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是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講述德裔貧民葛哈特的大女兒珍妮為人幫傭,與參議員白蘭德相愛。不久,白蘭德不期病故,留下一遺腹女。之後富家子雷斯脫愛上珍妮並與之同居,但在婚事上一直下不了決心,其後因兄弟姐妹的阻攔和反對而苦惱,並在家族的壓力下與珍妮分手,重歸上流社會,最後,和洛蒂·貝絲結婚。兩情繾綣而勞燕分飛,珍妮孤獨的過完了中年,雷斯脫臨終前對她親吐心腹之言後,痛苦的死在了她的懷中。

小說以珍妮的悲慘遭遇為主要線索,描寫了美國大城市中日趨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著務刻畫了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奢侈無度、荒淫糜爛的生活,昭示給人貧富之間不可逾超的鴻溝。一方面,歌頒了勞動人民勤勞、正直和勇於自我犧牲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鞭答了物慾橫流、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種種罪惡現實。整篇小說構思新穎、精巧,情節安排自然合理、緊湊,毫無人工雕琢之嫌。人物形象的塑造趨於典型化。珍妮是集貧窮、善良、吃苦耐勞和自我獻身精神於一身的美麗化身,對人世間滿懷著情愛,卻得不到半點的回報。在她身上充分體體現出資本主義制度是勞動人民生活悲劇的深刻根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珍妮姑娘
  • 外文名稱:Jennie gerhardt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西奧多·德萊賽
  • 首版時間:1911年
  • 字數:207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個人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珍妮出生在一個貧窮但家教嚴格的德國移民家庭,她單純美麗,溫柔善良。參議員白蘭德對珍妮一家給予了經濟上的幫助,尤其當珍妮哥哥因偷煤入獄後,他盡力相助,為驚慌失措的珍妮分擔了憂愁。白蘭德贏得了姑娘的信任甚至是好感,並對珍妮產生了愛慕之情,還應允一定會赴娶珍妮。可是,他的猝死卻打破了珍妮的希望,更不幸的是,他還讓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個遺腹私生女。後來,珍妮又與富家子弟雷斯脫相識。儘管雷斯脫也對珍妮傾心不已,但他對婚姻的承諾最終迫於社會、經濟和家庭的壓力而成為鏡花水月。不斷勇敢追求幸福的珍妮,在當時的很多人眼裡,是離經叛道的,環境不能接納她,她最終也沒有得到傳統意義上的美滿人生。不過,來自家人和孩子的親情與雷斯脫臨終前的懺悔,卻真正地撫慰了珍妮的心靈,讓她從懵懂無知,走向了情感的成熟,在感傷中理解和思索著人生與愛情。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珍妮姑娘》的背景設於19世紀晚期,那時美國在經濟和生產等方面發展速度很快,美國開始由生產為中心的社會轉向消費為中心的社會。美國開始強調大眾消費。在另一方面,美國的社會生活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消費主義文化強調感官的滿足。在這些影響下,個人開始追求物質消費,並且消費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女性。
《珍妮姑娘》創作於19世紀80年代,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美國社會正經歷著以生產為主導向消費為主導的社會轉變。部分資本家壟斷了美國社會很大一部分財富,加速了富裕與貧窮的兩極化。城鎮化的進程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比如說,物質主義,錢的崇拜以及享樂主義。人們開始攀比生活,引起了對現實的不滿意。

個人背景

《珍妮姑娘》是以德萊塞一個姐姐為原型撰寫的。1900年聖誕節,德萊塞父親老保羅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九歲。他一直跟瑪麗和布倫南住在羅徹斯特,他最後的時光過得很平和,幫助布倫南家照看花園,每天都去參加早彌撒。他父親和瑪麗——這個在德雷霍特因為跟上校西爾斯比引起性醜聞從而羞辱了老保羅的女兒——住在一起這件事使西奧多產生了創作《珍妮姑娘》的衝動。一個不苟言笑從舊世界過來的父親在他女兒年輕時斷絕了和她的父女關係,但卻在她的照料下度過了最後的時光。西奧多在他父親去世不到兩個星期,1901年元月6日就開始創作《珍妮姑娘》。不久他便寫完了四十章。之後,作者因為出版方面的問題,多次受到掣肘,並被要求加上道德說教。德萊塞為此一度意氣消沉,無心再寫《珍妮姑娘》。當然,德萊塞寫不下去的真正原因是他和材料保持不了距離,小說原型瑪麗的生活頑固地不聽他想像的調遣。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這些材料還是顯得色彩暗淡,沒有生氣。他越是著急,越是沒有靈感,儘管出版社給經濟窘迫的他提供了援助,但處於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德萊塞得到這種恩惠越多,思想負擔就越重。

