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松(革命烈士)

王秀松(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秀松(1902年-1931年) 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早年入董必武、陳潭秋創辦的武漢中學讀書,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夏被派赴廣州,入毛澤東主辦的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同年冬結業後,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被派回黃安領導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開展反封建鬥爭。1929年5月,鄂東特委改組為鄂東北特委,王秀松為特委委員,負責組織工作,後調任特委黃陂縣辦事處主任'1931年12月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後遭張國燾“左”傾錯誤路線的迫害,於1932年被張國燾逮捕。王秀松在拘禁期間,曾寫了《紅四方面軍的創建史》。同年9月,王秀松被張國燾殺害於河南光山縣白雀園。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秀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紅安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31年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黨
  • 主要成就:他是黃麻起義領導人之一
  • 籍貫湖北黃安
簡介,生平,經歷,事跡,

簡介

王秀松(1902年-1931年) 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早年入董必武、陳潭秋創辦的武漢中學讀書,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夏被派赴廣州,入毛澤東主辦的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同年冬結業後,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被派回黃安領導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開展反封建鬥爭。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在黃安南鄉秘密組織擴大農民武裝。

生平

王秀松。一九○二年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高橋區栗樹嘴。一九二五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赴廣州入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一九二六年十月, 回黃安領導農民運動。在高橋、桃花地區建立農民協會及農民武裝,發展黨 團組織。親率自衛隊殺掉身為地主惡霸的父親。一九二七年十月,任中共黃 安縣委委員兼少共書記。十一月,參與領導黃麻起義。被選為黃安縣農民政 府委員。一九二八年十月,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一九二九年五月,任中共 鄂東北特委委員,負責組織工作。後調任特委黃肢縣辦事處主任。一九三○ 年春,調紅軍部隊工作,曾任團政治委員。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任紅四方面 軍政治部秘書長。一九三二年夏,因反擴大化被捕。在被拘禁期間,曾寫《紅 四方面軍的創建史》。同年九月,於河南光山白雀園被害。

經歷

1927年10月任中共黃安縣委委員,併兼共青團黃安縣委書記。同年11月,參與領導發動黃(安)麻(城)起義,負責指揮南路農民自衛軍進攻黃安城。起義勝利後,被推選為黃安縣農民政府委員。不久工農革命軍轉移至木蘭山柴山堡,他留在黃安負責地下黨團工作,領導堅持秘密鬥爭,不斷發展黨的組織。1928年秋同紅十一軍三十一師(鄂東軍改稱)會合,重新成立中央鄂東特委,被推選為書記兼組織委員。12月主持特委會議聽取中共六大精神的傳達,明確提出“學江西井岡山的辦法”,決定創建和發展鄂豫邊革命根據地,並通過中央巡視員曹壯父向黨中央建議,把黃安、麻城、光山、商城、六安等縣劃成鄂豫皖邊特區,創建整個大別山區的武裝割據。1929年2月,主持鄂東特委同豫南特委聯席會議,決定並部署發動商南起義。4月22日,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鄂東區與京漢區兩特委合併,成立中共鄂東北特委,他改任常務委員,負責組織工作。同年秋調任鄂東北特委黃陂縣辦事處主任。1930年春調入紅一軍任團政治委員,同年12月改任紅四軍(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合編組成)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發展和第一次反“圍剿”鬥爭。他是黃麻起義領導人之一,是鄂豫邊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對紅一軍的創建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成發展做出了貢獻。1931年夏,因受到張國燾的排斥打擊,在肅反擴大化中被捕。在拘禁期間寫出《紅四軍的創建史》。1932年9月,在河南光山白雀園被錯殺。1945年中共七大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事跡

