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學史

《現代化學史》是2018年8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廣田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現代化學史
  • 作品別名:化學
  • 作者:(日)廣田襄 
出版信息(日)廣田襄 著,內容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日)廣田襄 著

叢書名: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書號:978-7-122-32055-1
開本:B5 710×1000 1/16 裝幀:精 版次:1版1次 頁數:508頁

內容簡介

化學在20世紀獲得了大的發展,吸收物理學發展的成果,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能夠在原子、分子水平理解物質結構和化學反應的本質;同時也為理解生命現象打下了基礎,促進了分子生物學的興起,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書分三篇講述。第1篇近代化學走向成熟,簡要地講述了19世紀化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作為現代化學(第2、3篇)的鋪墊;第2篇現代化學的誕生與發展,講述了20世紀前半葉現代化學的誕生及其發展;第3篇當代化學,講述了20世紀後半葉化學各個分支領域的發展狀況。書中不僅有對化學原理、化學反應方面的成果記載,還有對化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化學裝置的發明,以及現代化學發展的所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

目錄

第1篇近代化學走向成熟
第1章 近代化學之路
——18 世紀末之前的化學:原子·分子科學的曙光 /003
1.1 化學的源流 /003
1.1.1 希臘人的物質觀 /004
1.1.2 鍊金術 /004
1.1.3 醫(學)化學 /006
1.1.4 技術的遺產 /007
1.1.5 17世紀的化學 /007
1.1.6 波義耳與粒子論哲學 /008
1.1.7 燃素說 /010
1.2 氣體化學的發展 /010
1.2.1 布萊克:碳酸氣的發現與定量研究 /011
1.2.2 普利斯特里與氧氣的發現 /012
專欄1 以科學和神學的融合為目標的普利斯特里 /012
1.2.3 舍勒與氧氣的發現 /013
1.2.4 卡文迪許與氫氣的發現 /014
1.3 拉瓦錫與化學革命 /014
1.3.1 拉瓦錫與燃燒的新理論 /015
1.3.2 燃素說的打破與新的化學理論 /016
專欄2 優秀的官員、大化學家拉瓦錫和他的妻子 /018
1.4 18世紀的化學與社會 /020
1.4.1 化學產業的開始 /020
參考文獻 /021
第2章 近代化學的發展
——19世紀的化學:原子·分子概念的確立與專業分化 /023
2.1 原子說與原子量的確定 /023
2.1.1 世紀更替時的狀況 /024
2.1.2 道爾頓的原子說與原子量 /025
2.1.3 元素符號 /026
2.1.4 蓋·呂薩克的結合體積比與阿伏伽德羅假說 /027
2.1.5 貝采利烏斯的原子量 /028
2.1.6 普勞特的假說 /029
2.1.7 圍繞原子量的混亂與當量 /030
2.2 電化學的出現及其影響 /030
2.2.1 伏特的電池和電化學的出現 /030
2.2.2 電化學二元論 /032
2.2.3 法拉第和電分解法則 /032
專欄3 戴維、法拉第與皇家研究所 /033
2.3 有機化學的誕生與圍繞原子、分子的混亂 /035
2.3.1 新的有機化合物和異構體的發現 /036
2.3.2 有機化合物的分析與李比希 /036
2.3.3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根的概念 /037
2.3.4 新的類型理論 /039
2.3.5 坎尼扎羅使阿伏伽德羅假說起死回生 /041
2.3.6 原子、分子的實在性與化學家 /042
2.4 有機化學的確立與發展 /042
2.4.1 原子價的概念與化學結構式 /042
2.4.2 苯和芳香化合物的結構 /044
2.4.3 碳的四面體說與立體化學 /045
2.4.4 有機化合物的分析 /048
2.4.5 合成方法的進步 /048
2.5 元素周期律 /050
2.5.1 分光法的引入與新元素的發現 /050
2.5.2 元素分類的早期嘗試 /050
2.5.3 門捷列夫和邁耶爾的周期律 /052
