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齋

王靜齋

王靜齋,名文清,以字行,回族,天津人,中國近現代著名伊斯蘭經學家、著作家、翻譯家、學者,與達浦生、哈德成、馬松亭並稱中國伊斯蘭近代史上的“四大名阿訇”。其翻譯、注釋的伊斯蘭典籍《古蘭經譯解》在海內外享有崇高聲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靜齋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日期:1879年
  • 逝世日期:1949年
  • 職業:經學家、翻譯家
人物概述,生平經歷,重要著述,社會評價,

人物概述

1879年出生於天津清真北大寺附近一阿訇世家。8歲隨父王蘭庭阿訇讀阿拉伯文。初貪嬉戲,不能安心學習,親友認為不可教,慫父迫使改途,而父認為終可有成,以溫語勖之,益加督導,阿訇奮然曰:“大人認為可教,不以頑劣見棄,當自策勉,異日學成,除弊風,揚真理,願天下人皆得正道,庶幾負長親也。”後來,王靜齋在《五十年求學自述》中回憶道:當時自己貪玩,因此屢受先父痛撻,鄰里亦多白眼相加。戚友慫先父迫我改途,先父不可,居恆語余曰:汝既知戚友不以爾為可造之材,自當努力上進。異日學成,能集二三子課讀,余願已足,不敢再作非分之奢望也。云云。余聞而竊自奮曰:異日得志,除弊風,揚真理,願天下人皆得正道!
王靜齋

