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城(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

王金城,男,1963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現為福建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金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黑龍江省呼蘭縣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
  • 畢業院校: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
  • 代表作品:《守望家園:大陸與台灣文學論》(2002)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王金城,男,1963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1986年畢業於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曾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文學研究所訪學研修,後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黑龍江省呼蘭師專中文系。現為福建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學會理事,福建省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海峽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國文學,包括大陸當代小說、當代文化現象、當代文藝思潮以及台灣當代小說與當代詩歌等。

主講課程

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理論、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中國當代小說研究、中國當代文化現象研究、台港文學研究、蕭紅研究、中國當代作家論、20世紀西方美學等。2010年12月,在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與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新時期與新世紀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6屆學術年會”(海南省海口市舉行)上,王金城教授應邀在會上作了題為《台港澳文學史敘述與中國當代文學史空間維面》的學術發言,其中關於中國當代文學史敘述的“問題與出路”部分,引起了較為強烈的反響。

主要貢獻

出版學術專著《守望家園:大陸與台灣文學論》(2002)、《台灣新世代詩歌研究》(2008),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台港澳卷》(2012),參編《新中國文學史》(北師大版)(2008)。在《復旦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台灣研究集刊》、《當代作家評論》、《詩探索》等刊物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作品與爭鳴》和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多篇被錄入《蕭紅評論集》、《陶然研究資料》、《路遙研究資料》、《福建文藝創作60年選·文學評論卷》、《來自東方的視角:莫言小說研究論文集》(英文版)等評論集。其中,台灣文學研究的學術成果,多次被台灣編撰的年度《台灣文學年鑑》收錄;研究《呼蘭河傳》的主要觀點被“蕭紅紀念館”以展板形式引錄,名列茅盾《呼蘭河傳》“序”和駱賓基《呼蘭河傳》“後記”之後,是唯一被引用的當代批評家的觀點。王金城的學術研究成果數次被海內外學人正面引用,產生了良好的學術效果和社會影響,得到了社會認可和學界好評。
《台灣新世代詩歌研究》
是中國大陸第一部研究台灣新世代詩歌的專著。
採取整體性與綜合性的分析方法對台灣當代詩歌進行斷代研究,突破了海內外學界關於台灣新世代詩歌的“個案型”研究,在社會思潮與文學思潮的流變中對其進行“整體性”把握,進而描繪出新世代詩歌在20世紀後30年的主要思想成就、詩學建構和運動軌跡,闡明它在台灣乃至中國當代文學史/詩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義。通過回顧、總結和研究“台灣新世代詩歌”的歷史進程、精神走向及其演化規律,把握其獨特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進而為兩岸中華漢語新詩的最終整合提供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啟示。
2008年8月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為作者的博士論文,除了《緒論》、《結語》及附錄《台灣新世代詩人小傳》,共分四章,28萬字。第一章《文化中國與地理台灣》,第二章《都市精神與後現代狀況》,第三章《生活美學與身體修辭》,第四章《流變中的詩學建構》。這部中國大陸第一部研究台灣新世代詩歌的專著,採取整體性與綜合性的分析方法對台灣當代詩歌進行斷代研究,突破了海內外學界關於台灣新世代詩歌的“個案型”研究,而在社會思潮與文學思潮的流變中對其進行“整體性”把握,進而描繪出新世代詩歌在20世紀後30年的主要思想成就、詩學建構和運動軌跡,闡明其在台灣乃至中國當代文學史/詩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獲獎記錄

讀書期間,發表過多篇文學作品和篆刻作品,曾獲黑龍江省大學生“五四”徵文二等獎,兩次獲得“牡丹之春”優秀詩歌創作一等獎,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校友金聲學術獎”、“寶鋼學術獎”並被評為優秀博士畢業生。工作以後,獨立主持並完成省級科研課題多項,曾獲黑龍江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兩次獲得蕭紅研究優秀論文一等獎,兩次獲得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哈爾濱市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級著作獎:專著《台灣新世代詩歌研究》2010年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6屆“優秀成果獎”,參與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10卷)獲得2013年“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