2.6 分析化學、無機化學的進步 /054
2.6.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容量分析 /054
2.6.2 儀器分析 /055
2.6.3 原子量的確定 /056
2.6.4 氟的發現和莫瓦桑 /056
2.6.5 稀土元素的分離 /057
2.6.6 稀有氣體的發現和周期表的修正 /059
2.6.7 維爾納與配位化學的誕生 /060
2.7 熱力學?氣體分子運動理論 /062
2.7.1 卡諾與熱機器 /063
2.7.2 能量守恆定律與熱功等量 /063
2.7.3 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 /064
2.7.4 氣體分子運動理論的發展 /067
2.7.5 玻爾茲曼和熵 /068
2.8 物理化學的誕生和發展 /069
2.8.1 氣體的性質 /070
2.8.2 從熱化學到化學熱力學 /070
2.8.3 化學反應理論的起步 /072
2.8.4 溶液的性質與滲透壓 /073
2.8.5 電離學說與阿倫尼烏斯、范特霍夫、奧斯特瓦爾德 /075
專欄4 阿倫尼烏斯與地球溫暖化 /076
2.8.6 膠體和表面化學 /078
專欄5 泡克爾斯和瑞利卿 /079
2.9 天然有機化學 /080
2.9.1 糖的結構與合成 /081
2.9.2 卟啉及其衍生物 /082
2.9.3 蛋白質和胺基酸 /083
2.9.4 核酸的發現 /084
2.9.5 萜烯類 /085
2.10 生物化學的誕生之路 /085
2.10.1 農業化學與植物營養 /086
2.10.2 發酵化學 /087
2.10.3 呼吸與生物體內的氧化 /088
2.10.4 消化與代謝 /089
2.11 化學家的教育 /090
2.11.1 19世紀初的狀況 /090
2.11.2 李比希的教育改革及其影響 /091
專欄6 李比希與化學教育的革新 /092
2.11.3 其他國家的狀況 /093
2.12 19世紀的化學產業 /094
2.12.1 制鹼產業 /095
2.12.2 肥料產業 /095
2.12.3 煤焦油化合物與合成染料 /096
2.12.4 天然染料的合成與合成化學產業 /097
2.12.5 製藥產業 /098
2.12.6 炸藥產業 /098
2.12.7 金屬與合金 /099
2.13 近代化學引入日本 /100
2.13.1 近代化學教育的開始 /100
2.13.2 大學制度的確立與化學家的培養 /102
專欄7 吉田彥六郎與漆的研究 /103
參考文獻 /104
近現代的化學和科學·技術史年表(至19世紀末) /108
第2篇 現代化學的誕生與發展
第3章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物理學的革命
——X射線、放射線、電子的發現和量子論 /113
3.1 電子的發現 /113
3.1.1 氣體放電的研究 /114
3.1.2 湯姆遜的實驗與電子的發現 /115
3.1.3 電子電荷的測定 /117
3.2 X射線的發現及早期研究 /118
3.2.1 X射線的發現 /118
3.2.2 X射線的本質與物質結構 /119
專欄8 勞倫斯·布拉格與卡文迪許研究所 /120
3.2.3 莫塞萊的研究和原子 /121
3.3 放射能的發現與同位素 /122
3.3.1 貝克勒爾的發現 /123
3.3.2 居里夫婦發現鐳 /123
專欄9 居里夫婦 /124
3.3.3 盧瑟福的研究與放射能的本質 /126
3.3.4 釷的放射能和元素的轉化 /127
3.3.5 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遷移系列 /128
3.3.6 陽極線和質量分析:穩定同位素 /129
3.3.7 重氫的發現 /131
3.4 原子的真實性 /131
3.4.1 19世紀的物理學家和原子 /132
3.4.2 布朗運動理論與愛因斯坦 /133
3.4.3 佩蘭的實驗驗證 /134
3.5 量子論的出現 /135
3.5.1 普朗克的量子論 /135
3.5.2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 /136
3.6 原子結構與量子論 /137
3.6.1 盧瑟福發現原子核 /138
3.6.2 玻爾的原子模型 /139
3.6.3 玻爾理論的發展與原子結構 /141
3.6.4  中子的發現與核的結構 /143
3.7 量子力學的出現與化學 /143
3.7.1 海森堡的矩陣力學 /144
3.7.2 德布羅意波 /144
3.7.3 薛丁格波動方程與氫原子 /145
3.7.4 多電子體系的近似解 /147
3.7.5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147
3.7.6 量子力學和化學 /148
參考文獻 /149