人物介紹

珍妮
小說中的珍妮姑娘是作者試圖塑造的一個理想化人物。她美麗、賢淑、溫順、善良,符合男權文化的審美標準。首先,外形上符合男權社會所推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的標準:她有“異常招人喜愛的容顏,蘊涵著無限的青春和勃勃生機”,以至於小說的兩位男主人公都在第一次看見她時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其次,她是愛和善良的化身—愛父母、愛兄弟姊妹,為了他們而任勞任怨。作者說:“從她很小的時候,她的每一個行為思想都是由善良和仁慈塑造而成的。”同時,她熱愛大自然,“大自然的優美線條和影子令她心動不已,她覺得這就是一首歌曲。”珍妮的美麗和氣質與大自然無比和諧,少女時代的她是未經塵世站染的天使。另外,珍妮還有一個很隱性的本性,就是對生存的渴望和熱愛。作者說道,對珍妮來說,生活“是一片神秘的國土”、“一份風光無限的美麗”。珍妮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幾乎無可抗拒地吸引著讀者,給讀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作者是把珍妮作為道德正面價值的悲劇人物來塑造的。珍妮的價值不在於她自身,而是來自於她所象徵的道德觀念,這主要是指19世紀美國所盛行的女性的自我犧牲精神。剛成年的珍妮把精力都用在了如何使家庭擺脫貧困上。她先後與白蘭德、萊斯特未婚同居,就是為了拯救處於危難境地的家庭。在被父親趕出家門時,珍妮“既沒有為自己辯解,也沒有怨天怨地”,把一切“歸咎於她自己的錯誤”。她理所當然地認同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控制,接受了男權社會為女性安排的人生定位。
白蘭德
白蘭德是個國會議員,政績並不顯著,已經52歲了,意識到“生命和名譽無常”,政治活動“徒耗心力”因此在任職中他還不能杜絕對朋友的詢情,國會通過的一些官員任命中,他也撇不開干係,每當良心刺激他過於尖銳的時候,他就用“我一生只不過這點劣跡”來自我安慰。不過,在他身上,良心是無論如何沒有死的,至於他的同情心,更是一天強似一天。小說展示了他與珍妮關係的發展就是從同情心引發的。第一眼見到珍妮,使他難忘:珍妮豐滿的腮幫,圓渾的體態,充滿青春和健康,非常動人。每次珍妮來詢問洗的衣物,他看到眼前的姑娘是那樣羨慕他生活舒服的那種神情,使他感動,因此總是藉故留她一會兒,不久就發現她那溫柔女性里深深埋藏著一種不肯向人訴苦的羞慚,因此,他幾乎覺得周圍的一切舒適和奢侈都是可恥的。見珍妮衣服檻褸,鞋子破爛,恨不得想出一種不致得罪她的法子來幫助她。主雇關係的交往使白蘭德能夠多次幫助珍妮及家人,贏得珍妮一家人的好感。每當白蘭德和珍妮談話的時候,常常被珍妮的純真無邪所打動,老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以至於還猜想珍妮“也許能覺察並且賞識他這年輕的一面”。自然地閒談、親切地交往遂產生愛意,他在珍妮的面頰上親了一個吻。此後,白蘭德多次向她求婚,表示“我是認真說的”。由於身份年齡懸殊,他們的交往引來許多議論,白蘭德邀珍妮晚間散步,以至於遭到忠實於宗教教義的葛哈特的強烈反感,禁止兩人的往來。白蘭德對珍妮的愛是真摯的、坦蕩的。對自己的個人幸福追求是堅定不移的,對自己愛珍妮品行端正是無畏議論的、理直氣壯的。由於葛哈特的固執,他不得不避免更激烈的衝突,暫時終止珍妮的往來。巴斯因偷煤並扭打警探被刑拘罰款,珍妮不得不到白蘭德住處請求幫助,白蘭德通過關係,打通各種關節,巴斯很快獲釋,珍妮很感激白蘭德。珍妮的美和不可抗拒的誘惑力使白蘭德重新審視兩人的關係,認識珍妮及他們之間的種種困難,最終需要與滿足戰勝了理智,他摘取這朵鮮花,珍妮把貞操獻給了他。
雷斯脫
雷斯脫是珍妮的第二個情人,生在信天主教的家庭,卻不相信靈感;出身富豪卻沒有門第觀念;選擇配偶卻不講求有條件的結婚,因受時尚影響,思想行動崇尚一切自由。他是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人,一個思想前衛的人。他的品性一是自命懂得正當的生活方式。不自尋煩惱,不作不實際的幻想,不自我傷感,奮勉自強,保持個性。二是嗜酒好色。他追求享受。對婚姻事實則認為暫時結伴有好處,不受社會律條束縛,不要讓一個人終生都來干預我的一切,認為經過享樂之後,再去成立確定的傳統關係,方可無怨。他理智地構想過婚姻,“如果要結婚,這個理想的女人應該從他自己的階級里去找,如果為暫時圖快樂起見,那是無論什麼地方遇到都可以的……”他結交廣泛,眼光敏銳,心裡所想就會馬上變成行動,他“曾經認識一切種類的女人,富的、貧的,他自己那個階級的高貴女子,以及無產階級的女兒,卻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理想的女人能夠兼具同情、溫存、年青、美貌四樣特質。……這種理想的女人一經出現,他就要弄她到手”。他一接觸珍妮,很快就感到珍妮是叫人眷戀的女性,她不世故、不自私、不提防人、不設圈套獵捕男人。他覺得珍妮像花一樣地可愛、鮮美,於是窮追不捨。