生平經歷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5歲的王靜齋正式進入經堂學習《古蘭》《聖訓》及阿拉伯語言讀本,間亦涉獵一些淺近教法學、波斯文法和伊斯蘭教義。
次年王靜齋專投天津穆家莊李春山阿訇門下求學,以年幼而學奮,遭同學嫉惡,於翌年經過艱苦跋涉,徒步赴通縣長營村,從保陽馬玉麟阿訇學半載余,以資斧不及而復返天津。1896年,阿訇年已弱冠,乃赴北京,先從學於前門外笤帚胡同清真寺於阿訇及教子胡同金五阿訇門下求學。後又隨金阿訇赴天津開學之便返回天津。又投入天津金家窯清真寺劉緒魁阿訇門下攻讀。次年又投入滄南孟村北寺。是年秋,又赴河間,再投在河間開學的於勉翁阿訇門下。是時,國家當有縣考,阿訇於考棚臨時市場,購《五方元音》《玉堂字彙》各一部,自此始追求漢文。1900年,阿訇年21歲,回天津完婚後,值庚子事變,洋兵占領天津,阿訇擬赴北京,因險遭洋兵槍擊而復返天津。旋又冒險赴京南安育村再次投入於勉翁門下。此後一年間,因社會動盪,阿訇數次往返京津之間,曾向李八阿訇借閱《沙眯經》,受益甚大。
1903年,阿訇又離津投滄南丁莊海金五阿訇門下,由於海阿訇提倡遵經革俗,從而啟發了靜齋阿訇革新教務的思想,為爾後致力遵經宣傳的事業,打下基礎。同時,阿訇在極度困苦的生活中,利用晚間獨宿的機會,儘量閱讀海阿訇所藏自置印版西經,知識為之大進,也發現前輩學者著述中不無錯誤之處,這說明靜齋阿訇在早年已是居高建瓴,不同一般的學者了。
1905年,阿訇重新投入河北安育村於勉翁門下並得掛幛畢業,旋出任大興縣屬白塔村南寺阿訇之職,此為阿訇正式開學之始。不久,他又先後投於李長貴、馬玉麟、於勉齋、金連榮、劉緒魁、海思福等阿訇門下。其中,於勉齋、海思福二師對其影響最大。
1907年,轉任懷來縣新保全清真寺教職。未久,因當地教民堅持娶親奏唱樂器,阿訇憤而去職,又受白塔村禮聘。在此階段,阿訇先後訂閱《大公報》及《愛國報》等新聞報紙,從而眼界開擴,逐漸留心社會時事,蓋阿訇初不願作一職業宗教師藉以謀衣食為滿足也。
某日,見《愛國報》登有疑問求教四則,懸賞徵答,因《愛國報》主編丁寶臣先生,系一具有博學及民主思想的伊斯蘭教徒(後於癸丑報災中遇害),阿訇乃依次作答。不久,丁寶臣先生親赴天津與阿訇會晤,並禮聘阿訇擔任北京崇文門外花市清真寺教長職務,是為靜齋阿訇在大都市大寺坊擔任阿訇之始。在花市任教兩年中,除執行教典、教授生徒,阿訇又開始了撰述事業——起草《中亞字典》。
1910年,就任奉天(今遼寧)開源教職,長達3年。在此階段,阿訇廣泛地閱讀許多時代書籍,如《中國魂》、《飲冰室文集》《法政淺說》等書,並醉心於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加入國民黨,又躋入參加國事運動的行列。
1913年辭職返里,撰寫小品文字,投稿報刊。
1914年,靜齋赴山東濰縣與友人商談譯《古蘭經》事,靜齋並聘清海阿訇到濟南擔任其事。他則去山東宋莊任教職,以5個月期間,克服溽暑,竟譯出《回耶辯真》巨著一部,成為近代有名的《漢克塔卜》,而為當時伊斯蘭學者所必讀,此實為靜齋阿訇著述方面的處女作,亦阿訇從事一生著作事業之開端。
是年,靜齋離宋莊就任京東大廠鎮教職,在此兩年期間,阿訇廣泛地閱讀了很多史學及文學作品,思路文筆,更加流暢。後因按教律禁止重利盤剝,致遭土豪之嫉。阿訇素抱合則留,不合則去之旨,即辭職回津。思欲觀察世界伊斯蘭大勢,擬籌資朝覲未果。在此期間,曾代張子文編“回教史”及“擂門鼓”兩欄。
1916年,靜齋受聘於北京地安門外什剎海清真寺。阿訇到任後,即募集款項,重修該寺,並赴上海募捐,此為阿訇初度到滬,眼界為之一展。在任職兩年期間,阿訇曾手抄《嘎追注》(《古蘭經》解義之一種),並便中背,讀舊經堂規定之四項課程。
1919年,阿訇任北京磨刀胡同教職,未久即自動退職。時阿訇正在英年,且多讀時代刊物,頗欲出國留學,藉以充實自己,終以資斧無著,有志未遂。至1920年,阿訇又返任安育村教職,在職期間,除按傳統課程給學員授課外,並講授縮本《回耶辯真》及漢字課本。此時將譯就之《回耶辯真》交由北京牛街清真書報社印行。
王靜齋學識淵博,通曉《古蘭經》經注學、聖訓學、教義學、教法學、凱拉姆學及伊斯蘭教曆史。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對古漢語、英語亦有一定造詣。歷任河北、北京、遼寧、黑龍江、天津、山東、台北等地10餘所清真寺教長,設帳講學,門徒眾多。
1922至1923年,因“恥於應具之知識落後,當為之善功有缺”,為擴充眼界,增廣見聞,取長補短,考察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實況,以便日後在華推廣新式伊斯蘭教育,有益於國家與教門的進步和發展,在馬君圖、馬榕軒等人資助下,王靜齋偕弟子馬宏道從天津出發,經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印度麻達拉司、孟買、蘇彝士抵開羅,考入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深造。在此期間,他抓緊一切時間刻苦學習,每天除在校受課外,還要攜帶紙筆赴埃及國立圖書館閱書並隨時抄錄。“於是,千百年來未經前人解開之疑問,得以解決者很多。”1923年秋,與馬宏道赴麥加朝覲後,順便在沙烏地阿拉伯各地及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安卡拉等地遊歷,考察伊斯蘭世界現狀,受到近現代伊斯蘭教改良主義思潮一定程度的影響;還蒐集和抄錄了阿文經典600餘種,為後來從事譯經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7年9月,在弟濟民、子寶琮協助下,王靜齋創辦《伊光》月報,自任總經理兼編輯、記者;尹伯清、陳鷺洲、張石麟、王輝庭等先後任編輯、會計、發行等。在《創刊詞》中,王靜齋寫道:“現今的世界,非從前可比,東西洋如同是里外屋,種種的訊息時發時至,所以國際間相需互助,各施其發展國權的巧妙手段。獨有我國的同人,對於國外本教的訊息茫無所知……本報願作國人的耳目,按期將本教各國的近聞介紹給大家……作各方穆民同胞研討學問、互換智識的小機關。”社址設於天津清真北大寺。月報每期4版,1萬多字,內容豐富,有經訓、教義、教法、教史等譯文,也有述評、遊記、人物介紹、專訪、問題討論、新聞報導、各地教務活動、答讀者問等欄目,全面介紹伊斯蘭教曆史、文化,介紹中國穆斯林生活,宣傳馬果園等人“遵經革俗”的宗教主張。大部分文字均系王靜齋親自譯寫或撰寫。創辦《伊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為此,他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從創刊至1939年2月止,堅持出刊長達12年之久,月報印數每期一二千份,讀者遍及全國,全部免費贈閱。抗戰期間,社址頻繁變更,常常是王靜齋走到哪裡,就把社址設在哪裡,把《伊光》出版在哪裡,充分體現了靜齋阿訇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精神。可以說,《伊光》月報不僅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文化的寶貴資料,在中國伊斯蘭教報刊史上占一極富特色重要地位;更是全面了解和研究靜齋阿訇品德、思想、學問、性格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1935年,受山東趙明遠先生之聘,任青州內外兩寺阿訇之職。到任後,以兩個月時間,譯完《偉嘎業》全部,並得印行。
1936年,在北平西單牌樓中國回教俱進會總部成立“中國回教典籍編譯社”。同年靜齋撰寫《歐母代序文》(回教法學通論),並修潤波斯文《老歐母代》遺稿,均得以同時刊行問世。同年,應甘肅喇乾臣、馬環吾二君之請,從事譯定《回教遺產繼承法》,並自主翻譯《回教親屬篇》,惟未完全脫稿。
1937年,阿訇重譯《古蘭經》,並擬擴大解注。由馬鄰翼先生審稿修潤。是年,抗日戰爭爆發,平津各地相繼淪陷。阿訇義不從敵,乃攜譯稿,經過千辛萬苦,抵達重慶。
阿訇抵渝後,即僦居十八梯禮拜寺殿側一小屋內,設備簡陋,生活清苦,而阿訇居之宴然,除拜功外,終日埋頭於譯經工作。未久,該寺遭敵帆轟炸,所有譯稿,悉付一炬,阿訇志不少餒,繼續易地重譯,經歲余,卒告完成,即由中國回教救國協會代為印行,迄今尚為教中奉為最佳之譯本。
阿訇在渝住年余後,因趙明遠、丁珍亭二君在雅安主持救國協會事務,並經當地教胞一致函邀,請阿訇至雅安講學。阿訇即於1938年底,西赴雅安,備受西康教胞歡迎。翌年,又返重慶暫居,並編印《伊光》報100期紀念號。蓋《伊光》自1927年9月創刊於天津以來,由於阿訇在困難條件下堅持辦報,該刊迄未間斷,至是已達100期。
1942年,阿訇又攜眷到達甘肅平涼暫住,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內地都市相繼收復,阿訇以古稀之年重返內地。
1947年應安徽壽縣之請,阿訇至該縣主持教務一個時期。
1948年,69歲的王靜齋出遊西南各省,考察中國伊斯蘭教文化教育及學術研究情況。下半年,應台灣穆斯林邀請,出任台北清真寺阿訇。因不慣於當地生活習慣和各種環境,只呆幾個月,於翌年春返回大陸,赴貴陽女兒家就醫,後因積勞成疾,終於一病不起,於1949年5月25日(農曆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歸真,享年70歲。故後被安葬於貴陽郊外白樺山回民公墓。