第4章 20世紀前半葉的化學
——原子·分子科學的成熟與壯大 /151
4.1  20世紀前半葉化學的特徵 /152
4.2 物理化學(Ⅰ):化學熱力學及溶液化學 /154
4.2.1 化學熱力學的完成 /155
4.2.2 溶液的物理化學 /158
4.2.3 酸鹼概念 /160
4.3 物理化學(Ⅱ):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結構理論 /160
4.3.1 化學鍵理論的誕生與G. N. 路易斯 /160
4.3.2 原子價鍵法 /163
專欄10 G. N.路易斯與朗格繆爾之間的爭執 /164
4.3.3 分子軌道法 /167
4.3.4 氫鍵、金屬鍵 /169
4.3.5 分子極性 /170
4.3.6 分子間力 /170
4.3.7 採用X射線·電子射線衍射的結構解析 /171
專欄11 J. D.伯納爾:科學聖人的遺產與複雜性 /174
4.3.8 分子分光學與結構化學 /175
4.3.9 電子和核的磁性與磁共振 /178
4.4 物理化學(Ⅲ):化學反應論與膠體?表面化學 /179
4.4.1 化學反應論的發展 /179
4.4.2 熱反應的理解與連鎖反應 /183
4.4.3 光反應和激發態分子 /185
4.4.4 膠體化學 /186
4.4.5 表面與界面化學 /188
4.5 核·放射化學的誕生 /189
4.5.1 元素的嬗變 /190
4.5.2 人工放射能的發現 /191
4.5.3 核分裂的發現 /192
專欄12 核分裂發現中哈恩與邁特納的貢獻 /194
4.5.4 超鈾元素 /196
4.5.5 放射性核素和放射能的化學利用 /197
4.6 分析化學 /198
4.6.1 定量分析 /199
4.6.2 微量分析 /199
4.6.3 儀器分析 /200
4.6.4 色譜 /202
4.6.5 採用放射能的分析 /203
4.6.6 放射年代測定 /204
4.7 無機化學 /204
4.7.1 新元素的發現與周期表的完成 /205
4.7.2 配位化學的進步 /207
專欄13 小川正孝與nipponium /208
4.7.3 有趣的無機化合物:硼和矽的氫化物 /210
4.7.4 固體的結構與物性 /212
4.7.5 地球與宇宙化學 /213
4.8 有機化學(Ⅰ):物理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的誕生與合成化學的發展 /215
4.8.1 物理有機化學的誕生與發展 /216
4.8.2 自由基 /218
4.8.3 立體化學的發展 /219
4.8.4 有機合成化學的發展 /220
4.8.5 高分子化學的誕生與發展 /224
4.9 有機化學(Ⅱ):天然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的基礎 /226
4.9.1 糖 /226
4.9.2 蛋白質和胺基酸 /227
4.9.3 核酸 /228
4.9.4 葉綠素和氯高鐵血紅素 /229
4.9.5 類固醇與激素 /231
4.9.6 維生素和胡蘿蔔素 /232
4.10 生物化學的確立與發展:動態生物化學 /234
4.10.1 酶研究的發展 /234
專欄14 薩姆納不屈的鬥志與圍繞酶本質的論爭 /237
4.10.2 呼吸和生物體內的氧化還原 /239
4.10.3 糖分解機理的闡明和檸檬酸循環 /242
4.10.4 光合成 /246
4.10.5 脂質代謝 /246
4.10.6 蛋白質和胺基酸代謝 /247
4.10.7 維生素和激素 /248
4.11 套用化學的發展 /250
4.11.1 空氣中固氮與高壓化學 /251
專欄15 哈伯的榮耀與悲劇 /253
4.11.2 新金屬與合金 /254
4.11.3 塑膠 /255
4.11.4 人造纖維與尼龍 /256
4.11.5 合成橡膠 /257
4.11.6 化學療法與藥品 /258
4.11.7 農藥的問世 /260
4.12 日本的化學 /261
4.12.1 教育·研究環境的整頓 /261
4.12.2 20世紀初的領導型化學家 /262
專欄16 喜多源逸與京都學派的形成 /264
4.13 化學與社會 /266
4.13.1 20世紀前半葉化學產業的變化 /267
4.13.2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化學及化學產業 /268
4.13.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化學產業 /268
4.13.4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化學 /270
參考文獻 /271
近現代的化學和科學·技術史年表(20世紀前半葉) /276
第3篇 當代化學
第5章 20世紀後半葉的化學(Ⅰ) /281
