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秀

王蓮秀

王蓮秀,鋅冶金專家,中國現代火法鋅冶金技術的開拓者。從波蘭引進精餾塔精煉鋅工藝技術;創造性地開發鋅系列產品;出色地完成“I.S.P”工藝流程中鎘和鍺的回收研究;精心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座大型鋅精餾塔,為中國鋅冶金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蓮秀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劍閣縣
  • 出生日期:1930年12月10日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
  • 代表作品:從高鎘鋅中回收鎘,大型精餾塔的研製與套用, 鋅精餾爐節能改造
個人履歷,參加工作,韶冶期間,辛勤付出,引進精餾塔精煉鋅工藝技術,提高鋅的質量,創造性地開發了鋅系列產品,利用鋅精煉的特點,出色地完成“I.S.P”,主持設計塔盤尺寸,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座大型鋅精餾塔,王蓮秀攻克了大型鋅精餾塔的三大技術難關,王蓮秀-主要論著,

個人履歷

王蓮秀,女,無黨派人士,1930年12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劍閣縣農村,從小就酷愛讀書,有強烈的求知慾望,1948年高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大學化學系。1952年大學畢業,國家統一分配到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簡稱東北有色局)工作,在冶煉科任見習技術員。1953年由東北有色局調往401廠(今葫蘆島鋅廠),在該廠的生產車間、技術科、科研所等單位從事鋅冶煉技術工作。有豐富的現場操作、管理及工藝設計等方面的經驗,擔任過車間技術組組長和科研課題負責人等職。1957年曾借調到韶關冶煉廠(簡稱韶冶)協助開工生產,次年調該廠技術科、總工程師室等單位任冶煉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和副總工程師等職,負責日常生產技術、改造、擴建與設計等方面的工藝技術工作。

參加工作

王蓮秀從參加工作開始,由學化工轉到鋅的冶煉技術,從理論到實踐,有一定差別,工作難度大,但她不辭勞苦,勤於向工人、技術人員學習,把書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生產中的難題、新的技術有刻苦鑽研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果說她把青春獻給了401 廠,那么她的豐功偉績則為韶冶的發展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韶冶期間

王蓮秀全身心的投入,夜以繼日地工作,創造性地開發了鋅系列產品。其中鋅,1982年投產,1985年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6年獲部優產品稱號,1987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氧化鋅,1983年投產,1986年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7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熱鍍鋅,1984年投產,1986年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7年獲廣東省優秀新產品三等獎;壓鑄鋅合金,1991年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廣州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她主持研究的“I.S.P”工藝流程中鎘的回收研究,1981 年正式投產,首次採用高效精餾塔煉鎘設備及加硝酸鈉精煉工藝,產出99.996%的精鎘產品,該成果1986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精鎘產品於1984年9月、10月分別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1989年12月獲國家金質獎。特別是由她主持設計的我國第一座大型鋅精餾塔,該技術於1988年分別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辛勤付出

王蓮秀的辛勤付出,得到了黨和政府的信任、關懷和重視。1985年她榮獲廣東省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特等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被評為廣東省婦聯“三八”紅旗手,同年當選為廣東省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引進精餾塔精煉鋅工藝技術

成功地從波蘭引進精餾塔精煉鋅工藝技術
1953年,王蓮秀從東北有色局調往401廠,在生產車間擔任技術組組長,此時的她正是風華正茂,充滿青春活力,她努力工作,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技術專長,體現出她的技術實力。1954年該廠恢復了8座豎罐蒸餾爐運行後,鋅的年生產能力已達到1萬噸。1957年至1958年又新建了8座,使蒸餾鋅生產能力翻了一番。1960年將罐體加長,又使生產能力增加了15%~20%。