重要著述

王靜齋畢生潛心從事伊斯蘭學術研究和伊斯蘭經典翻譯及著述,作品極為豐富多樣,被譽為“近現代中國伊斯蘭經學大師”、“學通古今中外、品學兼優的伊瑪目”。
古蘭經譯解古蘭經譯解
王靜齋的著作首推《古蘭經譯解》,歷經20餘年潛心譯著,四易其稿,先後以文言文、經堂語、白話文翻譯出版甲、乙、丙本3種不同文體的《古蘭經譯解》。其中丙種譯本附有“略解”、“附說”及1943條注釋,深受海內外穆斯林信賴與歡迎,被視為最實用的漢譯《古蘭經》之一。
王靜齋的其他譯著有《回耶辨真》《中亞字典》《中阿雙解新字典》《歐母代序文》《選譯詳解偉戛業》《真境花園》和回憶錄文章《五十年求學自述》《我之譯經小史》以及《中國近代回教文化史料》《發揚伊斯蘭文化之必要》《巡禮遊記》等。
回耶辨真回耶辨真
真境花園真境花園
王靜齋

社會評價

王靜齋一生清貧,剛正不阿,愛國愛教。1912年起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抗戰期間力主抗日,積極支持各地穆斯林團體進行抗日宣傳和救亡活動。1930年1月,他在《伊光》報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提出:“假若《馬克思全集》《列寧叢書》人手一篇,均悉其義,則中國各省絕少任何之反動也。”1938年,針對馬良等人籌組偽中華回教公會,王靜齋與時子周等在鄭州組織成立了中國回教抗日救國協會。在《伊光》報上發表的他所譯解的漢文《古蘭經》中,他對有助於抗戰的經文多加注釋並借題發揮,鼓吹抵抗侵略,扶持正義,不怕犧牲,是穆民應有的信仰。他多次撰文痛斥降敵賣國行為,無情地揭露漢奸的醜惡嘴臉,主張以抗日與否作為分辨良莠善惡與真假學者的標準。他說:“學者一當漢奸,他那人格破產,他那學業亦連帶得一文不值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