-2 按主體功能區統計的2001~2009年製造業份額變化
表1-3 城市經濟活動占全國的比重
表1-4 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經濟活動占全國的比重
表1-5 主體功能區規劃區域分類一覽表
表2-1 產品差異化和貿易的發生
表2-2 不同的工廠分布下的市場分布
表2-3 新廠商選址的運輸成本
表3-1 1995~2003年產業間空間集聚度增加和下降的前10個部門組合分布表
表3-2 第一象限產業間空間集聚度和投入產出係數位於前20位的部門組合
表3-3 不同象限影響力係數和感應度係數所占比重分布表
表3-4 第一象限影響力係數和感應度係數都大於1的前20位部門組合
表3-5 第四象限產業間空間集聚度和投入產出係數位於前20位的部門組合
表3-6 第四象限產業間空間集聚度前20位產業的空間分布及其比重
表3-7 各省區製造業產業結構差異度係數
表3-8 2002年江浙滬地區省區間產業結構差異度與產業內貿易
表3-9 2002年長江中游地區省區間產業結構差異度與產業內貿易
表3-10 2009年川、黔、滇、渝、湘、桂、粵7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產業結構差異度係數
表3-11 貴州與川、渝、滇、湘、桂、粵產業結構差異度係數
表3-12 2002年西南地區5省區間產業內貿易比例
表3-13 2002年和2007年川、黔、滇、渝、湘、桂、粵7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貿易流的流出比例
表3-14 2002年和2007年川、黔、滇、渝、湘、桂、粵7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貿易流的流入比例
表3-15 西北地區省區間產業結構差異度與產業內貿易
表3-16 區域屬性變數及說明
表3-17 部門特性變數及說明
表3-18 產業部門分類說明
表3-19 回歸1與回歸2的模型結果
表3-20 回歸3的模型結果
表3-21 趨勢聚類分析的樣本分布中心點
表3-22 產業集中分布樣本的區域分布
表3-23 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樣本的區域分布
表3-24 主要的製造業份額變化類型分布區域的經濟屬性指標
附表3-1 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的標準形式
附表3-2 中國省區間投入產出模型部門分類對照表
表4-1 1997年與2002年的需求誘發依存度
表4-2 2002年空間相鄰與市場誘發依存度
表4-3 2002年省區之間的市場誘發依存度
表4-4 區域經濟成長模式的地域分異
表4-5 2002年最終需求誘發依存度
表4-6 2002年八區域市場誘發依存度
表4-7 2002年省內市場和省外市場的誘發依存度
表4-8 2002年八區域分部門市場誘發依存度
表4-9 2002年各省區省內貿易量與省際貿易量
表4-10 省際貿易中心
表4-11 四個省際貿易中心與其他省份貿易量
表4-12 初級產品部門與製造業部門的劃分
表4-13 省區間初級產品部門與製造業部門產品流動
表4-14 各區域按產品淨流出特點分類的結果
表4-15 2003~2009年6省市銀行間資金拆借量
表4-16 31省份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GDP
表4-17 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GDP
表4-18 2005年人口和就業的空間分布
表4-19 2009年人口和就業的空間分布
表4-20 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對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影響
表4-21 經濟地理對區域增長差異的影響
表4-22 變係數固定效應模型
表4-23 八個區域的劃分
表4-24 不變價表示的各區域實際GDP及其構成增長情況
表4-25 基年(1997年)各區域GDP及其構成
表4-26 不變價表示的各區域實際GDP及其構成增長情況
表4-27 1999年ASEAN、APEC、EU和NAFTA的域內貿易
附表4-1 八區域的劃分
附表4-2 多區域CGE模型中19部門劃分
附表4-3 能源環境CGE模型中的替代彈性設定
表5-1 泰國農產品流通利潤與運輸成本
表5-2 浙江省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表5-3 浙江省農產品種植結構的變化
表5-4 浙江省農戶類型分布
表5-5 浙江省農戶對農業合作組織的態度
表5-6 LOGIT模型的變數說明
表5-7 LOGIT模型回歸分析結果
表5-8 中國農業產業化的案例
表5-9 1979~1992年中國食品消費收入彈性係數
表5-10 1981~1997年個人食品消費量變化情況
表5-11 中國的加工食品、在外消費的變化
表5-12 2002~2007年能源價格上漲與糧食價格波動之間的關係
表5-13 2002~2007年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對畜產品價格的影響
表5-14 2002~2007年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對加工食品價格的影響
表5-15 2002~2007年能源價格對CPI和物價總水平的影響
表5-16 2002~2007年糧食價格對CPI和物價總水平的影響
表5-17 2002~2007年能源價格上漲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表5-18 2002~2007年糧食價格上漲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表5-19 “4萬億元投資”的重點項目投資
表5-20 文教科衛投資比例
表5-21 2009年1~6月重點商品出口額
表5-22 “4萬億元投資”對整個社會經濟的誘發效果
表5-23 “4萬億元投資”對農村勞動者報酬的誘發額
表5-24 “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對城鎮工業的影響
表5-25 擴大農村居民家電消費對城鎮工業的影響
表5-26 “家電下鄉”補貼對城鄉勞動者報酬的誘發額
表5-27 擴大內需對出口減少導致經濟下滑的緩解效果
附表5-1 城鄉投入產出模型的基本結構
附表5-2 中國城鄉投入產出模型的部門分類
表6-1 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北京市各部門直接用水係數和完全耗水係數
表6-2 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北京市各部門水足跡
表6-3 1997~2002年北京市水足跡變化影響因素的結構分解
表6-4 2002~2007年北京市水足跡變化影響因素的結構分解
表6-5 北京市各部門的水足跡
表6-6 北京市三次產業的最終需求及水足跡
表6-7 北京市外部水足跡的地區構成
表6-8 2002年和2007年各省區的碳足跡及人均碳足跡
表6-9 2002年省區間隱含碳排放的調入與調出
