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逖(北宋名相王旦次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 逖北宋名相王旦次子王沖後裔,汴梁大名人,逖字仲儒號八三,(宋政和至紹興年間)北宋靖康元年中進士,通經學,熟掌故,人正直,嚴操守。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逖
  • 字號:字仲儒號八三
  • 所處時代:北宋
  • 性別:男
基本情況,生平事跡,

基本情況

官至太常少聊,太原王氏六十一世,靖康之難攜家族奴僕離京汴梁蘆城,隨朝廷南遷,見其地淨風清,遂棲隱居此。北宋末1126年徙金陵臨安。建炎三年(1129年)入居江浙行省江南浙江道嘉興路松江府華亭縣十九保(上海)鶴沙,為宋室南遷時‘南渡始祖’祠堂王逖墓‘文革’被毀。

生平事跡

王祜以才、德聞名,天下人都盼望他當宰相時,竟不顧個人前途而以百口之家擔保符彥卿,被傳為美談。名聲大振,世人交口稱讚:“王氏有陰德,後嗣必昌。”他在以直道不容於世時,也將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親手在庭中種了三棵槐樹,相信自己後代子孫興旺,出將入相,位登三公。後來其子王旦官至宰相,進位太保,居三公之首,子孫果然顯赫興盛。宋代大文學家據蘇東坡所撰《三槐堂銘》一文的記載,“三槐堂”名始用於王旦的父親王祜字景叔(924—987),生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卒於太宗雍煕四年(987)冬,年六十四。是宋太祖宋太宗時期的兵部侍郎,文武忠孝,曾為奠定宋朝基業有過頗大的貢獻,是宋太宗時期眾望所歸的人選,但是他立身以德,能始終以國家的興衰為己任,因此最後終因直言而不容於時,下了野。有人曾勸過他,但是他卻始終未肯放棄其“修德於身,責報於天”的宗旨,而且還在庭中種了3棵槐樹以明志,“三槐堂”之名由此也就留傳了下來。王旦次子王沖字仲和(988—1029)。僅在其父傳中云:“左贊善大夫”。字仲和,生太宗端拱元年(988)戊子三月十八日。大祥符六年(1013)舉進士,調元城令。遷將作監主簿。歷司農丞,贊善大夫,卒仁宗天聖七年(1029)已已三月初十日,年四十二。《通譜》雲“配范氏,子三:慶、吉、靖”。沖三子;靖字詹叔,(1029—1087)。“未齔而官,十歲而孤,資性粹願,不群戲弄。好學少言,若所負。”“自幼好學,好講切天下利害。”以祖蔭補秘書省著作佐郞,通判閬州,知滁州,主管北京御史台。擢利州路轉運官,提點陝西刑獄,徙知河東長子縣,有政績。遷開封府推官。徙廣南轉運使。拜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入為度支副使。配李卒年五十八,配李氏,子二:古、耆。三女,長嫁丞相韓降子宗師。次女嫁丞相元獻公晏殊子筬道。三女嫁戶部侍郎孫抃。 王逖祖父耆字後老;右軍巡案判官。配賈氏,仁宗朝丞相文元公賈昌朝其孫女封令人,生子二:訢、諝。生三女,長女嫁魏鈦。次嫁葛彖。三女嫁太子少傅節度使張相。王諝,字仲智,修武郞,子一:逖。在北宋為太常少卿,明, 崇禎《松江府志》(上海 ) 三十四卷南宋末,元王泰來字復元,程鉅夫奉元帝旨専召泰來與葉李,..
府志卷四十二 一一0六頁載; 南宋王奎:三槐文正公之後、有太常少卿名逖者避靖康難徏家江南又徏華亭是為奎之祖……
按趙孟頫志其墓見泰來墓誌,,見松江府志及趙松雪集,王泰來傳,元,王泰來字復元其先大名人宋文正公旦之後五世祖太常少卿逖避難渡江居金陵再徙華亭故為華亭人。北宋1126年徙家金陵和臨安三年後入居江浙行省江南浙江道嘉興路松江府華亭縣十九保(今上海)。
王逖又作迪自棲居華亭鶴沙後,子孫繁衍,分居王家厙及松屬各地,代代相傳,王氏眷族幾乎滿布江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