提高鋅的質量

與此同時,為提高鋅的質量,中國首次從波蘭引進精餾塔精煉鋅工藝,王蓮秀全面負責此項技術工作,在現場摸爬滾打,她那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感化了和她一起工作的人們,1959年,一組年生產能力為9000噸的精餾塔在401廠終於一次試產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從此,該廠可生產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等5字規格的商品鋅,實現了多年的願望。此後在完善和改進工藝技術方面,她做了不懈的努力,成功的技術逐步在國內推廣套用,揭開了中國鋅精煉技術新的一頁。

創造性地開發了鋅系列產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也吹暖了王蓮秀的心懷,此時年近五旬的她又一次煥發了科技技術的青春,她認為一個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進步,必須抓好新產品開發,她不斷向領導進言,出謀劃策。王蓮秀決心從單純依靠增加鉛鋅產量發展經濟的觀念中解脫出來,在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內外同行的挑戰中,她既是不倦的開拓者,同時也是協助領導作出決策的智囊人物。王蓮秀說:“要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必須根據廠里的自身情況,因地制宜,開發市場對路的新產品。”她的建議得到了領導讚許和支持,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她創造性地相繼研製出鋅粉、超細鋅粉、氧化鋅、熱鍍鋅、壓鑄鋅合金等系列產品。在科技攻關中,她不辭勞苦,與工人打成一片,經常吃住在現場,邊研製,邊設計,邊改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使韶冶連續幾年,年年都有新產品問世。
在鋅粉的攻關中,她解決了鋅精煉時副產品硬鋅中含高沸點金屬多,容易結渣死爐的關鍵技術。以硬鋅為原料用隔焰反射爐生產鋅粉並富集鍺等有價金屬,在獲得圓滿成功以後,她又為提高鋅粉品牌,利用惰性氣體細化鋅粉技術,又一次研製成功能生產出—325目的超細鋅粉,滿足了製造船舶用漆的要求,減少了該產品的進口。她開發的氧化鋅產品,利用鋅精餾塔生產,與傳統的間接法相比,產品質量一樣,但產量高,無需另外耗生產1噸氧化鋅須1噸標煤的能源,此外她還開發了熱鍍鋅、壓鑄鋅合金等,這些鋅系列產品的開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的利用了鋅精煉現有設備,節省了投資;有的利用了一次能源,無須再次耗能,同時生產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而且回收率高。

利用鋅精煉的特點

王蓮秀充分利用鋅精煉的特點,發揮她的技術優勢,創造性地開發的鋅產品,其質量穩定,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優於國家標準,產品暢銷國內外,深受用戶好評,不僅有巨大的社會效益,也為韶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出色地完成“I.S.P”

工藝流程中鎘的回收研究
韶冶是採用密閉鼓風爐煉鋅的廠家,原料中的鎘大部分進入粗鋅,在粗鋅精煉過程中,鎘以金屬狀態進入副產品高鎘鋅中,該合金主要成分是鋅和鎘,無工業用途。王蓮秀從1978年開始研究,巧妙地利用鎘的沸點低於鋅及鎘、鋅混合溶液在汽液平衡時,鎘在蒸汽中的濃度大於溶液中的濃度,而鋅則反之的原理。因此,高鎘鋅中的鋅、鎘可在精餾塔內通過蒸餾、冷凝、回流等物理過程而分離,並果斷地決定採用精餾法回收其中的鎘和鋅。

主持設計塔盤尺寸

王蓮秀親自主持設計塔盤尺寸為長276毫米、寬167毫米、高66毫米的小型精餾塔,之後,又親臨現場指揮精餾塔的砌築。1979年10月,用精餾法進行了第一次工業試驗,她既是現場的總指揮,又是一名普通勞動者。她和工人們一起精心操作,重活、髒活她又搶著乾。在取得明顯的效果後,1981年她又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在第一個爐期的基礎上,對精餾塔本體進行了改進,將原塔盤擴大為長360毫米、寬250毫米、高160毫米,延長原料在蒸發部位的停留時間,進行了第二次工業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並隨之轉入正常生產。實踐表明,高鎘鋅用小型精餾塔一次精餾得到粗鎘,粗鎘再進一步加鹼精煉,可得到一級以上的精鎘。粗鋅返鋅精餾塔得精鋅,鎘和鋅全面得到回收,其回收率分別為97%和98%,產品質量與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她出色地完成了“I.S.P”工藝流程中鎘的回收課題。此工藝流程短、成本低、無二次污染,是火法煉鋅中提取鎘的新工藝,屬國內首創。