表6-10 隱含碳排放的跨國轉移
表6-11 各省區資源環境成本和綠色國民儲蓄
表6-12 扣除資源流動影響後的各省區資源環境成本和綠色國民儲蓄
表7-1 2002年準格爾旗圪針堰村農村經濟概況
表7-2 2002年準格爾旗圪針堰村土地利用和農作物系統
表7-3 根據EPIC模型計算的土壤侵蝕值
表7-4 生物經濟模型變數定義
表7-5 實際數據與模擬結果的比較
表7-6 堯勒甸子村和沙日塔拉村非農就業和農戶收入比較
表7-7 堯勒甸子村和沙日塔拉村農戶收入水平和來源比較
表7-8 引進舍飼養牛技術的情景分析
表7-9 為貧困農戶提供信貸服務的情景分析
表7-10 水資源分配調整模擬情景
表7-11 地面節水灌溉技術及日光溫室節水成本
表7-12 壓縮用水量情景下農民收入變化
表7-13 日光溫室面積的模擬結果
表7-14 農業用水空間配置最佳化方案
表7-15 規劃方案與最佳化方案的收入比較
表7-16 黑河流域中段灌區劃分一覽表
表7-17 黑河流域中段各灌區引水量變化
表7-18 黑河流域中段各灌區水資源需水變化
表7-19 水資源需求管理的情景設計
表7-20 現狀年與平水年黑河流域水資源的供給量與使用量
表7-21 現狀年與平水年黑河流域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收入
表7-22 水價上漲後黑河流域用水量變化
表7-23 水價上漲後黑河流域農作物種植面積變化
表7-24 地表水、地下水水價同時上漲情景下黑河流域農戶人均收入變化
表7-25 地表水水價上漲情景下黑河流域農戶人均收入變化
表7-26 水價上漲後黑河流域農戶收入補償額
表7-27 壓縮農業用水導致農民人均收入變化
表7-28 控制氮肥流失的政策情景設計
表8-1 基準情景下的GDP、CPI和全要素生產率
表8-2 資源約束和低碳發展情景下GDP年均增長速度
表8-3 資源約束和低碳發展情景下三次產業結構水平
表8-4 資源約束和低碳發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
表8-5 資源約束和低碳發展情景下化石能源供應和消費情況
表8-6 資源約束和低碳發展情景下非化石能源的需求量
表8-7 資源約束和低碳發展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表8-8 中國與已開發國家高耗能產品能耗比較
表8-9 各產業部門能源利用效率年均提高率(AEEI)
表8-10 2020年技術進步情景下的減排量
表8-11 2020年各部門單位產量能耗變化率
表8-12 2020年的產業結構變化
表8-13 基準情景下的發電量
表8-14 2020年發電結構轉換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表8-15 碳稅政策的情景設計
表8-16 不同的碳稅政策情景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費
表8-17 不同的碳稅政策情景下2020年主要經濟變數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變化率
表8-18 2007年和2020年不同碳稅情景下的產業結構比較
表8-19 不同碳稅情景下2020年主要行業產量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變化
表8-20 不同碳稅情景下考慮環境效益後相對於基準情景的GDP變化率
表8-21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碳排放許可的影子價格
表8-22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主要行業和居民減排貢獻率
表8-23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費水平
表8-24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2020年主要經濟變數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變化率
表8-25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情景下2020年主要行業產量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變化
表8-26 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考慮環境效益後GDP變化率
表8-27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碳排放許可的影子價格
表8-28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主要行業和居民的減排貢獻率
表8-29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費
表8-30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2020年主要經濟變數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變化率
表8-31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2020年主要行業產量相對於基準情景的變化
表8-32 不同的減排政策情景下考慮環境效益後相對於基準情景的GDP變化率
表8-33 不同的能源消費配額分配情景下平均每年各省GDP增長率
表8-34 不同的能源消費配額分配情景下各地區GDP年均增長率
表8-35 基準情景下各地區GDP和二氧化碳排放
表8-36 同一碳稅情景下的各地區二氧化碳減排率和排放強度降低率
表8-37 同一碳稅情景下2020年各地區GDP組成的變化
表8-38 同一碳稅情景下2020年重點產業的份額變化
表8-39 差別碳稅的情景設計
表8-40 差別碳稅情景下各地區二氧化碳減排率和排放強度降低率
表8-41 差別碳稅情景下2020年重點產業的份額變化
表8-42 各省區歷史排放量與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國的比重
表8-43 碳排放許可初始分配的情景設計
表8-44 不同的碳排放許可分配情景下各省區GDP變化率
表8-45 不同的碳排放許可分配情景下各省區的碳減排貢獻率
表8-46 不同碳排放分配情景下淨調出與淨出口的變化與單位GDP的碳排放成本
表8-47 不同的碳排放許可分配情景下各部門增加值變化率
表8-48 不同的碳排放許可分配情景下各部門的減排貢獻率
表8-49 城市經濟的相關指標占全國的比重
表8-50 中國綠色城市指數的指標體系
表8-51 2010年中國綠色城市指數計算結果
表8-52 綠色城市指數的數值範圍
表8-53 城市經濟成長與綠色發展的關係
表8-54 國際比較的指標體系
表8-55 城市綠色發展的國際比較
表8-56 綠色城市指數得分範圍
附表8-1 SAM表的部門分類
附表8-2 能源轉化成二氧化碳排放的計算因子
附表8-3 多區域CGE模型中19個部門的劃分
附表8-4 能源環境CGE模型中的替代彈性設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