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苗

王雙苗

王雙苗,男,1974年2月生,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廣東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黨總支書記、附屬醫院紀委書記、湛江市政協委員、碩士生導師。王雙苗曾獲“廣東省第十二屆五四青年獎章提名獎”、“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管理者”、“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湛江市十大基層團委書記”、“模範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王雙苗先後獲得全國醫院管理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中國醫學倫理學》等刊物發表論文43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雙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4年2月
個人經歷,人物事跡,

個人經歷

王雙苗,高級經濟師,高級文化管理師,廣東湛江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曾獲“中國品牌文化建設傑出貢獻人物”、“全國省級綜合性醫院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2005年,王雙苗任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領導,作為粵西地區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醫療設備最先進的綜合性醫院的院領導,王雙苗在為醫院的發展殫精竭慮的同時,在他的心裡時刻關注著粵西這片紅土地上廣大農民的醫療狀況,為解決農民的看病難問題進行著他的“問診”之路。
王雙苗在報告會上講話王雙苗在報告會上講話

人物事跡

以“四種模式”,整合資源
作為湛江市政協委員,王雙苗常常抽空下鄉調研,了解農村醫療狀況。他發現80%的衛生資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型綜合性醫院,而鄉鎮衛生院由於多年來資金投入不足,醫療設備簡陋,專業人才缺乏,醫療技術水平已經低至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迫使患病的農民不得已進城求醫。在王雙苗的倡導下,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探索出了四種模式,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問題。
1、以“常駐專家”模式,提升基層醫生醫療技術水平
王雙苗以“常駐專家”模式,由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定期選派經驗豐富的專家常駐鄉鎮衛生院,開展智力扶持計畫,逐步培訓基層醫護人員。同時,選派業務精醫德高的人員為師傅,與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幹結成“一對一”師徒關係。在王雙苗的精心組織下,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共培訓了湛江五縣四區近439名基層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培養出了86名業務骨幹,大大提升了鄉鎮醫生醫療技術水平。
2、以“硬體支援”模式,提高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條件
城市大型綜合性醫院的醫療設備更新換代快,有很多淘汰的醫療設備在鄉鎮衛生院卻有大用場,能解決鄉鎮衛生院常規的輔助檢查。在王雙苗建議下,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將閒置和更換下來的醫療設備,無償贈送給鄉鎮衛生院,有效改善了農村基層衛生院貧困落後、基礎醫療設施缺乏的狀況。
3、以“結對幫扶”模式,提高基層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
在王雙苗的倡導下,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分別與雷州市紀家衛生院、徐聞曲界衛生院、前山衛生院、港門衛生院等8個鄉鎮衛生院,及城區3個二級醫療機構簽訂了結對幫扶協定,通過定期選派專家到幫扶單位坐診、查房及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等方式,提高了基層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
4、以“雙向轉診”模式,互利三贏盤活基層衛生院
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與各結對幫扶單位建立雙向轉診制度,讓一些鄉鎮衛生院無法醫治的重症病人,轉到附屬醫院進行治療,待病情好轉後,再轉回鄉鎮衛生院進行後期的康復治療,形成“大病進醫院,康復回鄉鎮”的雙向轉診模式,既降低了農民的醫療費用,又使鄉鎮衛生院提高效益,有效盤活了鄉鎮衛生院,取得了三贏成效。
三年138次義診
幾乎每個雙休日,王雙苗都帶著醫生、護士去到湛江最偏遠的農村、到各固本強基點去,開展“愛心粵西行”義診活動,足跡遍及粵西的貧困農村,據不完全統計,王雙苗組織義診活動138場,直接服務村民167860人次,送出藥品價值約79.96萬元,讓農民在家門口也能看專家門診。
王雙苗帶領的義診隊總是到最偏遠的農村去。當第一次走進雷州市松竹鎮山口村的時候,村里一幢幢的茅草房,走進去,黑乎乎的,除了一張床,兩個米缸,別無他物,破衣爛被全部都是掛在一根竹竿上。義診桌一擺,鄉親們馬上就圍了上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婆婆,駝著背,拄著拐杖來了,看完病,她擦著眼淚對王雙苗說,這輩子從沒去過縣城,沒走出過松竹鎮,想不到還能在家門口讓湛江的教授看病。