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座大型鋅精餾塔

韶冶從年產鋅5萬噸擴產為7.5萬噸時,改造鋅精煉系統,提高鋅精煉生產能力,已迫在眉睫。1985年初,王蓮秀大膽地主張採用大型精餾塔改造現有的小型精餾塔,並開始主持大型精餾塔塔盤的試製及爐體改造設計工作。她組織有關人員精心設計、不斷探索、反覆試驗和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攻關。當年底製造成功長1260毫米、寬620毫米、高190毫米的大型塔盤,測試結果表明,質量比長990毫米、寬457毫米、高165毫米的小型塔盤好。緊接著次年第一季度進行設備的製作和安裝,二季度初,中國第一座大型鋅精餾塔終於在韶冶安裝完畢,並投入試產。生產實踐表明,大型精餾塔系統設備運轉正常,供熱良好,單塔日處理量36~42噸,日產精鋅22~25噸。大型塔單塔產量比小型塔提高50%,能耗降低34%,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有些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解決了韶冶精煉與粗煉能力匹配問題。這一科研成果適應國內條件,符合中國國情,並迅速在全國推廣。

王蓮秀攻克了大型鋅精餾塔的三大技術難關

——大型塔盤的製造。眾所周知,塔盤愈大愈容易破裂和變形,當時國內尚無經驗,由於手工成型,又沒有質量檢測手段。王蓮秀提出首先從塔盤質量的檢測方法研究入手,建立了塔盤密度和缺陷等方面的檢測方法;並研究解決大塔盤成形脫模和燒成的技術操作難題,終於製造出質量合格的大型塔盤,這在國內是首創。
——塔盤的組合與產品質量。塔盤的組合直接關係到鋅精餾的產量和質量,與國外大型精餾塔相比,一般大型精餾塔盤由54~60塊塔盤組合而成塔體。這就要求有高樓層的廠房,而韶冶精餾廠房矮,樓層低,在不改變廠房和樓層的情況下,王蓮秀通過計算,選擇和採用由47塊大塔盤組成的塔本體,達到優質高產的效果。這在國內又是一次創新。
——解決熱源問題。國外大型精餾塔都使用天然氣、丁烷等高熱值燃料。雖有部分廠家為節約能源,在高熱值燃料中混用部分低熱值燃料,但混合後的發熱值仍在3500大卡/立方米以上,而韶冶發生爐煤氣,其發熱值才1200大卡/立方米左右,這樣的燃料要滿足大型精餾塔的溫度條件,無疑達不到工藝要求。王蓮秀組織研製改進煤氣發生爐的設備和控制條件,使煤氣熱值保持穩定,同時改進換熱器結構,擴大換熱面積,提高進入燃燒室的煤氣和空氣預熱溫度,達750~850℃,滿足了大型塔的熱能供應,此外擴大燃燒室的容積,改善燃燒與傳熱條件,溫度可達到1180~1260℃,且熱量分布均勻,這在國際上亦尚無先例。
王蓮秀,中國現代火法鋅冶金技術上一顆閃閃發亮的紅星,她為中國鋅冶金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蓮秀-主要論著

1 王蓮秀,呂築安.從高鎘鋅中回收鎘.有色冶煉,1982(9):10~17
2 王蓮秀,曹玉祥.大型精餾塔的研製與套用.有色冶煉,1987(2):4~9
3 王蓮秀.鋅精餾爐節能改造.有色冶煉,199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