5.1 整體特徵 /282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的社會背景 /282
5.1.2 日本的狀況 /283
5.1.3 20世紀後半葉化學的特點 /283
5.2 觀測、分析手段的進步與結構化學的成熟 /284
5.2.1 結構解析方法的進步:採用衍射法的結構確定 /285
專欄17 複雜分子的結構確定與多蘿西·霍奇金 /288
5.2.2 顯微鏡技術的飛躍進步:細胞和表面的原子? 分子的直接觀察 /291
專欄18 受惠於偶然的下村脩的人生與GFP  /294
5.2.3 雷射的出現與分子光譜學的發展:分子結構和電子狀態的觀測 /298
5.2.4 電子光譜法的發展:原子內層和表面狀態的觀測 /307
5.2.5 磁共振法:使自旋探針化的光譜法 /310
專欄19 勞特布爾與MRI的誕生 /316
5.2.6 分離分析方法的進步 /317
5.3 理論與計算化學的進步:化學現象的理解和預測 /321
5.3.1 量子化學計算 /322
5.3.2 熱力學與統計力學 /326
5.4 化學反應研究的精密化 /329
5.4.1 反應速度、反應中間體的實驗性研究 /330
5.4.2 短壽命物種的觀測和高速反應的研究 /333
5.4.3 基元反應的動力學 /336
5.4.4 激發態分子的動力學 /339
5.4.5 光化學 /341
5.4.6 反應理論的進步 /343
5.4.7 表面反應和催化反應 /347
5.5 新物質的發現與合成 /349
5.5.1 新元素和新物質群 /350
5.5.2 有機化合物的新合成法 /353
5.5.3 天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 /359
專欄20 天才有機化學家伍德沃德 /360
專欄21 圍繞河豚毒素的研究與結構解析的競爭 /363
5.5.4 超分子化學或主客體化學 /365
5.5.5 新的碳物質 /367
5.6 功能?物性的化學:材料科學的基礎 /369
5.6.1 新的功能性物質 /370
5.6.2 導電性物質 /373
5.6.3 磁性與磁體 /376
5.6.4 光學性質 /378
5.7 地球、環境和宇宙化學 /380
5.7.1 地球·環境化學 /380
5.7.2 宇宙化學 /383
5.7.3 生命起源 /385
參考文獻 /387
第6章 20世紀後半葉的化學(Ⅱ)
——基於分子的生命現象的理解 /391
6.1 分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的誕生 /392
6.1.1 DNA結構解析之路 /392
專欄22 萊納斯·鮑林的成功與失敗 /400
6.1.2 蛋白質的結構解析與結構生物學的誕生 /402
6.2 生物化學的發展(Ⅰ):DNA和RNA化學 /407
6.2.1 DNA信息的轉錄與翻譯 /408
6.2.2 DNA的複製、修復、壽命 /413
專欄23 另類化學家穆利斯與PCR的開發 /415
6.2.3 核酸的操作與鹼基序列的確定 /417
專欄24 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 /420
6.2.4 RNA的功能與蛋白質的合成、分解 /422
6.3 生物化學的發展(Ⅱ):酶、代謝、分子生理學等 /428
6.3.1 酶的結構和反應機理的闡明 /428
6.3.2 代謝研究的發展及其影響 /430
6.3.3 生物膜與膜輸送 /433
6.3.4 生物體內電子傳遞與氧化磷酸化 /435
專欄25 自己建研究所的米切爾 /437
6.3.5 光合成 /439
6.3.6 信號傳遞 /443
6.3.7 免疫與遺傳重組 /446
參考文獻 /447
近現代的化學和科學·技術史年表(20世紀後半葉) /450
第7章 20世紀的化學與未來 /453
7.1 20世紀的化學與諾貝爾獎 /453
7.1.1 從諾貝爾化學獎看到的20世紀的化學 /453
7.1.2 鮑林的預測與20世紀後半葉的化學 /458
7.2 迎接21世紀的化學 /459
7.2.1 圍繞科學的狀況的變化 /459
7.2.2 化學的現狀與課題 /460
7.2.3 化學中的大問題是什麼 /465
7.3 今後的化學和對化學的期待 /466
結尾 /471
後記 /472
附錄 / 473
Ⅰ 元素髮現的歷史 /474
Ⅱ 與李比希有關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系統圖 /476
Ⅲ 從歷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看化學的進展 /478
索引 / 486
人名索引 /486
主題詞索引 /495
圖版·簡歷來源 /4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