“固本強基工程”是新時期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各固本強基點,也是義診隊常去的地方。通常固本強基點都是經濟比較落後,農民生活比較貧苦的農村。每次到固本強基點義診,王雙苗都組織黨員醫生參加,一是讓黨員深入貧困農村,進行黨員醫德醫風教育,而更重要的是讓農民深切感受黨對民眾的關懷。因此,駐村幹部都十分感謝義診專家,因為黨員醫生的一次義診,勝過他們無數次的說教,義診讓他們的工作更加容易做了。
為了不讓義診成為形式主義,在王雙苗的帶領下,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建立了義診長效機制,規定醫院醫師在晉升職稱前必須到農村積累服務一年時間,從而大大提高了醫生下鄉義診的積極性,有了制度的制約,下鄉義診不再是走過場。
支援汶川地震災區
四川汶川地震後,王雙苗和其他醫務工作者主動報名赴汶川支援龍溪鄉醫療工作,在龍溪溝里救治羌族農民同胞。俄布村地理組位處於海拔2700米左右的高山之上,醫療隊為了給山上的羌族同胞出診,從鎮衛生院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到了山前,要上山,只有地震後松松綿綿的小路,感覺就要倒塌似的。說是小路,其實路早被地震破壞了,有時候上山的路根本就是一堆亂石坡,他們只能是手腳並用的爬上去。而最可怕的是山上還不時會有石塊掉下來。醫療隊冒著生命危險,歷經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了村莊。有一位村民在打豬草的時候,手不小心受傷了,因為無法得到必需的藥物和及時的醫治,已有兩根手指不能活動,其中一根手指骨頭外露,另一根手指肌健已斷,經常疼痛不止,而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醫療隊為他做了詳細的檢查,並為他做了手術。同時,醫療隊還給村民免費發藥,開始他們都不敢要,經醫療隊解釋這些藥物都是免費發放的,他們才敢過來取藥。
一天深夜,突然有人拍門叫救命,醫療隊員們一聽急得連鞋都沒換就衝下樓去。原來是一位羌族婦女在家喝了農藥自殺,被家人發現後急送到衛生院來搶救。當時家屬未能說出病人服用了何種農藥,農藥瓶也沒帶來,如果讓家屬返回山上去取藥瓶則要花費3-4個小時,.於是醫療隊決定按未明性質毒物處理。可是就在他們準備為病人洗胃時,才發現衛生院連胃管都沒有,可這時若送病人去汶川縣城的醫院也很不實際,一是怕耽誤搶救時間,二是這么晚了也找不到去縣城的汽車,於是他們當機立斷,決定給病人進行溫水摧吐洗胃。摧吐工作進行得很順利,經過反覆多次的摧吐,最後病人排出的洗胃液清晰無味他們才停止對病人的摧吐,接著又為病人進行靜脈輸液和吸氧,這一通搶救後已是零晨兩點多。此後他們一直輪流守在病人身邊至第二天早上。為了更好地救治這位羌族婦女,醫療隊還對她進行了心理輔導。經過一夜的搶救和第二天的心理干預,病人對自已的行為也很後悔,她緊緊握著隊員們的手說,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王雙苗在一個學習講座中聽到,醫患糾紛80%是溝通不到位引起的。為了讓農民明明白白看病,他通過充分調研,組織相關人員制定了《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醫患溝通指南》,從門診溝通、入院時溝通、住院時溝通、住院期間溝通和出院溝通五個環節上設定了溝通要求,溝通技巧,規範溝通用語,設身處地體恤農民患者的痛苦。實施醫患溝通指南後,醫院月平均門診量比活動前增加了17.8%,月平均出院病人比活動前增加了14.3%,病人滿意度達到了99%,醫院收到患者表揚信增加了39封,醫療糾紛明顯減少。
農民病人來到大醫院,心理上會有陌生感,加上對就醫流程的不熟悉,看一個病、做一個檢查項目往往要花上比城市居民更長的時間。甚至有時為了等待一項檢查,需要花上一兩天,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和費用。為此,王雙苗組織了醫院管理人員改進了服務流程,開展彈性掛號。原來掛號時間都是早上8時,根據農村患者就醫的習慣,提早到7時30 分。過去,農民在醫院看病後,醫生根據需要開出了拍片的檢查單,患者檢查後往往要在第2 天才能拿到放射的診斷報告,一般是24小時,為了能讓農民當日內能看完病,王雙苗與分管院領導進行多次探討,推出了半個工作日出診斷報告的制度。拍片、讀片、寫報告、審核在半個工作日內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病人,特別是為農村當日內看完病贏得了時間。
為了讓農民患者得到切實的尊重,王雙苗在醫院開展了倫理查房、人文查房,提倡人文關懷。他要求醫師、護士查房及做治療時,要為患者添一個遮蔽的屏風;醫務人員不再呼喚患者的床號,代之的是“老張”、“王老伯”、“李老師”等溫馨的稱呼;與農村病人交流時,儘可能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如“雷州話”等;同時,調整了護理排班,讓護士把更多的時間用於病人身上;開展患者心理輔導,消除患者恐懼,溫暖了農村患者的心。在王雙苗的組織下,醫院開展了全員職業素質培訓,對全院包括清潔工、保全員在內全體員工共4338人次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培訓,通過理論學習、互動式體驗等形式,提升了員工的服務意識;此外,王雙苗還根據粵西地區疾病譜的變化,從方便病人就醫的角度,對醫院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並成立客戶服務部,住院部,將病人滿意度直接納入科室獎金髮放指標,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堅持理論研究
作為湛江市政協委員,王雙苗常常深入農村調研,對如何解決農民看病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向政府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提案;作為湛江市青年聯合會常委,他不忘引導有為青年為解決農民看病難出錢出力;對於如何從醫療保障制度方面保障百姓的權益,他也有著深入的研究,主編出版了21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社會醫療保險》,總計46萬字;作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09年第一期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的學員,他把《基於社會責任,公立醫院解決看病難管理機制研究》作為省委黨校學習期間的研究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