葛哈特
葛哈特先生是虔誠的路德教徒,在家裡有絕對的權威,妻子和孩子們對他的話不得違抗,在葛哈特眼裡,孩子是他的私有財產,他們的一切都要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珍妮的悲劇命運,不能說沒有她父親葛哈特的責任。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小說中,珍妮的父親葛哈特、參議員白蘭德、富家子弟雷斯脫、雷斯脫的父親甘老太爺還有一些著墨不多的人物如珍妮的兄弟姐妹、雷斯脫的家人等無不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愛或以一種自私的愛來傷害別人。家庭成員之間不是充滿愛的親情關係,而變成了一種冷酷的利益關係。珍妮的父親葛哈特死板的遵守宗教教條,努力做到正直、誠實,討上帝的喜悅。因為害怕子女犯過錯讓他死後受到永遠的刑罰,他嚴密的關注著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壓制於女正常的渴望和享受,只要發現他們稍微流露出一點情慾和弱點,就會斷然制止。他不允許珍妮有自己喜歡的人,除非他認可。人們不難發現葛哈特的確愛著自己的家人,希望他們不犯罪孽,死後進入天堂。但這種父愛絕非真正的愛,是不合乎人性的自私的愛。
當他發現珍妮和白蘭德來往時,認為白蘭德太老了,沒有過問珍妮的感受,就反對他們來往。後來發現珍妮未婚先孕時,他十分震怒,立刻把珍妮趕出了家門。從這些做法中都可以看出葛哈特專斷獨行,不近人情,沒有絲毫的父愛和仁慈之心。珍妮的兄弟姐妹能掙錢後不願意貼補家用,認為家庭是個負擔,成年後相繼離開了家庭,逃避贍養老人的責任,葛哈特死後,除了珍妮和長子巴斯外沒有人出席葛哈特的葬禮。無獨有偶,雷斯脫的大家庭表面看起來和諧相處,但實際上,雷斯脫和他的哥哥羅伯脫在做生意上意見不合,明爭暗鬥。雷斯脫的妹妹露易絲髮現哥哥和珍妮同居,不借造謠中傷珍妮。雷斯脫的父親甘老太爺以獨斷、不理解子女的權威姿態出現。表面看來,甘老太爺精明能幹,疼愛子女,最為寵愛雷斯脫。然而當他發現雷斯脫沒有按照他的意願在上層社會裡找一個女子成家立業,而是和平民女子珍妮同居後,很不能理解,進而痛恨雷斯脫毀壞了自己家族的名譽。於是用取消遺產繼承的手段來控制雷斯脫,逼他和珍妮分手。整個家庭害怕雷斯脫的越界危害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名聲,都反對雷斯脫和珍妮在一起,雷斯脫在家裡得不到理解和同情,他只有在珍妮那裡才能得到愛和安慰。
在物化的消費時代里,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願意付出愛或以一種自私的愛來“愛”別人。珍妮姑娘卻勇敢而樂觀的面對生活,從來沒有失去自己的美好品質,不計回報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情人,為了家庭和情人犧牲自己.最終也沒有得到美滿的婚姻。這種愛的力量感化了父親葛哈特,也讓情人雷斯脫死前向她仟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珍妮是一個偉大的女人。
德萊賽的現實主義作品是美國文學史的轉折點,他一改維多利亞時期的“優雅文學”,具有自我意識的“新女性”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但是維多利亞時期對女性道德的要求及男權文化依然根深蒂固並發揮作用。珍妮姑娘的美貌、溫柔善良並且富有自我犧牲的形象給每一位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悲劇性的命運又引起了讀者深刻的思考。她的一生與三個男人有著緊密的關係——父親葛哈特,參議員白蘭德以及富家子弟萊斯特,他們都是男權文化的典型的代表。葛哈特用嚴酷的宗教教義來約束珍妮,實踐著父親對兒女的絕對權威。白蘭德戴上施恩者的面紗,以一個高高在上者的身份,使得他占有珍妮的願望得以實現。富家子弟萊斯特雖然和珍妮後來已經彼此需要,誰也離不開誰,但由於階級差別和社會壓力的緣故,最終拋棄了珍妮。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說珍妮的悲劇很大一部分是由她所生活的時代——男權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所造成的。