他於1922年考入黃安高等國小,次年秋又考入董必武舉辦的武漢中學。在武漢中學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上的革命活動,很快成長為革命的活躍分子,並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春王秀松根據黨的決定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秋返回武漢。1927年,他以省農協特派員的身分回到家鄉黃安開展農運工作。王秀松回到黃安,與從武漢邀約的兩位進步的女教師,主辦進步學校,取名“雪花國小”。他沒收了王氏家庭的“租谷”用作辦學經費。有錢人家小孩讀書收學費,貧苦農民的小孩讀書免費。廢除陳舊的孔孟之道一類的教材,學習國語、算術、圖畫、地理,還有自編的教材。學校成立了文娛宣傳隊,經常開展宣傳活動;還成立了兒童團,進行革命教育,兒童團一律穿藍制服(貧苦學生免收服裝費),開展團日活動。王秀松除創辦雪花國小,還專門為貧苦農民開辦了貧民夜校。一些貧苦農民,白天干活,晚上讀書。王秀松善於運用民眾的語言編寫歌謠,啟發農民的階級鬥爭覺悟。如“窮人真可憐,缺油又缺鹽,勤扒加苦做,無吃又少穿,日子似黃蓮”。這首歌反映了農民的切身痛苦,在民眾中廣為流傳。
八七會議後,王秀松遵照黃安縣委制訂的暴動計畫,積極組織栗林咀、沙河一帶的農民和農民自衛軍,發動了“九月暴動”。他組織農民自衛軍幾十人打開沙河王家地主寨子,自衛軍開倉分糧,分財物,鬧得一片火紅。“九月暴動”之後,中共湖北省委根據黃麻兩縣黨組織匯報的情況,基於這兩縣民眾運動的良好基礎和一定數量的農民自衛武裝,決定在黃麻地區發動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黃麻起義是黨在大別山地區領導的首次農民武裝起義。這次起義總指揮是潘忠汝。1927年11月13日午夜時分,起義軍從黃安紫雲、七里坪、二程、高橋、桃花分東西南北路向黃安城挺進。王秀松、詹才芳、李先念等率領農民自衛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南門。黃麻起義勝利後,王秀松被選為黃安縣農民政府委員。
黃麻起義的勝利,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度恐慌,為將這支紅色政權扼殺在搖籃里,1927年12月5日,國民黨任應歧部向黃安縣城發動了瘋狂的反撲。由於敵眾我寡,黃安縣城重陷敵手,鄂東軍主力被迫轉移到黃陂木蘭山開展游擊鬥爭。在極端困難的處境裡,王秀松一直堅持領導民眾進行各種鬥爭。他對依靠民眾具有堅定的信念,認為:“只有把民眾組織起來,一切事情都好辦了。沒有民眾武裝,我們生存不下去。”他始終與民眾同甘共苦,以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激勵和鼓舞著大家。他曾編寫了這樣一首歌謠:“柴山野窪是我房,青苔石板是我床。紅薯蕨根是我糧,任何困難嚇不倒共產黨員。”
1928年春夏,革命形勢又有好轉,軍隊和地方工作都有了發展。為了統一加強領導。10月,紅三十一師和地方黨的主要負責人集會重新組成中共鄂東特委,王秀松當選為特委書記。會上,他和大多數同志一起,否決了工作重心應放在城市,特委機關應設於白區的錯誤意見,堅持發展邊界農村的武裝割據。12月,特委又向黨中央提出建議,劃湖北的黃安、麻城,河南的商城、光山,安徽的六安等縣為鄂豫皖邊界特區。鄂東特委在王秀松領導下,對促進鄂豫皖根據地的形成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王秀松鬧革命的名聲愈來愈大,國民黨反動派曾懸賞二千光洋捉拿他,並封了其父王建祿經營的雜貨店,威逼其父說“如不交出王秀松,就要交出你的腦袋,二者必居其一”。在反動派的高壓下,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王建祿也就日益向反動勢力靠攏。王秀松對其父的反動行為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過多次勸告,然而王建祿不僅不聽兒子的忠言勸告,而且公然扯起反革命的旗幟殘殺革命同志,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身為共產黨員的王秀松再也不能容忍了。於是,他們父子終於徹底決裂了。
他帶領妻子和孩子離開了這個罪孽深重的地主家庭,並於第二日清晨,親率自衛軍逮捕了王建祿,就地鎮壓了。王秀松大義滅親的英雄事跡,被民眾廣為傳頌,人們作歌謠頌道:“共產黨員王秀松,一顆紅心似火紅,率隊革除惡霸父,為的人民不受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