藝術特色

作者在《珍妮姑娘》這部小說中,對社會做了一個全景式的描述,作者本人在美國社會底層中有數十年的坎坷經歷,這些苦難的經歷使他對這個社會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豐富的社會閱歷又給了他獨特的創作素材。他在自己困苦的生活中看到過太多青年男女由於各種原因被這個社會中的舊勢力所腐蝕、所吞噬,而這部小說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作者的姐姐。作者創作中對作品的主體進行了升華,把整個社會勞動者階層納入了作品人物的命運之中。採用高度忠實於生活的白描方式,刻畫了各色人物的性格,並通過藝術手段把社會的形象從表象到本質進行了赤裸裸的揭露,完整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

作品影響

《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均為德萊塞的作品)同時躋身於美國《現代文庫》所評選出的“20世紀100本最佳英文小說”之中。

作品評價

美國批評家門肯:“不要擔心《珍妮姑娘》,它是一部上乘之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最棒的小說。”“重讀《珍妮姑娘》使我越加喜歡。除《哈克貝利芬》外,它是我所讀過的美國最優秀的小說。”另外,門肯還多次提到,《珍妮姑娘》在寫作技巧上大大超過了《嘉莉妹妹》。門肯對此小說的評論奠定了批評論爭的界標。大多數接踵而來的批評都同意這樣的看法,認為德萊塞是偉大的作家。當然,也有對此小說持批評態度的,例如,詩人馬卡姆雖然同情書中歷描繪的貧窮淒涼畫面,但譴責珍妮因為雷斯脫說要幫助她的家庭就成為他的情婦。“難道女人為了幫助親戚甚至不使親戚挨餓,就要污損自己的女性,玷污自己的美德嗎?凡是對生活有深人了解的人都會堅定地說‘不’。聰明人會意識到還有比挨餓更悲診和不幸的呢。”

作者簡介

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國小說家。生於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鎮。父親是貧苦的德國移民。他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以後進印第安納大學學習。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新聞工作。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深入地觀察了解社會,為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1944年,德萊塞被美國文學藝術學會授予榮譽獎。《堡壘》(1946)和《斯多噶》(1947)兩部長篇小說是在作家死後出版的。這兩本書都反映了德萊塞晚年對宗教哲學的興趣。1945年,他加入美國共產黨。同年12月28日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